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作者:甜途

2008年,台灣地區上映了一部充滿經典魅力的愛情電影——《海角七号》,這部電影一經問世,便在海峽兩岸引起了廣泛熱議。其引起讨論的原因主要在于,該影片觸及了一個敏感的六十多年前事件——日本戰敗後從台灣撤僑。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實際上,回溯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接受波茲坦公告并實行無條件投降時,海外滞留的日本人多達660萬人。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這其中不僅包括約300萬日本軍人,還有大約360萬在前幾年移居中國、東南亞等地的日本僑民。在中國大陸滞留的日本人約為260萬,其中約一半分布在大陸東北地區。此外,台灣也滞留了大約50萬日本僑民。

盡管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根據波茲坦公告,如何遣返這數百萬滞留海外的日本僑民成為戰争留下的難題,當然,這還包括那些投降的日本戰俘。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在接下來的三年中,雖然有超過一百萬的日本僑民與戰俘被成功遣返自中國東北地區,但仍有不少日本人留在了中國。

據保守估計,僅在東北地區就有超過12萬的日本婦女未被遣傳回國,這還不包括未納入統計的兒童。那麼,這些日本人最終去了何方呢?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想要了解這段曆史,必須回溯到日本侵華戰争期間的移民計劃以及戰後的日本僑遣返。

在戰争之前,兒玉源太郎擔任台灣總督時曾提出要借鑒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模式,實行對中國大陸的“托商貿之名,行掠奪之實”的殖民政策。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随着日俄戰争接近尾聲,為防範沙俄的反撲,兒玉源太郎再次提出了“滿洲鐵路公司”計劃。該計劃首次提出了将大量日本人移民滿洲地區的構想。

于1906年7月13日,“滿鐵公司”正式宣布成立,兒玉源太郎被任命為該公司委員長。然而,兒玉源太郎上任不到十天就因暴斃而亡,或許這正是其為後來日本侵略行為所付出的代價。

兒玉源太郎的接任者後藤新平先後提出了開發煤礦、經營鐵路、移民滿洲等措施。在此期間,位于撫順的西露天煤礦落入日本人手中,而他提出的“移民東北”計劃成為日本軍國主義後來“二十年百萬大移民”的雛形。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目前對于日本的“滿洲移民”計劃進行回顧,我們可以将其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

首先是早期移民,即在日俄戰争結束後、發生“九一八事變”之前的時期。在這個階段,日本政府以水稻種植考察的名義,在大連、旅順等地設立了早期的移民示範據點。然而,由于當時的旱災和蟲災等原因,最初的農業移民計劃以失敗告終。後來,由于東北當局,代表者為張作霖,極力抵制,導緻早期的移民計劃宣告破産。盡管如此,這一時期仍有許多日本專業技術人員來到大陸東北地區,主要從事煤礦、鐵路等工業生産和基礎設施建設,為後來日本的大規模移民打下了基礎。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第二個階段是“九一八事變”後,一直到“盧溝橋事變”爆發前。這一時期的日本對華移民被稱為“武裝移民”階段。1932年2月,日本關東軍制定了《日本移民綱領》和《屯田兵制移民草案》,旨在通過屯田制的方法在十年内移民一萬戶。日本内閣認為,與其在滿洲進行長期軍事壓制,不如通過武裝移民實作永久定居,甚至提出了“50年内移民滿洲500萬人”的瘋狂口号。最初的武裝移民來自日本的長野、青森等11個縣,這些地區的日本人不僅有着豐富的農作物種植經驗,還具備較高的身體素質和受教育水準,年齡大多在三十歲以下。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第三個階段的移民開始于“盧溝橋事變”,一直延續到太平洋戰争爆發前。這一時期的移民可被歸納為“國策移民”,也就是《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案》。該計劃提出在未來二十年内,将500萬日本人移居中國東北,并實作“日滿不可分”的人口結構,顯然是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的癡心妄想。該移民計劃在1936年8月被列入日本的“七大國策”之一,成為“僞滿洲國”的基本國策,是以被稱為“國策移民”。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在這一時期,前往滿洲的日本移民年齡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其中,日本政府還建立了“義勇軍”,由20歲以下的青少年組成,并計劃将他們培養成為拓荒的骨幹力量。

資料表明,在這個時期,有大約十萬名日本青少年移民至滿洲地區,其中很多成為關東軍的預備兵源。同時,還有大量女性家屬從日本移民到滿洲地區,雖然具體數字不詳,但估計達數十萬之多。

日本軍國主義移民的最後階段是太平洋戰争爆發後,一直持續到日本戰敗投降前。在這段時期,由于日本國内勞動力短缺,移民中女性占比較大,但整體呈下降趨勢。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實際上,這一階段前往東北地區的許多移民都是老弱病殘者。由于這些人在日本國内已經失去了生存競争力,隻得來到大陸東北地區尋求資源。這一階段的移民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轉移國内沖突與壓力的工具。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通過上述四個移民階段,直至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滞留在中國境内的日本人數已超過數百萬。那麼,這些日本僑民和戰俘是如何被遣送回日本國内的呢?

中國的三年遣送計劃根據《波茲坦公告》的原則,在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中國、美國、蘇聯等國家共同協商解決滞留在海外的日本僑民和戰俘問題。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1945年10月25日,中國與美國在上海正式确定了日本僑民和戰俘遣返的初步計劃,計劃在五年内分批将滞留在中國的日本人按照“先軍人後僑民、先關内後關外”的原則遣送回國。

中國政府将負責将日本人集中運輸到廣州、上海、煙台、青島等港口,而美國政府将組織船隻負責海上運輸。然而,由于當時滞留在中國的日本人數衆多,以及戰後國内經濟困難,是以制定了長達五年的分階段遣返計劃。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這個計劃面臨着巨大的挑戰,包括人員排程、運輸、物資和後勤等方面的困難。尤其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中國政府在人員排程、運輸、物資和後勤方面都面臨極大的困難。同時,仍有部分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不接受投降,甚至在中國實施地下破壞行動,給遣返計劃帶來了阻礙。

此外,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正忙于國共内戰,對于遣返計劃并不積極,進一步延緩了整個遣送計劃的實施。

盡管面臨重重困難,但在1945年10月20日,第一批被遣返的日本僑民從天津港啟程,經過竟塘沽乘船傳回日本,正式開始了中國遣返日本僑民的過程。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在優先遣返日本軍人的決策中,展現了根據《波茲坦公告》的精神和日本政府的要求,因為戰後的日本更需要這些青壯勞動力回國建設,而老弱病殘則被留在了後方。

至于“先關内後關外”的計劃,主要考慮到東北地區日本僑民數量衆多,且曆史淵源較為複雜等原因。

到了1946年6月,除了東北地區外,已有半數以上的日本僑民被成功遣返,為了提高運輸效率,中美雙方決定通過減少遣返人員行李的方式。

然而,對于東北地區而言,遣返任務依然繁重,直到1949年才順利完成。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在這一時期,解決滞留在東北的日本僑民的安置問題成為當務之急。為應對這一挑戰,東北地區設立了日本僑民和戰俘管理所,并在沈陽、長春等地設立了待運輸集中營。葫蘆島成為了東北地區遣返日本僑民的主要港口,超過一百零五萬的日本人通過葫蘆島遣傳回國,形成了“葫蘆島百萬日僑大遣返”的壯麗場景。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盡管有如此龐大的遣返計劃,據日本政府後來公布的資料,仍有十二萬以上的日本女性未能回國。這讓人不禁思考這十二萬日本女性在中國東北的遭遇。

後續調查資料顯示,這些滞留在中國東北的日本女性中,有超過半數以上可能已經不幸去世。實際上,早在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時,許多在華的日本女性就遭到了關東軍的殘酷迫害。由于當時局勢混亂,許多關東軍的家屬被指令進行集體自殺,不從者甚至被強迫“自殺”。

在佳木斯桦川縣的記錄中,記載了超過1600名關東軍的家屬被關押在二十多間房子中,最終被機關槍掃射緻死。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這種自相殘殺的場面背後,與日本民族長期以來的“恥感文化”密切相關。在許多狂熱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看來,戰死異鄉比承認失敗回國更為光榮。雖然這種觀念難以了解,但在特定曆史時期确實存在。

除了被關東軍屠殺的慘劇,更多留在東北地區的日本人在集體逃亡過程中或凍死、或餓死,還有很多因患病而喪生,其中女性占了絕大多數。在日本宣布投降初期,很多日本僑民認為自己将會被中國政府拘押,甚至會遭到中國百姓的報複。在過去的侵華戰争中,這些僑民實際上是日本侵略的幫兇,他們自己也意識到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罪惡。是以,他們感到負罪而選擇潛逃。

然而,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的戰後環境極為複雜,再加上冬季的嚴寒等氣候原因,導緻許多逃亡的日本人在沿途不幸喪生。這是戰争另一種殘酷帶來的傷害。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當然,除了上述原因導緻的日本僑民死亡,許多日本女性之是以未能回國,是因為她們在中國已經建立了家庭,其中不少人嫁給了中國男性。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的一些地方存在着中國男性娶了兩三名日本女性的情況,這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此外,一些滞留在東北地區的日本女性選擇融入中國社會,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是解放軍四野醫院,其中半數醫務工作者是日本女性僑民。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還有一些日本僑民憑借專業技術成為東北地區工業發展的一部分,并在中國長期定居。

這麼多滞留在中國的日本僑民之是以能夠在這裡安居樂業,主要是因為中華民族有着寬容和仁慈的包容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在東南亞或西伯利亞地區滞留的日本僑民不僅要從事體力勞動如拆除工作,還像在菲律賓滞留的日俘和日僑一樣遭到了殘酷的屠殺。

日本戰敗投降後,曾在東北留下了12萬日本女人,最後都去了哪裡?

雖然時至今日,曆史已經進入新的篇章,但曆史的記憶仍然深深銘刻在人們心中。世界各民族隻有和睦相處、共同發展才是長治久安之計,否則隻會給彼此帶來無盡的傷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