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詩古典樂,如何征服歐洲?

作者:文史宴

西方交響樂和中國的唐詩,有一場絕美的邂逅。

當代作曲家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克說,古典音樂的宇宙有兩個核心,一個是巴赫,一個是馬勒。

而後一個“核心”馬勒在1907年到1909年之間,譜寫了堪稱他代表作的《大地之歌》,這是一部帶聲樂的交響曲,歌詞完全來自中國的“唐詩”。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詩古典樂,如何征服歐洲?

據說,當時的馬勒陷入創作瓶頸,偶然看到一部中國詩的德文譯本,其中唐詩的部分不僅引發了他的強烈共鳴,還激發了創作靈感。

于是馬勒選出7首唐詩,對它們進行堪稱“随心所欲”的改動,甚至還加上自己寫的詩句,譜寫出這部聲樂交響套曲《大地之歌》。

後來他告訴學生,“這首作品絕對是我最愛的,而且也是我最滿意的作品。”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詩古典樂,如何征服歐洲?

古斯塔夫·馬勒 (1860—1911),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及指揮家

由于馬勒“随心所欲”的二次創作,這7首“唐詩”歌詞和原詩形成了有趣的對照。例如第四樂章《詠美人》,來自李白的《采蓮曲》。原詩如下:

若耶溪傍采蓮女,

笑隔荷花共人語。

日照新妝水底明,

風飄香袂空中舉。

岸上誰家遊冶郎,

三三五五映垂楊。

紫骝嘶入落花去,

見此踟蹰空斷腸。

馬勒看到的德文譯本把這首詩翻譯成了《在岸邊》。中國人差不多都知道,采蓮主要指的是采摘蓮子,“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西洲曲》)。

但外國人可能不太懂得荷花的生長規律,簡單地把“采蓮”直接當成了“岸邊采荷花”。是以歌詞上雖然能對得上李白的《采蓮曲》,但内容和意境上都缺失得比較厲害:

年輕的姑娘在采摘花朵,

她們在岸邊采摘着荷花,

她們把采集的荷花放在兜裡,

她們互相呼喊,互相嬉笑。

……

采蓮女中最美的少女,

對這位少年送去長長的秋波。

她們冷若冰霜,并非真是冰霜,

她們大大的眼睛放出火花,

她們熱切的深黑的眼神裡,

依然看出她們激動的内心的哀怨。

(節選自嚴寶瑜先生的歌詞譯文)

但馬勒偏偏“化腐朽為神奇”。

他把标題從《在岸邊》改成《詠美人》——這自然和李白的原意更為貼合,音樂表現上也通過不同器樂的演奏,鋪陳出一個氣候溫暖、女子柔情的中國江南:

在長笛的一個顫音的背景上,裝上弱音器的小提琴纖巧精緻,圓号像回聲一般呼應,把人溫柔地引入其中。

女中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開始演唱,描述采蓮少女的音容笑貌;描寫少女波光裡的豔影時,搭配的旋律就如同河中的波浪在一樣輕柔起伏,人聲到演奏,無不展現采蓮少女内心對美好愛情的憧憬。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詩古典樂,如何征服歐洲?

錢杜《采蓮圖》

女中音唱到“看那邊一群俊美的少年,騎着高頭駿馬從岸邊過來”時,音樂突然變得非常的快速,響起了陣陣的馬蹄聲,音樂似乎一下子進入到馬勒時常幻想的軍樂的意境裡。

馬勒讓曼陀鈴、鋼片琴和鈴鼓樂聲大作,不僅從中可以聽到馬的嘶鳴聲,還可以聽到馬鞭在淩空呼嘯,馬蹄肆意踐踏着散落路徑的鮮花……這時定音鼓也雨點般地落下,每一下都似乎都在訴說采蓮少女見到一群青春少年是多麼心如鹿撞。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詩古典樂,如何征服歐洲?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

恣意張揚的音樂過去後,音樂漸漸平緩下來,樂句變得更加的妩媚和多情,但最後結束時卻停在一個很不穩定的四六和弦上,不穩定的效果仿佛告訴聽者,故事還沒有結束,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尾……

譯本詩人沒有領悟到的唐詩的神韻,竟然由馬勒完成了補缺還原。

每個聽衆在這一章,都能描摹出一段還未開始已然無望的情思,細膩缱绻,讓人久久回味,即便有“岸邊采荷花”這種文本問題也無傷大雅了。

用音樂評論家劉雪楓老師的話說,馬勒“用音樂對蹩腳的譯詩進行彌補,成就了一部偉大的音樂經典”。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詩古典樂,如何征服歐洲?

圖 / Unsplash

從李白的《采蓮曲》《悲歌行》到張繼的《楓橋夜泊》,王維的《送别》,雖然《大地之歌》的歌詞和原詩有所不同,但每次旋律奏響,歌唱家開始演唱時,熟悉唐詩的中國人還是會有别樣的震撼和感動。

劉雪楓老師說,交響樂和唐詩本來是“風馬牛”的關系,想要把這兩種文化進行融合也非常困難,但馬勒無疑是偉大的,《大地之歌》也是他自己最喜歡的交響樂。

不僅在技法層面我們能夠欣賞它,聽的時候更能了解唐詩那份超越時空的魅力,了解馬勒當初是如何被唐詩感動和啟發的。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詩古典樂,如何征服歐洲?

RCA于1959年發售的《大地之歌》,封面帶上了中國元素

賞讀詩詞于我們而言,不僅是提高文學素養的方式,還是回首“來時的路”的途徑。從詩詞中,我們得以探尋文化基因。

其中,唐詩是一道跨不去的坎,可謂是中國詩歌的集大成者。

連魯迅先生也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後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

唐詩為何能有如此之地位、如此之魅力?

帶着這個問題,三聯中讀特别策劃了音頻課程《聽吧!唐詩》,帶領大家一起傾聽三百年大唐的時代之音,體悟傳承千年的生命記憶。

限時特惠99元 原價199元活動時間:5月13日-5月19日

▲長按上圖識别二維碼,了解詳情▲

唐詩:每個中國人埋藏深處的兒時回憶

小時候你可曾讨厭過背唐詩?

唐詩,在記憶裡是背不完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是不知念了多少遍的“春眠不覺曉,花落知多少”。

小孩子哪裡真正懂得唐詩的美,這充其量就是更拗口的童謠罷了。

但長大後的某一天,看着夕陽的餘輝,我們或許都曾經有過一絲怅惘,腦中浮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然後驚覺:原來唐詩早就根植在我們的腦海中,成了文化記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立下壯志,我們會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表達思念,我們會歎“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與友離别,我們會寫“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詩,建構了中國人的語言和審美,也塑造了我們的情感模式與價值判斷。

在唐詩中看清自己,表達自己

語言是我們交際的工具,也是我們思維的方式。

在用唐詩表達感悟的時候,我們也在不自覺地用唐詩的方式進行思考。

但可惜的是,離開校園後,我們能記住的詩詞所剩不多了。

面對美景,許多人隻能感歎“好美啊”,或者憋出“wonderful”“unbelievable”。能說出“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的人,又有多少呢?

跟随《聽吧!唐詩》,讓唐詩重回視野,跟随老師的講解了解斯人、了解斯時,把唐詩變成自己的表達,成為萦繞在身上的溫潤氣質。

▼長按下圖識别二維碼,了解課程▼

課程亮點018位頂尖大咖學者,專業解讀

林黛玉口中的“五言詩入門教材”——王維的詩,好在哪裡?所謂“禅意”到底是什麼?校注一整部《白居易詩集》是什麼體驗?

我們請來了古代文學的“國寶級”教授、四十餘年唐詩方向研究學者、文史博士生導師,組成了國内頂尖學術陣容。

專業研究成果結合個人觀點和故事,講解有料又有趣。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詩古典樂,如何征服歐洲?

02一聽就懂的唐詩綜論,串聯300年大唐

杜甫很“喪”,為何卻說他是孤膽鬥士?白居易的詩作憑什麼能破圈?為何說李白是“最唐朝”的詩人?

想要了解詩人及其作品,那就脫離不了其背後的時代環境。

課程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時間線設定,通過“詩串史”的講解,讓你在知曉各階段代表詩人的同時,掌握唐詩的誕生、發展背景,進而更深刻地了解唐詩。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詩古典樂,如何征服歐洲?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詩古典樂,如何征服歐洲?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詩古典樂,如何征服歐洲?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詩古典樂,如何征服歐洲?

03跨越時空,交響樂開啟唐詩之美

唐詩×交響樂,其實是個經典組合?杜甫的詩,吟誦出來是什麼樣?不了解曆史,很可能會誤會邊塞詩?

很高興地告訴大家,開篇提到的“「長·安」唐詩交響吟誦音樂會”,現在被我們請到了課程中。

三聯中讀攜手西安交響樂團,奉上「唐詩×交響樂」的聽覺盛宴。

在每章,我們都會附上交響樂朗誦曲,例如張國立版讓人肝腸寸斷《長恨歌》、郭達“陝普”版的《将進酒》、張鐵林版令人心生郁結的《蜀道難》、濮存昕版節奏和情節俱佳的《琵琶行》……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詩古典樂,如何征服歐洲?

表演藝術家傾情帶來唐詩朗誦,不隻是聽覺盛宴,還是絕佳演技下的視覺饕餮。

在交響樂、吟誦、評述三重聲音下,你可以進入具體情境,體會立體的唐詩美學。

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唐朝如果你想看清自己、表達自己、共情古人如果你想追尋流淌千年的文化基因加入課程與14位詩人相逢于中國詩的頂峰!

限時特惠99元 原價199元購買後可以永久收聽,提供圖檔和文稿友善閱讀用兩杯咖啡的價格,獲得受益一生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