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生跟着“民聲”走——甘州區推動民生事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作者:甘州線上

記者 郭沛良

一座城市,須有溫暖明亮的民生底色,發展才有強大而厚實的根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跟着“民聲”走——甘州區推動民生事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從建立、改擴建一批中國小、幼稚園到“醫養+康養”“網際網路+養老”等新型養老服務快速發展;從連續18年提高低保、特困對象保障标準到結對關愛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全區民生工作堅持從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入手,往細處做、向深處推,在養老、就業、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讓群衆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在城鄉各個角落我們見到了更多綻放的笑顔。

惠民生 讓市民共享健康福利

“我們有什麼病,頭疼腦熱年紀大了不友善出門,給家庭簽約醫生打電話,他就馬上會來到家裡,照顧我們的健康,現在的政策真的特别好。”家住火車站街道康樂社群東泉村五社的陳有良,長期以來患有腿疾,有了社群衛生中心和家庭醫生的服務,平時買藥、檢查,也不用花時間去大醫院排隊,省時省錢還省心。

民生跟着“民聲”走——甘州區推動民生事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這樣的實惠,得益于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準的提升。2014年,甘州區探索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目前全區共建立家庭醫生簽約團隊297個,建立居民健康檔案48.5萬人,建檔率達93.34%。“小病不出社群、健康提前管理”的醫療服務新模式正在逐漸提升甘州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民生跟着“民聲”走——甘州區推動民生事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22所鄉鎮衛生院、6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235個村衛生室、17個社群衛生服務站實作标準化建設;城鄉居民住院費用實作“一站式”即時結報和“先診療後付費”;因病緻貧人口實作全部“清零”;通過網際網路平台實作區域醫療機構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和心電資料一體化、資訊化。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就是為了讓基層群衆就近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全區圍繞滿足人民對健康的新期盼,統籌推進全區衛生健康重點工作,精準對接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健康需求,全周期地維護群衆健康,全力做好“一老一小”健康服務,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準,加快“健康甘州”建設。

優布局 讓教育普及普惠發展

迎着晨曦,家住金湖灣小區的何大伯領着小孫子,出門不到五分鐘的路程,就把孩子送到家門口的甘州區第八幼稚園。說起城市的變化,張大伯樂呵呵地說:“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家門口就有學校,接送小孩很友善,生活也越來越惬意。”

民生跟着“民聲”走——甘州區推動民生事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2019年9月,全國二孩政策後出生的首批孩子進入幼稚園,當時甘州區城區隻有5所獨立公辦園,“上公辦園難,上民辦園貴”一時成為群衆的心病。

教育,不僅寄托着個人成長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載着一個國家發展的希望。面對人民群衆迫切的教育需求,甘州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推進中國小全面優質均衡發展,着力打造完善“甘州善育”“甘州優學”教育品牌,去年全區累計投入資金26.2億元,實施教育類重點項目61個,建立職教中心、張掖三中等中國小、幼稚園14所,改擴建中國小、幼稚園75所,城區學位、園位分别增加8830個、3770個。

民生跟着“民聲”走——甘州區推動民生事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一所所新校區的啟用,一棟棟舊校區的改擴建,是甘州區加快補齊教育短闆、優化資源配置,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步的接續實踐。

提質效 讓老人享受幸福晚年

“家裡太冷清,這裡人也比較多,活動場地也大,每天的活動都比較豐富。”在甘州區烏江鎮中林頤園養老服務中心,90歲的甘州區烏江鎮管寨村十二社居民徐德培對這個“家門口”的養老服務中心贊不絕口,“這裡不僅能下棋、寫字、畫畫,還配置了食堂、健身房、理療室,養老服務中心彙聚着黨和政府的一片心,讓我們心裡暖融融的。”

民生跟着“民聲”走——甘州區推動民生事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甘州區烏江鎮中林頤園養老服務中心是利用農村閑置學校資源提升養老服務品質的典型代表。改造現有日間照料中心和國小建設養老服務中心,以康養融合為重點,為小灣村及周邊鄉鎮65周歲以上孤寡、無人贍養和被納入政府兜底的低保戶、五保戶、殘障人士戶、獨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衛生保健、精神慰藉、文體娛樂等内容的養老服務。

民生跟着“民聲”走——甘州區推動民生事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像這樣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全區共有8家。甘州區把發展養老事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全區共建有各類養老服務設施169個,全區城鄉養老機構覆寫率分别達到80%、56%。

養老服務是民生保障體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近年來,甘州區累積投資8億元,相繼建成甘州全國綜合養老示範基地、區第一第二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區老年人活動中心、8個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及148個城鄉社群老年日間照料中心、5個鄉(村)幸福互助院等重點項目,整合撤并“小、遠、散、舊”鄉鎮敬老院13所,保留3所,全區現有公辦民營養老機構8家,擁有機構養老床位1435張。

強政策 促進高品質充分就業

“社群從業人員給我們介紹了很多适合我們的工作崗位,我覺得這樣的服務對我們求職的人非常暖心,既給我們提供了多樣合适的崗位,還能給我們快速找到了心儀的崗位。”在南街街道丹霞社群求職居民苟曉玲的家中,網格員正在詳細了解她的家庭狀況、求職意願等情況,為其推薦适合的崗位。

民生跟着“民聲”走——甘州區推動民生事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我們是一家農副産品精深加工企業,目前需要招聘技術人員”“我是應屆畢業生,想問一下招聘要求”……打開抖音直播平台,搜尋“甘州區人力資源市場”賬号,找工作、聊職業、說政策,直播間裡吆喝的不是各種商品,而是一個個工作崗位。

民生跟着“民聲”走——甘州區推動民生事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一手牽起用人機關,一手牽起求職者,甘州在穩崗就業上不斷出新招。甘州區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市各項“穩就業”“保就業”政策,以打造“樂業甘州·家門口的就業服務站”為抓手,把高品質充分就業作為服務民生的首要任務,全力以赴穩崗位、拓輸轉、重幫扶、提技能、促創業,2023年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98場次,服務企業276家,提供崗位2.03萬個,達成意向性就業2280人。

同發力 結對幫扶彙聚溫暖力量

“大姐,有什麼困難随時告訴我,你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我們是一家人……”“結對幫扶·愛心甘州”工程建設啟動後,甘州區小滿鎮甘城村村民楊桂香家裡來了一位特殊的“親戚”。甘州區住建局結對關愛幫扶幹部通過和楊桂香的交流,發現其視網膜脫落、眼睛疼痛,同時患有靜脈曲張、膽汁反流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房屋漏雨情況比較嚴重。幫扶幹部立即協調花費六千多元為其在屋頂架設彩鋼闆,并講解了殘障人士重新鑒定政策和慢病申報政策,購買了相關藥物。

民生跟着“民聲”走——甘州區推動民生事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受到幫扶的不止楊桂香一人。甘州區2995名幹部幫扶3116名困難群衆,适宜結對幫扶對象結對率達到100%。至目前,共開展聯系交流18284人次,走訪探視12231人次,協調落實政策11952件,幫助解決實際困難1358件,幫辦實事2034件,資金資助74.06萬元,走訪探視率達196.19%,聯系交流率達146.64%,確定每一位困難群衆感情上有寄托、行動上有支援、生活上有保障。

民生跟着“民聲”走——甘州區推動民生事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我們嚴格落實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殘障人士兩項補貼、臨時救助等幫扶政策,至2023年12月,累計發放孤兒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費533.4萬元,發放殘障人士兩項補貼資金787.73萬元、特困供養資金1737.39萬元,為特困對象發放各類物資(物資折合人民币)和取暖救助資金306.6萬元。”甘州區民政局副局長姚濤說。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在甘州,站在新的節點回望,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病有良醫到老有頤養等一系列民生實事工程蒸蒸日上,變成了百姓看得見、摸得着的好日子,“民生優先”不但沒有讓甘州的發展出現“跛腳”,反而釋放出民生紅利,讓過去一年的民生畫卷厚重而溫暖。

邁步新征程,全區将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大力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民政“孺子牛”精神,認真履行職責使命,讓群衆生活繁花似錦,幸福如花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