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緻知】這是一張來自三千年前的請假條……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網北京5月18日電(劉越)朋友,你見過中國最早的“請假條”嗎?

“子其疫,弜往學”——“這次的疾病是否嚴重?我是否能去上學?”

這張“請假條”并非來自現代的辦公桌,而是出土于殷墟,現存于殷墟博物館新館,是殷商時期一位“王子”的占蔔記錄。萬萬沒想到,三千年後的學生請假要找老師,三千年前的王子請假還得“溝通鬼神”。可見,貴為“王子”,也不能無故曠課。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本次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緻力于教育和研究”,而這份古老蔔辭,恰好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回望中國古代文明的視窗。

【博物緻知】這是一張來自三千年前的請假條……

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出甲骨片。中新社記者 阚力 攝

子,何人哉?

如果三千年前的商朝人也玩微網誌,那麼“占蔔”絕對天天“上頭條”。

從祭祀到送禮,商人們總喜歡先蔔一卦,預測吉兇禍福。據甲骨蔔辭記載,一次,商王武丁用龜甲占蔔,預測十日内将有災禍降臨。不久後,商朝的東部與西部邊邑就遭遇了外敵的侵襲。

說到商朝,不得不提殷墟——這片被曆史銘記的遺址,是中國曆史上首個有确切文獻記載、考古發掘和甲骨文證明的商代晚期都城。随着時間流逝,輝煌的殷商文明深埋于黃土之下,直到20世紀80、90年代,才在考古人員的挖掘下重見天日。

1991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殷墟花園莊東地窖藏進行了深入的考古發掘,出土了1583版龜甲與獸骨。其中,689版上契刻着2250餘條商王武丁時期的占蔔記錄。這些記錄中頻繁出現着一個關鍵詞——“子”。

子,何人哉?

“這批甲骨和以往不一樣。以往都是商王的占蔔記錄,這批甲骨的占蔔主體是一位叫‘子’的人。”安陽市文物局文化遺産與文物保護及考古研究專員于成龍博士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研究,業界多數學者一緻認為,“子”是商王武丁和婦好的兒子,即古代典籍中的“孝己”,商代甲骨文中的“小王”。

于成龍對這位“小王”頗為熟悉。可以說,他們是一對素未謀面的舊友——于成龍深耕甲骨文研究事業多年,幾十載春秋的積澱與建樹,将他内心模糊的“王子”形象漸漸勾勒豐滿。

“他今天駕車,會占蔔問‘這匹馬是用在右邊還是左邊?’他去打獵,會問‘我帶兩把弓還是三把弓’?”于成龍眼中,“子”是一個鮮活的年輕人。他敏而好學,勤奮刻苦,進入“大學”後研習六藝,至少學了六種舞蹈。

蔔辭中,“子”親自主持祭祀,關注農業生産,率軍出征,組織田獵。曾經,他一次使用了105頭牛進行祭祀,可見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至高的貴族血脈。不僅如此,他還有自己的占蔔機構,用現代的話來說,妥妥“高富帥”一枚。

【博物緻知】這是一張來自三千年前的請假條……

商“秋不死”刻辭蔔甲。圖源殷墟博物館官網

于成龍介紹,王子是一位仁愛之人,“‘子’特别孝順,武丁想出行,他為武丁做攻略;武丁做了噩夢,他非常憂心父親的身體。”無論田獵出征,隻要武丁派他前往,他都絕不退縮,俨然一位内外兼修的優秀繼承人。

“他身懷‘仁義禮智信’,具有士大夫的美好品德,是中國古代精英教育的典範。”談到這裡,于成龍有些動情,“在研究過程中,我曾經兩次潸然淚下。”

“為什麼痛哭?這麼一位傑出的王子,最後早夭了,我非常為他可惜。”

商代王子也要“考駕照”?

這種心痛和惋惜,以另一種特殊的方式呈現給了大衆。

2023年,殷墟博物館新館進入籌劃期。作為中國首個全景式展現商文明的博物館,社會各界對其寄予厚望。彼時,于成龍思考:什麼樣的展覽,配得上這樣一個國家重點博物館?

談到殷墟,必然要談到甲骨文。他想到了殷墟花園莊東地出土的那批以“子”為占蔔主體的甲骨——作為中國曆史上甲骨文的三次重大發現之一,它們從未公開展出,一旦面世,極有可能引發轟動。

可内容有了,骨架在哪?遍覽中國以往的甲骨展,重心大多偏向于“器物”。于成龍抛出一個大膽的設想:能否以“日記”形式,呈現一位商朝王子的日常生活呢?

【博物緻知】這是一張來自三千年前的請假條……

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出的甲骨片。中新社記者 阚力 攝

“新時代下,策展理念必須有所改變。我要走一條和以往不同的路。”經過一年多的策劃及研究,于成龍及其團隊讓“王子日記”概念成功落地。今年二月,河南安陽洹河畔的殷墟博物館新館震撼開館,“子何人哉——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特展”爆火出圈。

展廳内一步一景,處處充斥“子”的人生軌迹:“東方既白”和金色的鋪陳,既凸顯王子的尊貴出身,又隐含對其早夭的感傷;波浪形的“流水落花”布局,暗喻其君子如玉、溫潤俊雅的修養;110片商代刻辭甲骨,更是串聯起王子短暫的一生——曆史,目之所及。

“将傳統的器物展變為鮮活的人物展,在大陸文博界堪稱首創。”于成龍自豪地說。不僅如此,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他還特意采用現代語境,進行諸多創新解讀。某日,小王子生病了,他不敢無故曠課,占蔔自己能否去上學。“相當于一張三千年前的請假條,這種解釋非常通俗。”

“王子的課程表中,有一項是駕車。當時無論是田獵還是戰争都需要駕車,即君子六藝中的‘禦’。”他用了一個更生動的比喻:學習駕車,就類似現代的考駕照。王子也不能違反“交通規則”。

“小王子考駕照”與“三千年前的請假條”等概念一經推出,便引發網友津津樂道,甚至有遊客專程前來打卡:“好可愛的古人”“小王子的課程表比我還滿”“商朝人有自己的請假條”……還有網友調侃:“王子最後請假成功了嗎?”

“病假”是否被準許,目前暫無定論。于成龍能做的是趁熱打鐵,繼“王子日記”後再辟蹊徑,轉而講述起商王武丁與婦好的愛情故事。

【博物緻知】這是一張來自三千年前的請假條……

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新館展出的“婦好”銅鬥。中新社記者 阚力 攝

于成龍介紹,在迄今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中,武定為婦好舉行的占蔔記錄多達250條:婦好何時歸?婦好途中可有危難?生活起居可好?

婦好生病彌留之際,武定無法接受夫妻即将離世,一遍又一遍地占蔔,祈求神靈保佑婦好康健,“這就是一個男人對女人的愛,展現得特别明顯。”他們的愛情從遠古而來,是以于成龍将這批蔔辭定義為——“中國最早的情書”。

在于成龍看來,創新性解讀古代文物,是向大衆普及曆史文化的關鍵。他堅信,盡管時間流轉,但古今情感相通:“人類的情感恒久不變,技術的進步隻是不斷豐富了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

“人類經過了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現在進入計算機時代。”于成龍引用了培根的名言,“讀史,使人明智。古今興亡多少事,在時代的幾次浪潮中縱觀曆史,我們可以總結出人類的發展規律來。”

“這才是曆史的真正意義所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