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科爾圖諾夫:目前複雜環境下,中俄關系仍是重要的穩定和可預測性因素

作者:澎湃新聞

央視新聞報道,應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于5月16日至17日對中國進行國事通路。今年5月7日,普京正式開啟第五個總統任期。普京就職一周之後,随即開啟了對華通路。

5月16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來華進行國事通路的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小範圍會談。習近平指出,慶祝中俄建交75周年是貫穿今年兩國關系發展的主線。“這些年來,我同總統先生先後會面40餘次,保持着密切溝通,為確定中俄關系健康穩定順利發展作出戰略引領。今天的中俄關系來之不易,值得雙方倍加珍惜和呵護。”

兩國元首随後主持大範圍會談。兩國元首聽取了兩國政府間各合作委員會雙方主席彙報投資、能源、經貿、東北-遠東、人文、國際等領域合作情況,對取得的進展表示滿意,對未來合作建議表示肯定。會談後,兩國元首共同簽署并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在兩國建交75周年之際關于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的聯合聲明》,并共同見證簽署經貿、自然保護、檢驗檢疫、媒體等領域多項雙邊合作檔案。

專訪|科爾圖諾夫:目前複雜環境下,中俄關系仍是重要的穩定和可預測性因素

2024年5月16日,北京,俄羅斯總統普京正在對中國進行為期兩天的通路。視覺中國 圖

俄方消息曾指出,普京訪華期間,兩國上司人将詳細讨論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的所有問題,确定進一步發展俄中務實合作的主要方向,并就最緊迫的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央視新聞在報道中指出,中俄貿易額從2019年的1100多億美元增至2023年的2400多億美元,提前超額實作兩國元首确定的貿易目标。中俄務實合作是促進兩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共同繁榮,保障技術進步和國家經濟主權,實作國家現代化,增進人民福祉,維護世界經濟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的重要因素。

就在普京訪華前夕, 5月5日至10日,習近平應邀對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進行了國事通路。

專訪|科爾圖諾夫:目前複雜環境下,中俄關系仍是重要的穩定和可預測性因素

安德烈·科爾圖諾夫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網站 圖

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學術主任安德烈·科爾圖諾夫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北京即使在中美關系日益緊張的情況下,仍然希望中歐關系能夠積極發展。顯然,中國上司人五年來首次對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的通路旨在測試這種發展的可能性和制約因素。”

以下為澎湃新聞對安德烈·科爾圖諾夫的專訪内容:

澎湃新聞:在就職典禮後,普京總統随即開啟訪華行程,這也是其新任期内首個海外出訪行程。您如何評價普京此次訪華的意義?又如何看待在目前國際局勢下中俄關系的重要性?

科爾圖諾夫:普京的北京之行具有現實意義。如今,中國已成為俄羅斯主要的經貿和政治夥伴,兩國合作發展迅速。此次首腦會晤是保持兩國各領域合作積極态勢、勾畫新目标、努力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難和障礙的良好契機。

兩國上司人的定期會晤是在國際局勢進一步複雜化的背景下舉行的。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仍未停止,葉門胡塞武裝繼續在紅海襲擊軍艦和商船,非洲薩赫勒地區局勢仍不穩定,北韓半島緊張局勢更新的威脅依然存在。與此同時,全球軍費開支正迅速增長,去年已超過2.4萬億美元。北約的擴大程序正在進行之中,擴大AUKUS和加強“四方安全對話”中軍事部分的計劃也在進行之中。這些不利的趨勢的清單仍可能繼續變長,而這增加了中俄最進階别對話的重要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我們這個極不穩定和不可預測的世界上,中俄關系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穩定和可預測性因素。

澎湃新聞:您認為中俄兩國目前合作的重點領域有哪些?還有哪些領域仍具潛力、有待挖掘?

科爾圖諾夫:首先要指出的或許是兩國雙邊貿易的發展。去年,兩國雙邊貿易額達到2400億美元。如今,中國已成為俄羅斯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在俄羅斯外貿中的份額已達到約三分之一,并且還在繼續增長。俄羅斯在中國外貿額中所占的份額則要小得多,約為4%(占中國進口總額的約5%、出口總額的逾3%),但在過去五六年中,俄羅斯在中國貿易額中所占的份額幾乎翻了一番。在某些領域,中國的出口增長尤為迅速,例如,去年中國向俄羅斯出口了90多萬輛汽車。中國汽車在俄羅斯的銷量激增是中國汽車出口總量趕超日本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在經濟領域,我們仍有許多問題尚未解決。盡管雙邊貿易中兩國本國貨币的比重已達到90%,但并非所有雙邊貿易都已使用本國貨币進行。中國企業(例如汽車行業)不願在俄羅斯進行本地化生産。俄羅斯在對華貿易總額方面仍遠遠落後于東盟、歐盟及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專訪|科爾圖諾夫:目前複雜環境下,中俄關系仍是重要的穩定和可預測性因素

2024年5月16日,北京,俄羅斯代表團成員。視覺中國 圖

顯然,現在是尋找俄中經濟合作新“突破口”的時候了。這種合作不可能永遠建立在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天然氣和石油的基礎上,尤其是考慮到中國在實施向無碳能源過渡的國家戰略方面取得了毋庸置疑的成功。在俄羅斯,許多人對大型天然氣項目“西伯利亞力量2号”的實施寄予厚望。但是,即使是曆史悠久的“西伯利亞力量1号”項目也還沒有達到其所宣稱的380億立方米的産能,該項目要到明年才能達到這一水準。如今,很難說中國的油氣消費何時會達到頂峰,但這一時刻正在穩步逼近,而且可能比莫斯科預計的來得更快。另一方面,俄中農業合作發展勢頭良好,普京訪華将進一步加快這一程序。在太空探索、前景廣闊的資訊和生物技術,兩國合作具有潛力,而在北極地區,也許包括在一些共同鄰國,兩國的合作也将擴大。

澎湃新聞:烏克蘭危機已經持續了兩年多。中方在此過程中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持續推動通過政治途徑解決烏克蘭危機。您如何評價中國在這場危機中的作用?

科爾圖諾夫:在我看來,中國建議的最重要之處在于其全面性。北京明白,目前的歐洲沖突并不局限于莫斯科與基輔之間的軍事對抗,而是包括俄羅斯與西方之間更廣泛、更全面的對抗。西方參與沖突的方式不僅包括向烏克蘭方面提供武器、情報、經濟和财政援助,還包括對俄經濟制裁、政治施壓和針對俄羅斯的宣傳戰。一些西方上司人甚至在談論派遣本國武裝部隊進入烏克蘭的可能性。是以,克服危機應該是全面的,包括建立一個考慮到所有國家合法利益和關切的歐洲甚至全球安全新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建議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2年4月博鳌論壇演講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原則的具體落實。目前,這種全面解決方案的先決條件尚未形成,但中國的建議遲早會被需要。

澎湃新聞:此次通路前中國上司人剛成功完成了對歐洲的通路,中方也向歐洲夥伴重申了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公正立場。同屬歐亞大陸,從俄羅斯視角出發,您如何看待目前中歐關系的發展?

科爾圖諾夫:莫斯科不再相信歐洲對美國有任何“戰略自主權”,并将歐盟視為北約的“經濟委員會”,将大多數歐洲國家視為華盛頓“順從的衛星”。而北京即使在中美關系日益緊張的情況下,仍然希望中歐關系能夠積極發展。顯然,中國上司人五年來首次對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的通路旨在測試這種發展的可能性和制約因素。

此行的成果可以說是中國外交的一大成功。中國的歐洲夥伴們表現出了在新技術和基礎設施項目等多個領域開展合作的興趣。當然,尤為重要的是法國總統馬克龍的積極态度,他聲稱自己在歐盟擁有非正式的政治上司權。然而,衆所周知,歐洲許多最重要的戰略決策不是在各國首都做出的,而是在布魯塞爾做出的。而布魯塞爾的官僚機構往往傾向于聽從華盛頓的上司,即使這并不符合歐洲各國的國家利益。

總體而言,可以說歐洲在多大程度上從美國手中獲得“戰略自主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而這一問題的最終答案将取決于許多因素,包括即将于今年11月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但無論如何,中歐關系仍将錯綜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