天天看點

【健康知識】夏果醫語

作者:健康沈陽
【健康知識】夏果醫語
【健康知識】夏果醫語
【健康知識】夏果醫語

春生夏長,夏果争豔嬌鮮。百草皆藥,而水果也有藥用價值,今擇部分夏果以記之。

枇杷

“寒初榮橘柚,夏首薦枇杷”。性味甘平,潤肺,有滌熱生津之功。多食可能助濕生痰,脾虛滑瀉者忌用。杷葉多用于止咳。古法用枇杷收膏可以久藏,如加入杷葉少許同熬更益于藥食同源。

【健康知識】夏果醫語

櫻桃

“流光容易把人抛,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夏初嬌鮮的櫻桃古稱“李桃”、“奈桃”,四川名“恩桃”。其性甘熱,有補中益氣、止瀉之功。但多食易動暗風,不宜多食諸病皆忌,小兒遠之,酸者尤甚。青蔗漿能解其熱,是以患病之人和小兒都不宜多食。

梅子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小滿前多為青梅,可生食、泡酒或做成蜜餞。之後則“黃梅時節家家雨”,可炮制為中藥烏梅,烏梅丸為厥陰病常用方。梅子性味酸溫,收澀性強,多食損齒,生痰助熱,是以有痰飲、咳嗽、疳積、臌脹、痞滿、積聚、外感熱病、幼女、婦女月事前後、産後、痧痘後均忌食。

荔枝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正值荔枝季,有人愛桂味的清香,有人愛糯米滋的軟糯,有人愛白糖罂的甜美,有人愛荔枝王的水潤。蘇轼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倘若真的“日啖荔枝三百顆”,可能發生什麼呢?

【健康知識】夏果醫語

王孟英在《随息居飲食譜》中描述荔枝“甘溫而香,通神益智,填精充液,辟臭止痛,滋心營,養肝血,果中美品,鮮者尤佳,以核小肉厚而純甜者勝”,可見荔枝主要有濡養營血的功效。但由于其性甘溫,“多食發熱、動血、損齒,凡上焦有火者忌之”,多食可能有火盛動血之弊,亦可能傷害牙釉質。又記載“食之而醉者,即以其殼煎湯,或蜜湯解之”,這便是“荔枝病”的表現了,古人提到補液、飲用蜜糖水來應對,與今人的臨床處置有異曲同工之妙

楊梅

“喚回天竺三年夢,參透披雲一味禅”。河姆渡博物館中,七千年前的先輩已開始食用楊梅。餘秋雨先生筆下的楊梅“鮮紅的果實碰也不會去碰,隻挑那些紅得發黑但又依然硬紮的果實,清甜微酸,挺韌可嚼”,皆是鄉愁。楊梅性甘酸溫,與“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一樣,也是宜蘸鹽少許食。具有解酒、止渴、活血、消痰、滌腸胃、除煩懑惡氣。近人制楊梅紫蘇水,解暑祛濕而風味佳。但未成熟的酸楊梅多食動血,有兼熱邪的患者不宜食用。

【健康知識】夏果醫語

桑葚

“黃栗留鳴桑葚美,紫櫻桃熟麥風涼”。桑葚味甘平,是平補肝腎之陰的要藥。古人說它“滋肝腎、充血液、止消渴、利關節、解酒毒、祛風濕、聰耳明目、安魂鎮魄。” 小滿前熟透、色黑而甜的桑葚入藥更佳。桑葚可生食,可用紗布過濾飲汁,也可熬幹收膏。對于老年人來說更是一味藥食同源的好物,長期服用可讓須發不白,有增長精神、矯健步履、 息虛風虛火的功效。

【健康知識】夏果醫語

“下咽頓除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在溫病學中,西瓜有“天生白虎湯”的美譽,便是言其性甘寒,可清肺胃熱而養陰涼營,對于由于暑熱所緻的病證皆可用治。除了生食之外,尚有用西瓜瓤煨豬肉一法 ,令肉味美色佳而不膩。《舌尖上的中國》記錄的山東人做西瓜醬,可以用來治療目赤和口瘡。西瓜翠衣是瓜瓤外的青皮,溫病學中入藥,用于涼驚滌暑。

【健康知識】夏果醫語

桂圓

“龍眼與荔枝,異出同父祖。端如甘與橘,未易相可否。”蘇轼認為荔枝和龍眼比較,正如柑與橘比較,品味不分高下。龍眼入心、脾經,性甘溫,可補心氣安志定神,益脾陰滋營充液,如歸脾湯。王孟英推為“果中聖品”,以其為主藥制作玉靈膏,功效可比人參。但外感未清、内有郁火、飲停氣滞、脹滿不饑等證均忌。

【健康知識】夏果醫語

作者:李涵

來源:沈陽市衛生健康服務中心

編輯:陳雅夢

校對:陳澤明

初審:佟霞

稽核: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