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近些年,為何會出現“博物館熱”?

作者:光明網

中新社記者:應妮

1986年至今,安來順在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工作近四十年,一直從事與博物館國際合作相關的事務。作為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安來順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講述他眼中的博物館作為教育和研究機構,如何在世界各國交流互鑒中承擔起“民間大使”的職責。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了解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緻力于教育和研究”?

安來順:教育和研究兩個關鍵詞在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中出現,這是自從1992年國際博物館日有了特定主題之後的32年中,兩個詞第一次被如此明确地提出。

一個有趣的小插曲是,ICOM曾于今年1月釋放出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的三個關鍵詞——博物館,教育,研究,将三個并列的關鍵詞以逗号相隔。這曾引起包括中國博物館界在内不少研究者的困惑和不同解釋。直到2月中旬ICOM更新主題闡釋并釋出有關海報時,博物館、教育、研究三個詞之間使用了介詞“緻力于”(for),才讓主題的含義明晰起來。

近些年,為何會出現“博物館熱”?

2024年5月16日,國際博物館日前夕,家長與小朋友在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觀看展出的玉簋(商代)。田雨昊 攝

這一變化反映了主題對兩個次元的強調——對教育和研究作為博物館相對“内在”功能的鞏固,和二者面向社會的相對“外在”角色的強化,特别是重申了國際博物館日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标的支援作用。這與國際博物館日設立的初衷和傳統更加吻合,即國際博物館日不僅是博物館專業領域學術自省的機會,更是博物館與社會公衆溝通交流的舞台,推動人們共同面對變革中的博物館内外部環境,回應重大的社會、經濟、環境和文化議題。

中新社記者:博物館的教育和研究有什麼特殊之處?

安來順:教育和研究在博物館内在功能體系中的位置非常核心、關鍵,圍繞博物館專業化的所有讨論,首先要解決教育和研究的固本強基問題。

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闡釋強調包括博物館在内的文化機構在提供全面教育體驗方面的關鍵作用,推動建設一個更加自覺、可持續和包容的世界。強調博物館是充滿活力的教育中心,培養好奇心、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近年來,博物館教育的概念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發展。在一些國家,人們更多使用博物館“學習”的概念,這反映了一種立場的切換——以博物館機構為出發點的“供給”和站在學習者立場上的“過程”體驗。

博物館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讓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公衆共享博物館的藏品和知識,讓他們參與知識的學習和文化的交流。同時,博物館教育有特殊的價值:它是非正式的,與正式的學校課程有所差別;是自願性的,由學習者自主選擇;是情感性的,盡管經常會有部分認知性的特征;是變革性的,體驗會影響學習者的态度、興趣或價值觀。

至于博物館的研究,以實物為主導、以藏品為基礎的研究在博物館中始終占據優勢地位。進入21世紀以來,各國對文化遺産的興趣不斷增加,特别是博物館事業的繁榮、曆史遺迹的開發、遺産保護活動層出不窮,文化遺産正在成為人們了解和紀念過去的首選載體和途徑。這些發展有助于建構集體記憶、增強社會凝聚力、産生群體和個體的歸屬感,同時也為博物館研究開辟了新視角。

雖然博物館空間中藏品的實體存在及意義象征依然令人驚歎,但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博物館去解釋這一切背後的過程,希望在博物館的體驗中接觸到遺産的非物質本質,感受其情感的感召力。雖然博物館早已将遺産的概念納入實踐中,但對文化遺産價值的新認知,引發了博物館研究的深刻變革。

近些年,為何會出現“博物館熱”?

在福建福州舉行的“有福之州 博物館之夜”活動中,演員在三坊七巷小黃樓實景演出。呂明 攝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待近些年在中國出現的“博物館熱”現象?

安來順:可以說,中國是近20年來世界上博物館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無論是近10年來每年新增登記備案的博物館數量,還是近5年來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陳列展覽的數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國際同行稱中國博物館正在經曆一個“井噴”時代。

“博物館熱”現象背後的驅動力是多方面的:

國家層面,中國正紮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博物館的硬體和軟體水準得到大幅提升;從業界來看,人們對文化遺産價值的認識也在不斷提升,策劃出越來越多内涵豐富、講情懷接地氣的展覽和教育項目,改變了過去博物館相對刻闆的形象,吸引了更多觀衆;從觀衆的視角看,大量年輕人走進博物館的現象特别有代表性,這其實是年輕人對高品質精神生活的自然需求,他們希望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吸收創意靈感。

“博物館熱”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的特點。促進文化資源的傳播和共享,是博物館必須履行的義務。

今天的博物館更加開放包容,以積極的姿态面對和接納新生事物,甚至也很酷,但同時還是要找到一個合理的“邊界”。它們是作為博物館深邃文化内涵的傳播者和培育者,還是一種泛娛樂化甚至“眼球經濟”的消費品?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其實對于博物館來說是一個損失,個别情況下甚至可能稀釋公衆對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産應有的敬畏感。

近些年,為何會出現“博物館熱”?

參觀者在“清音悠遠——古琴文化展”上觀賞列子式潞王琴。于海洋 攝

中新社記者:應如何了解博物館的“民間大使”作用?

安來順:作為一名文化遺産和博物館工作者,我有幸在過去近40年與文博領域相關的幾個國際組織共事與合作,特别是親身參與了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很多工作,過程中我有兩點比較強烈的感受。

首先,文化遺産是各國曆史文化發展演進最原始、最直接,也是最真實的見證。它們凝聚了各國人民對自己優秀文化傳統的認同,幫助人們為“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這樣的問題找到答案;它們沉澱了許多本民族文化與其他不同文化之間互相吸引與借鑒的成果;它們展現了豐富的文化多樣性,以及這種多樣性所蘊藏的潛能;它們激發了人們進行新文化創造的熱情;它們依托于像博物館這樣的公共機構,讓大量有意義的資訊和知識得以流動,服務于共創人類共同的美好這一目标。

國際遺産界越來越普遍的認知是,文化遺産是祖先的創造物,是曆史留給今天并需要傳給未來的文化财富,是人類認識自身并建立時空聯系的媒介,是激發新文化和新藝術創造靈感的重要源泉。這使各國群眾在保護和傳承人類共同文化遺産方面達成了共識。

其次,日益突出的人文性和以價值為核心,是文化遺産觀念過去數十年演進的一個最鮮明特征。文化遺産不再是有趣的時間膠囊,它具有曆史的見證價值、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科學的研究價值。人們不僅關注文化遺産在物質層面的存在形态和方式,而且更關注文化遺産作為連接配接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橋梁,這為各國群眾之間的相知相通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近些年,為何會出現“博物館熱”?

來自俄羅斯國立教育大學的20餘名學生在山東泰安體驗泰山皮影戲。陳陽 攝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博物館作為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與互鑒的重要平台,不僅要重視本國優秀文化遺存的保護展示和宣傳,同時也要重視和尊重來自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遺存保護。在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中,博物館發揮着“民間大使”的作用,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知識在此流動,交流融合,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受訪者簡介:

近些年,為何會出現“博物館熱”?

安來順,上海大學教授,上海大學文化遺産與資訊管理學院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國際博協研究與交流中心主任,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大百科全書》博物館學科主編。曾長期擔任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博物館》雜志主編。多年從事文化遺産與博物館研究,主持或參與國家或國際研究課題10餘項,發表相關學術論文百餘篇。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原标題:《安來順:如何用博物館的力量讓世界更美好?| 東西問》

來源: 中國新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