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偉雄:一手創辦“非遺連鎖博物館”的珠繡大師|博物館另一極②

作者:新華社客戶

視訊加載中...

5·18國際博物館日特别策劃

博物館另一極②

黃偉雄:

一手創辦“非遺連鎖博物館”的珠繡大師

黃偉雄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遺項目珠繡代表性傳承人。其代表作《百鶴圖》因曾在廣州松園飯店亮相而“出圈”,現已入藏白鵝潭畔的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館。

在傳承技藝,持續創作的同時,黃偉雄以推廣潮州文化為己任,傾力打造集展覽、研學、教育訓練、文創于一體的百師園,為工藝美術大師和傳承人提供交流平台,向世人展示傳統文化之美。

黃偉雄:一手創辦“非遺連鎖博物館”的珠繡大師|博物館另一極②

潮州百師園

黃偉雄珠繡博物館就坐落在潮州市百師園的四樓。館内展示了珠繡的曆史、技法,以及400餘件實物展品,殷殷講述着珠繡工具的變遷,黃偉雄下海辦廠的曆程,及其藝術創作生涯。

如今他在深圳、東莞都建立了連鎖館舍,“每個百師園都必須有一個博物館”是黃偉雄定下的目标。

黃偉雄:一手創辦“非遺連鎖博物館”的珠繡大師|博物館另一極②

黃偉雄珠繡博物館内各式各樣的珠繡展品

”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前夕,記者走進潮州百師園和珠繡博物館,聆聽這位工美大師講述從藝40餘年的跌宕人生和守藝初心——

始于對藝術的熱愛

我是黃偉雄,是潮州市黃偉雄珠繡博物館的館長,我們這座博物館成立于2017年9月18日。說到博物館的創辦初衷,就不得不提及伴我一路走來的刺繡。

從我記事時起,生活就與刺繡分不開。潮州民間遍布各種繡花社,我的奶奶、媽媽都是繡娘,我從小耳濡目染,6歲時就學起了繡花。

畢業後,我最初是在國營企業從事珠繡工作,1993年“下海”經商,創辦了自己的工藝公司,生産珠繡婚紗、禮服、披肩等産品,大多出口歐美及東南亞國家。

經營工廠多年之後,我開始思考,除了賺錢,人生總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畢竟我對藝術始終抱有熱愛之情。

黃偉雄:一手創辦“非遺連鎖博物館”的珠繡大師|博物館另一極②

黃偉雄和他不同時期創作的珠繡作品

于是我開始嘗試,創新用珠繡來“作畫”,把珠繡工藝從實用裝飾發展成純欣賞的藝術品,還推動珠繡申報非遺項目。在2015年,珠繡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我也成為珠繡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就在這一年,我開始籌建“百師園”。

園内設立了綜合館、雕刻館、陶瓷館、刺繡館及研學中心,把工藝美術大師和工藝精品彙集在一起,打造一個文化交流平台。後來,刺繡館經更新改造,成為了現在的珠繡博物館。

二十多年的辦廠經曆為博物館的籌建提供了便利條件,以前的産品設計稿、各種珠料、舊的工具、不同時期的樣闆都被我保留了下來。加上我不同時期的珠繡畫創作,整體構成了這座博物館的展陳内容。

黃偉雄:一手創辦“非遺連鎖博物館”的珠繡大師|博物館另一極②

二十多年的辦廠經曆為珠繡博物館的籌建提供便利

承載人生記憶的空間

我們博物館裡收藏了不少珠繡作品,都是不同時期所創作的。

黃偉雄:一手創辦“非遺連鎖博物館”的珠繡大師|博物館另一極②

珠繡作品《富貴長春》

其中一幅珠繡《富貴長春》對我影響極大。這是我的老師胡廣旭在1981年設計的,那年他正好要搬新家,設計了這一幅珠繡作品作為家中裝飾。當我看到作品以後倍感驚訝:珠繡竟然還能這麼做!畫面中的孔雀、花卉、松樹都是用不同色彩的小珠子,排列搭配繡制而成。

畢竟在過去,珠繡僅用于服裝、手袋等實用品上作為點綴,而老師的這幅作品着實讓我眼前一亮,因而陷入深思:“除了實用品,珠繡是否可以發展為藝術作品呢?”于是,那時還在潮州市技師學院學設計的我就萌生了用珠繡作畫的念頭。

1983年,我的畢業作品就是用珠繡創作的一幅《熊貓》,這是我的第一幅珠繡畫。1986年,好友結婚,我又專門為他創作了一幅《龍鳳呈祥》,作為賀禮。1993年,我以國畫傳統的“梅蘭竹菊”為題材,用珠繡表現國畫的技法。

2001年,為紀念鄭成功收複台灣340周年,我以鄭成功雕塑人像為主題,用珠繡凸顯雕塑的立體與明暗。在北京申奧成功後,我在2006年創作了《從雅典到北京》,其中一幅作品送給了國際奧委會……這些作品記錄了我的成長曆程,如今都一一陳列在博物館中。

黃偉雄:一手創辦“非遺連鎖博物館”的珠繡大師|博物館另一極②

黃偉雄以鄭成功雕塑人像為主題,用珠繡凸顯雕塑的立體與明暗

每當我來到這裡,看到這些不同時期的代表作,當年創作的情景便浮現于腦海之中。于我個人而言,這座博物館不單純是個人從藝經曆和珠繡創作的儲存空間,更承載着我的人生記憶,并且能夠儲存和延續下去。

黃偉雄:一手創辦“非遺連鎖博物館”的珠繡大師|博物館另一極②

珠繡巨制《百鶴圖》曾在廣州松園飯店亮相,現已“入駐”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館

20多年的積累悉數投入

民間博物館是公有博物館的有效補充。作為非遺傳承人,我們都非常希望把自己堅守了幾十年的技藝儲存下來、傳承下去。由于民辦博物館需要靠自己的力量籌建,涉及場地、資金、藏品幾方面問題,幸運的是,我正好擁有這些條件。

首先我辦館的場地是由原來的廠房更新裝修後建成的。從業幾十年來,我也有一些積蓄,可以說20多年辦廠積累的資金,幾乎都投入到百師園和博物館上了。

至于藏品的收集,雖然以前辦廠有不少具有年代感的樣品留下來,但隻要我新發現有比較獨特的珠繡品、或是館内沒有的樣式,我都會買下來收藏。

目前博物館面積不大,未來随着藏品的增加,我還想擴大面積,重新裝修,再融入一些數字化多媒體展陳技術,把珠繡博物館做得更好。

有些人說我很“傻”,怎麼這樣“燒錢”?但我覺得辦一座博物館,能讓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讓更多人領略非遺魅力,是相當有意義的。人這一生,能在這個世界上留下點什麼,就不算白活。

讓博物館成為百師園的“标配”

百師園最早在潮州成立,辦成之後,我還把百師園的品牌推廣到了其他城市,這才有了2019年開館的深圳百師園、2023年開館的東莞百師園。

我給自己定下了目标:每個百師園都必須有一個博物館,這是“标配”。

現在深圳百師園内就有一個綜合性的非遺博物館,是在省文旅廳登記備案的。藏品除了刺繡,還包括陶瓷、木雕等50多個非遺門類,其中大部分都是我的收藏品。東莞百師園也正在完善“非遺博物館”的申報手續。

我們開辦民間博物館這類公益平台,是想吸引更多人前來參觀,激發他們對非遺的了解、認識與熱愛。這也是我辦博物館最大的收獲,是我内心獲得感的來源。

黃偉雄:一手創辦“非遺連鎖博物館”的珠繡大師|博物館另一極②

潮州百師園内的陶瓷館

黃偉雄:一手創辦“非遺連鎖博物館”的珠繡大師|博物館另一極②

潮州百師園内的雕刻館

現在珠繡博物館平均每月接待超過1萬人前來參觀,一年下來也有10多萬人,其中一半以上是研學團。我們還對學生開放了研學課程,除了珠繡課,還有剪紙、彩瓷、泥塑、手拉壺等将近20門體驗課。

有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學生前來百師園教育訓練,成立6年多來,參加研學教育訓練的學生超過了20萬人次。

黃偉雄:一手創辦“非遺連鎖博物館”的珠繡大師|博物館另一極②

學生在珠繡博物館參觀(受訪者供圖)

每當我看到來這裡參觀學習的學生,看到他們流露出好奇、充滿求知欲的神情,聽到他們對民族傳統工藝美術作品的贊歎,我就覺得開辦博物館太有成就感了,這麼多心血付出都是值得的!

策劃|鄧瓊 侯恕望 朱紹傑

統籌|文藝 鐘振彬

采寫|周欣怡 文藝

拍攝|鐘振彬 劉暢

剪輯|王炯勳

海報設計|餘梓濤

編輯: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