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作者:頂流草女孩櫻花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作者:徐祯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随便找人搭夥,不如和天貓精靈”

年近30的阿敏,被父母催婚催戀催到崩潰。

她上一段正式的戀情,還是在大學時期。出來工作後,在父母的安排下進行了不下10次相親,但每一場都無疾而終。

最好的一次,看了兩場電影,聊了半個月的天。

準确來說是12天,聊天内容始于各類生活瑣事,終于對方的一句句——

“在幹嘛?”“吃了嗎”

後來有一次,阿敏看到這兩句話,突然有了種想吐的感覺。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這個想吐是字面意思,被情緒影響到的生理反應。

後來她開始反思,為什麼自己可以順利地升學、就業、拿下車證,卻永遠不能夠走入一段婚姻,開始一段親密關系?

後來阿敏總結出來了,原因應該在于父母。

因為她的父母,也是始于相親,終于結婚。

在阿敏眼裡,自己老爸喊天貓精靈(一種AI智能助手)都比喊老媽名字更有感情。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在某一次又見到父親喊天貓精靈的語氣後,阿敏突然意識到,原來在在父母輩的包辦婚姻裡——

婚姻是必須的,愛情是可有可無的。

她覺得很奇怪,這個次序是不是颠倒了?

婚姻不應該是基于愛情的結合麼?

什麼時候,成為了一個冷冰冰的人生關卡?阿敏覺得不能這樣,不可以這樣,這樣不對。于是後來,她拒絕了父母的相親要求,一次又一次。

不知道是在第29次還是第30次的時候,母親崩潰了,指着她大喊:

“你為什麼不結婚!為什麼!”

聽着母親的歇斯底裡,阿敏沉默不語。

其實,阿敏母親的這個問題,複旦大學副教授梁永安說早就已經回答過,梁先生說——

年輕人表面上不結婚,實則上是在堅持愛情。

“一個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

“生活裡面沒有情趣,就是穿衣吃飯生娃,一切都像程式,那是生命力太大的一個缺失。”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阿敏很直白地覺得:

“要是我随便找個人搭夥,那我為什麼不和天貓精靈(就是那個她爸爸經常親切對話的AI)結婚?”

愛情最重要,婚姻一定要有愛情,必須要有愛情。

可是有了愛情,就問題解決了麼?

如果這麼想,那還是稍顯簡單了點。有了愛情之後,很快,第二個問題就擺在眼前——物質基礎。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房子都買不起,結什麼婚”

在中國,走入婚姻殿堂最重要的物質基礎毫無疑問是——房子。

君不見,北京街頭,那熙熙攘攘的相親角,大爺大媽們推手過招,如同華山論劍。女方父母第一式往往就是亮明訴求——

“你家有沒有房?”

“有幾套呀?”

“市中心還是城郊?”

“房子是全款的還是分期的呀?一個月房貸多少呀?”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英雄難過美人關,沒房難過嶽母關。

對很多即将邁入婚姻的男青年來說,婚房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一道坎。

盡管老一輩的人都說,他們那時候啥都沒有,一樣結婚成家。但是現在——

據58同城的調查資料顯示,有76.6%的單身人士不能接受租房結婚,更有16.6%的人認為男方全款購買房産。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但在房價高企的情況下,一線城市的購房門檻要300萬,二三線城市也要100萬。

一代人,奮鬥多少年才把房款湊齊?

湊不齊是吧,隻好問爸爸媽媽要,問爺爺奶奶要,問外公外婆要。

爸爸媽媽拿公積金,爺爺奶奶出箱底本,外公外婆把攢了20多年的一點積蓄也拿出來。

這裡10萬,那裡8萬,拼拼湊湊,買一套房,裡裡外外掏空了六個錢包。

但能買到房,還算是皆大歡喜。

有不少人的感情敗給了現實。

買不到房,小情侶沒走向婚,而走向了分。

曾見過一對情侶,談了6年戀愛最終還是分手了。在這六年裡,他們搬家不下10次。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臨近結婚,他們也走街串巷地去尋找合适的房子,但最終他們還是因為拿不出50平方米房子的首付而忍痛分手。

分手的時候,女方說:

“我不想以後懷孕了,或者帶着孩子的時候。也要被房東攆着,說搬就搬,我隻想有一間穩定的,不會被趕走的房子,我錯了嗎?”

這樣的事情,絕不是孤例。

女方有錯麼?

一點都沒有,誰都不想一輩子像浮萍一樣飄搖無依,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人生是漫長的,幾十年時間,犯不着吃這個苦。

男方容易麼?

太難了。

最後就是——

一方傾盡所有,一方底線需求,誰也不肯讓步,誰都認為自己的要求非常合理,自己的難處顯而易見。

于是僵持住了,最終如果不是破局,便是走向幻滅。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你買不起房子,我看不到希望。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婚房的缺席,最終将許多女性擋在了婚姻門口。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因20萬彩禮,我和女朋友分了”

除了婚房,高價彩禮也是女性結婚前的一大難題。

女方家庭會考慮,女兒嫁出去了,手裡總要握着些錢,才好不被婆家欺負;

可男方家庭會想,收禮項目層出不窮,要這麼高的彩禮到底是賣女兒還是嫁女兒?

還沒進門後,就先預定我們對女孩兒不好,以後的日子,可怎麼過?

為了湊齊20萬的彩禮,我有一個朋友,爸爸把公積金全拿出來了,問親戚朋友又借了好幾萬,背上了一大筆的債,甚至打算把家裡用來代步的車都賣了湊錢。

但還是沒湊齊20萬。

雙方家長在微信聊,線上下聊,始終沒有就彩禮達成共識。

最後,朋友的女友給他發來簡訊——

“沒有彩禮,你買的那個房子也和我沒什麼關系。”

“我累了,親愛的,随緣吧。”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華東政法大學中國法治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孫煜華在走訪了中國多地彩禮情況後,歎息:

“高價彩禮擡高了一些農村地區的結婚門檻,會加劇結婚難和生育難的問題。”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上海名媛顧裡曾有金句:“沒有物質的愛情隻是一盤散沙,都不用風吹,走兩步就散了。”

是以,許多女性,即使過了婚房那一關,也在高彩禮面前崩潰,終于倒在了婚姻的終點站之前。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我不想被當成嬌妻”

最後,還想說,近幾年,女性意識不斷覺醒。

這本是一件好事,可慢慢地,風向卻有點跑偏了。

比如,“戀愛腦”成了一個貶義詞。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秀恩愛換來的不一定是祝福,也可能是陰陽怪氣的狗頭。

或者一句充滿諷刺意味的“放下助人情節,嘲笑他人命運”。

似乎步入了婚姻,生活就隻剩下一地雞毛。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很多未曾步入婚姻的女性,看到的是被短視訊平台為了流量推過來的“婚姻生活”。

丈夫喝醉了酒,在客廳呼呼大睡。女性一邊哄着幼子,一邊收拾亂七八糟的房子。

一個人,清了兩大袋垃圾出門,而丈夫依舊酣然好夢,别說幫忙,連一句口頭上的關心都沒有。

看多了這類視訊的女性,對婚姻是沒有信心的。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女性意識覺醒”,已經成為了一個流量密碼,已經有矯枉過正的趨勢。

你嫁人了,那你就是菟絲子,就是男權的附庸,就是精神男人。

你要崇拜你的男朋友,那更加“十惡不赦”,一頂“嬌妻”的高帽就砸到你的頭上。

這種風氣在無形中,為女性戴上了精神枷鎖。

還記得papi醬麼?

她結婚生子後,孩子随了夫姓,引來了多少罵聲?很多年輕女性在這樣的浪潮和風氣中,也變得心有戚戚嫣。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于是乎,結婚,成了一件需要鼓起勇氣,甚至鼓足勇氣的事情。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2021年,中國登記結婚人數不足800萬對。

這是什麼概念呢?

這麼說吧,中國适齡人數裡,結婚的不足十分之一。

而且,結婚率還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婚姻對于年輕一代來說,也似乎變得可有可無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不,正是因為我們對婚姻還有期許,對愛情還有憧憬。

我們才不願意将就,不願意敷衍。

我們堅定地希望婚姻裡有愛情,希望在漫漫人生路上能有伴侶互相扶持,彼此慰問,而不是在一地雞毛的柴米油鹽裡撒潑打滾。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我們不敢走進婚姻,并不是害怕婚姻本身。

隻是因為被沉重的生活壓力壓彎了腰,被繁雜的物質遮住了眼,害怕在日複一日的生活裡,把愛意消磨得一幹二淨。

我們希望和伴侶琴瑟和諧,相濡以沫,攜手陪伴走過生活的風雨。

充滿愛的婚姻,是沈複筆下“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是三毛的一句“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這才是婚姻最動人、最純真的模樣。

讓愛情開花結果,從來不是一件要人避之不及的壞事。

很希望,大家不必因為世俗的壓力逃避婚姻;

不必為了一些風言風語厭惡婚姻。

年近30,她被父母催婚到崩潰

姑娘,生活固然不易,但如果你想好了要走入婚姻。

我依然會大聲地祝福你——

去吧,你會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