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故事丨山海之外——博物館的奇幻之旅

作者:每日

視訊加載中...

百萬群山裡的貴州,曾經是一片汪洋,遊弋着上古魚龍;孤立山巅的堡壘廢墟,展現了“山地上的中國”的奇景雄貌;少數民族群衆穿在身上的“史書”,逐漸找到了傳承發展的新路……走進博物館,就像走進了數億年凝聚為一瞬間的“時光隧道”。

山海之外,連接配接古今,這裡是博物館裡的奇幻之旅。

百萬群山裡尋找海洋的蹤迹

在貴州省地質博物館内,54歲的羅永明端坐桌前,看着顯微鏡下的胡氏貴州龍化石,手中的氣動筆激起陣陣揚塵。自從28年前偶然接觸化石修複後,羅永明便愛上了這份跨越時空和海洋古生物“對話”的事業。

作為貴州省古生物專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羅永明目前還負責貴州省地質博物館的古生物化石修複工作,并帶領團隊,培養古生物研究後備力量。

“兩億年前,貴州的百萬群山其實是一片汪洋大海,而貴州龍則是這片海洋中一個成功的種群。同時期海域内,在興義貴州龍化石原位保護館中發掘的近千件脊椎動物化石裡,貴州龍單個種類就超過了300件。”已修複數十件貴州龍标本的羅永明說。

中國故事丨山海之外——博物館的奇幻之旅

化石修複過程有許多困難,骨骼表面很脆,一不小心就會損傷。骨骼周圍的岩石質地軟硬程度不一,會給剝離造成阻礙。“在修複時,我們隻能一點一點地上膠,提升牢固度後,才能開始用氣動筆把化石‘雕刻’出來。一塊中等規格的化石,一般需要耗費數月來進行修複,大型化石甚至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羅永明說。

随着化石修複程度和觀察程度不斷加深,對其研究得以步步推進,研究結論也會随之更新。要達成這一目标,僅一種古生物,就需要修複大量化石标本,不斷“解鎖”它的各類形态、階段,才能走出該古生物的“物種迷宮”。

“由于古生物的種是根據骨骼形态的差異來進行判定,我們在早期研究過程中發現胡氏貴州龍骨骼有兩個不同的形态,是以胡氏貴州龍可能是兩個物種。後來随着大量懷孕的貴州龍化石的發現,才判定這些不同原來是性别不同而造成的構造差異,現在我們能夠從貴州龍化石的骨骼特征判斷其雌雄,進一步完善了系統研究。”羅永明說。

“在古生物領域,學者們通常把海生爬行動物形成的化石定義為‘龍’,貴州既是‘龍的故鄉’,也是該領域全世界研究的核心熱點地區。貴州海生爬行古生物化石群是大自然的遺産,也是全人類共有的财富。”羅永明面露微笑。

地球曾經是什麼樣的?生物大絕滅事件是如何發生的?海洋生物是如何趨同演化的?遠古“海洋艦隊”真正的祖先是誰?“無數的疑問有待解答,我們期待未來能通過加強國際合作,與外國科學家一起揭露更多遠古時期海洋世界的奧秘。”羅永明對未來充滿希冀。

山巅廢墟下挖掘文化遺存

貴州省博物館内,一座遺址模型吸引着遊人駐足:逶迤的群山間一條小路直通關隘,城牆道路、房屋工事一應俱全,透露着這處遺址曾經的繁華和軍事要塞屬性。

中國故事丨山海之外——博物館的奇幻之旅

貴州省博物館内的海龍囤遺址模型。新華社記者 楊欣 攝

該模型以貴州省首個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遵義海龍囤土司遺址為藍本,原址位于遵義市西北處的龍岩山山巅。

“以海龍囤為代表的土司遺址,是中國曆史上土司政策的重要實物見證,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它告訴我們‘山地上的中國’是什麼樣的。”考古人李飛告訴記者。

2012年底,經國家文物局統籌,決定湖南、貴州、湖北三省以“土司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李飛帶隊來到龍岩山,開展了曆時數年的考古發掘活動。

上山之後,李飛和團隊仿佛進入了時空隧道。一磚一瓦、一石一房,都試圖向考古隊傳遞四百年前的訊息。

2015年7月,“土司遺址”申遺成功。同年12月,包括海龍囤在内的西南土司遺存榮獲“全球田野考古十大發現”。2022年3月,李飛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海龍囤考古發掘資料的整理與綜合研究”圓滿結項,并榮膺優秀等級。

從2012年上山到2022年課題結項,李飛在海龍囤的發掘研究上十年磨一劍。如今,李飛擔任貴州省博物館館長,在他看來,博物館的工作更像是“廚師”,一手的研究成果,需要設計、加工,最終形成展陳,通過博物館向外展示。

近日,貴州省博物館新的基本陳列“人文山水 時光峰巒——多彩貴州曆史文化展”正式與觀衆見面,這是首次系統展示貴州30萬年曆史文化的通史展覽,3503件(套)文物為觀衆打開“時光之書”,講述“貴州故事”。

“無字史書”架起非遺發展的橋梁

走進貴州省民族博物館“時間沉澱美”展廳,“黔銀”“黔繡”“黔藝”“黔織”4個系列展品琳琅滿目。

“這裡面有來自41家企業的355件展品。”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從業人員、策展人王曉佳說,非遺的傳承和保護并非隻局限于一塊染布、一張刺繡,“既要能展示非遺的内涵,也要能成為連接配接商業的視窗,博物館可以承擔起這樣的責任。”

講好故事是第一步。王曉佳和團隊深入少數民族村寨、非遺企業,拜訪非遺傳承人,優選出300多件展品。“這些展品有的與商業結合得很好,有的是原生态的非遺作品。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每一位走入博物館的觀衆,都能感受到這些展品背後的故事。”王曉佳說。

除了物品展示,博物館還邀請非遺傳承人進館授課、組織觀衆深入村寨實地感受。“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讓觀衆與非遺産生更多的互動,文化的載體不再限于實體,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發揮。”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副館長舒彩前說。

中國故事丨山海之外——博物館的奇幻之旅

2024年2月5日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舉辦的龍年生肖展社交活動現場,群衆在館内老師帶領下開展拼布、拓印等非遺手工體驗活動。新華社發

持續升溫的博物館熱為非遺展品帶來了大量觀衆,博物館也在不經意間為非遺産品帶起了貨。“時常遇到遊客想要購買,博物館不能開展商業活動,是以就附上展品作者或者公司的聯系方式,遊客可以自己購買。”王曉佳說。

記者在展廳看到,不少展台已經空了。王曉佳告訴記者,篩選展品的速度跟不上遊客購買的速度,非遺作品賣一件少一件。楊正英是黔東南州施秉縣的一名繡娘,其作品也在博物館中展出。“以前的繡品是顧客上門看中才能賣出去,現在很多人加我微信要買,我都繡不過來。”她說。

“苗族服飾被稱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王曉佳說,“通過‘無字史書’架起非遺傳承發展的橋梁也是博物館的責任與使命。”

監制:衛鐵民 劉暢

記者:歐東衢 楊欣 周宣妮

視訊:楊焱彬 吳斯洋

編輯:朱昊晨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貴州分社

聯合制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