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營利雙降,“老骥”康佳能否“迷途知返”?

作者:博望财經
營利雙降,“老骥”康佳能否“迷途知返”?

文|飛雪

來源|博望财經

日前,康佳(股票名稱:深康佳A;簡稱:康佳)披露2023年年度報告顯示,其2023年年度營收為178.5億元,同比減少39.71%;歸母淨利虧損21.64億元,同比下降47.15%;扣非歸母淨利同比減少9.38%至-29.14億元。

營利雙降,“老骥”康佳能否“迷途知返”?

圖源:深康佳A-2023年年度報告

而此後不久公布的康佳2024年一季報則顯示,其該季營收為24.63 億元,同比下降 46.4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為-5.1億元,同比下降434.49%,上年同期為盈利1.53 億元。

當年中國家電産業的佼佼者、彩電龍頭康佳,緣何短短數年走到如今這般營、利雙雙連年暴跌驟降的“尴尬境地”?其财報之中,到底還隐藏着怎樣的“細思極恐”般的資料?在公司戰略、管理決策以及具體的業務層面,康佳又因何困在了“盲目擴張”的“惡性循環”裡,以至于為此付出巨大代價?接下來,康佳提出的“自救”政策,到底是其盲目擴張野心的真正“收斂”,還是既有的行業長期主義市場裡仍留給“迷途知返者”唾手可得的且足改變其财務狀況及企業困境的“靈丹妙藥”?

01

引深交所發問詢函 康佳财務狀況到底有多少個“細思極恐”?

細究康佳交出的2023成績單,結合其過往幾年的主要财務名額,有幾組資料可謂“觸目驚心”,甚至頗為“令人不解”。

也難怪,就在4月22日,深交所向康佳集團下發問詢函,要求就其年報相關問題說明情況。

營利雙降,“老骥”康佳能否“迷途知返”?

圖源:深交所

梳理可知,至少以下幾組财務名額,無不說明康佳“病了”:

其一,營收上,盡管2023年康佳宣布将回歸主業,倡導長期價值,在“一軸兩輪三驅動”的新戰略架構下實作轉型。但年度營收則不僅暴降39.7%,而且可以用營收萎縮或縮水過半來看待。畢竟,2023年的178.49億元營收,2022年同期則為296.08億元,同比下降39.71%。而追溯至康佳營收規模約550億元的高位,其營收的“萎縮”實則是從2020年便開始逐年開始的。其2023年跌破200億元的營收規模,相當于較之2019年的551億元縮水過半。

其二,虧損持續,盈利能力“日益走弱”。這可謂是資本市場對康佳,更為擔心的“細思極恐”。不僅其2023年年報顯示,康佳該年度錄得淨利潤虧損21.64億元,同比擴大47.15%。更重要的在于,其2023年年度扣非淨利潤還擴大到29.14億元。

其三,負債率創近十年新高、債務“大山”背後是壓力“山大”的資金“大山”?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康佳資産負債率為83.51%。其中,流動負債高達184.46億元,在手貨币資金隻有58.24億元。在資本市場越來越看重一家上市公司造血能力的大趨勢下,康佳卻因何走到了急于“大輸血”的“田地”?

在2023年年度報告中,康佳對其2023年的淨虧損,給出五大方面的原因,大緻包括彩電業務虧損、持續收縮園區業務、半導體業務尚處于産業化初期未能實作規模化及效益化産出、計提減值準備10.17億元,以及工貿及環保等業務收益下降等。

而連同上述各大原因的具體分析在内的年度報告出爐後,深交所緊急下發的問詢函,可謂直指康佳多個“痛點”,甚至被一些投資者稱之為是“靈魂拷問”。

其中,康佳披露該公司2019年至2023年各年度計,計提減值準備為8.35億元、11.85億元、17.5億元、12.45億元、10.17億元。2023年計提減值包括存貨跌價準備3.72億元、其他應收款壞賬準備2.54億元、應收賬款壞賬準備2.09億元、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1.07億元。

而且,康佳還披露,其2023年末其他應收款賬面餘額為30.63億元,累計計提壞賬準備20.82億元,賬面價值為9.89億元。

對此,深交所的問詢函“首當其沖”就此情況發出問詢,具體說明相關情況。

另一組問題則更有必要提及,因為這或許是導緻康佳營收、淨利雙雙連年暴跌、連虧的“根由”所在。

康佳2023年年報顯示,康佳彩電、存儲晶片貿易及半導體業務2023年毛利率分别為-1.02%、-1.06%,白電業務毛利率為10.97%,根據成本構成資料,彩電、存儲晶片貿易及半導體、白電業務營業成本分别為47.57億元、34.33億元、37.9億元,同比減少6.4%、減少66.94%、增加7.58%。

對此,深交所要求:

(1)根據以往年報問詢回複,公司2022年彩電業務毛利率下降主要受到産品均價下降、産線更新切換期成本較高、銷售與生産備貨未有效比對等3個因素影響。請說明上述因素在本年是否有所改善、已采取措施及有效性,公司彩電業務負毛利經營的可持續性,對比行業平均毛利率水準、可比公司毛利率情況,進一步分析說明毛利率差異的具體原因及合理性。

(2)公司圍繞主業涉及的存儲晶片,開展貿易業務,經營利潤來源于上遊采購與下遊銷售的差價。請補充說明該類業務開展的具體時間、決策過程、産品類型、采購管道、采購定價方式及采購價格區間、主要供應商及關聯關系、銷售定價方式及銷售價格區間、收入确認政策、結算方式及回款情況,結合上述情況,進一步說明存儲晶片貿易及半導體毛利率為負的具體原因及合理性,對比行業同類業務情況,說明公司相關業務經營情況是否符合行業特性和一般商業邏輯。

(3)公司2023年白電業務毛利率同比增長0.63%,較2022年增速有所放緩。請按照細分産品類型說明營業成本核算方法、歸集過程、明細構成及變動情況,進一步解釋成本增長的具體原因及合理性,與行業同類業務成本變動情況是否相符。

深交所這份問詢函提出的問詢項之多,在此不一一複述。而彩電、存儲晶片貿易及半導體業務等主營業務在2023年可謂“全線潰敗”的康佳,其到底是如何從家電巨頭走到了多線慘敗的今天?

02

始于2017、“膨脹”在2023的“盲目擴張”

2017年7月,正值令人心煩意亂的燥熱夏日。而就在那一年夏天,決定康佳未來命運的“大齒輪”開始發動了。

營利雙降,“老骥”康佳能否“迷途知返”?

圖源:第一财經

時任康佳集團董事局主席劉鳳喜,當時在接受第一财經記者采訪時所言,彩電一直是康佳主營核心業務,但“康佳下面不再隻是一個彩電業務公司”,集團要做的就是投資控股,做大投資業務。

劉鳳喜對該媒體記者表示,康佳要轉型成為一家投資控股平台,主要是出于三方面考慮:一是希望擴張新的産品線;二是希望通過投資并購實作擴張;三是希望通過直投,形成物聯網生态圈。

為何劉鳳喜當時是“言必稱”擴張,且表示要做大投資業務呢?個中背景是,在當時的劉鳳喜看來,康佳2015年“走出動亂”,2016年“恢複增長”,2017年穩定團隊,現在具備了新一輪發展的基礎。

也正是在這一年,2001年畢業之後即進入康佳工作的周彬,任命為康佳集團總裁。次年,據界面新聞相關報道,康佳計劃到2020年營收600億元,培育3個營收過百億的新産業。總裁周彬也曾表示“要用5—10年時間,跻身國際優秀半導體公司行列,緻力于成為中國前10大半導體公司,年營收過百億元。”

此外,以周彬為代表的管理層,對康佳擴張版圖過程中涉足的環保業務,也定下了1-2年内實作年營收80億-120億元的“小目标”。其還希望用3—5年時間,打造出國内一流的環保運維高端品牌,實作年營收180億-260億元的戰略目标。

這場始于劉鳳喜言必稱“擴張”和“做大”、落地于新任總裁周彬确立的“科技+産業+園區”的具體擴張發展計劃。康佳迅速動用戰投、合資等多種“武器”,大舉進入多個對家電主業的康佳而言,屬于“陌生”的新領域。

譬如,産業園區投資熱潮下,“康佳速度”得以充分展現,其火速與滁州、遂甯、南京、宜賓、海門政府簽署合作協定,為開發這五大區域的科技産業園區業務,總投資額高達430億元。

環保産業作為當時“新興産業”,也是諸多大企業眼中的“熱門朝陽項目”。而康佳也“開疆拓土”,快速聚焦了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料治理與回收再加工利用等具體業務“疆域”。

于新材料産業而言,康佳則是通過擴大旗下江西康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業務範圍,将其第三代納米微晶石材料,拓展到醫療、航天、軍事等領域進行推廣落地。

而真正的“重頭戲”也是“壓軸項目”,則是對半導體業務的擴張上。或是因為與康佳賴以起家的彩電顯示業務有一定聯系,是以,作為“相關多元化”擴張的重要一環,康佳誓要發展成半導體元器件及智能解決方案垂直整合服務商,并通過5到10年的努力,成為全國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且立下了年度營收過百億的“軍令狀”。

可以說,自2017年至今,康佳一路走來,其關鍵詞始終沒有繞開擴張、多元化、用投資等“武器”将“陌生領域”的業務“做大”。譬如,這些年,康佳也在大健康、大資料、物聯網、5G等各大“淘金熱”的領域上有所“落子”。

而如果說2017年至2022年均是康佳多元化擴張上的“摸石頭過河”,那麼,2023年,以周彬為代表的康佳管理層,則是開始“科學擴張”,或者說“戰略性收縮”。用康佳2023年年報中的官方表述即是,“2023 年,公司貫徹落實‘一軸兩輪三驅動’新發展架構,全面實施精益化管理,深入開展資産盤活、控費提效、法人壓降、降本增利等專項行動,并通過組織架構調整、業務主體優化等形式重組業務布局,優化資源聚焦于消費電子和半導體兩大主業,為公司下一步高品質發展奠定基礎。”

簡言之,康佳要從什麼都做,向“聚焦式”業務發展轉型。但是,具體這被康佳新定義為主業的“消費電子和半導體”等業務,到底表現如何,财報中的營收等資料已經足以佐證。盡管康佳從未用“盲目擴張”作為營利雙雙暴跌、連虧的原因,但無論是言必稱擴張、做大,還是2023年的縮為“聚焦”,康佳的“困境”或無不與“盲目擴張”這顆種子是否達成了“種豆得豆”的預期有關。

03

用“聚焦”取代“盲目擴張”,康佳“新主業”的“翻盤”勝算有多大?

當劉鳳喜連在媒體面前都言必稱擴張、做大投資業務之際,當新任總裁周彬迅速祭出擴張、做大的“三闆斧”(多元業務方向)……,那麼,“真金白銀”花出去了,如今換來的卻是康佳營收暴降、扣非後淨利潤連虧,即便是今年一季度财報也不“好看”,不禁試問,誰來為此“買單”?

某種程度上看,深交所的問詢函來得正是時候。盡管康佳在5月10日才釋出了《深康佳A:關于對深圳證券交易所2023年年報問詢函的回複公告》,但是,其中對于深交所一項項“靈魂拷問”的回複,想必是康佳集團高管多次推敲後的結果。

而面對深交所的問詢,若能将其視為一種對集團自身多元化擴張發展這麼多年的“反思”,也不失為監管部門的“良苦用心”。畢竟,包括深交是以及投資者在内,無不希望看到康佳重新“雄起”。

然而,早在2017年便選擇“不再隻是一家彩電公司”的康佳集團,又到底憑哪些“真本事”在其“消費電子和半導體兩大主業”上,獲得高品質發展?畢竟,唯有做到這一點,方才能真正提振資本市場對康佳的信心,也才能真正幫助康佳走出當下這般困境。

具體來看,“一軸兩輪三驅動”作為去年康佳釋出的企業新戰略,實則是,以電子科技為發展主軸,以消費電子、半導體為發展支撐,以産品驅動、制造驅動、國際驅動為主引擎。其中,消費電子聚焦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廚電等主要品類;半導體聚焦光電顯示、存儲與印刷電路闆産品。

對此,消費電子屬于康佳“老主業”,即家電闆塊,對康佳而言,或還能“吃姜還是老的辣”。然而,半導體業務,卻是實打實需要巨資研發投入的高精尖業務領域,如果沒有長期的相關技術實力積累,很難短時間内做出成績,更莫談對康佳營收、淨利上的助益。

營利雙降,“老骥”康佳能否“迷途知返”?

圖源:康佳2023年報

從2023年康佳消費電子、半導體“主業”的營收資料來看,其發展表現并不盡如人意。一方面,消費電子雖然營收占比有所提升,但營收規模相對于2022年同期實則是呈收縮态勢的。另一方面,半導體業務的營收表現則更難為其“加分”。甚至,因該業務33.97億元的營收,相當于同比暴降67.37%,營收占比也由2022年的35.16%降至19.03%。

由此來看,康佳要走出被“盲目擴張”帶入的“尴尬”發展境地,既需要提升其消費電子業務的營收規模,更亟需從技術水準上對标國際一流半導體企業,快速研發推出高性能、高成本效益的“平替”半導體解決方案,方才有一定可能将體量小、難“養家”的這塊當初“盲目圈地”的擴張業務,做成真正為康佳創收、增利而非“拖後腿”的“新主業”。

令人不能不為康佳“捏把汗”的是,因為半導體這一領域需要巨大研發投入方才能做出一定成績,這勢必需更高的研發預算。

2023年年報顯示,康佳該年度研發費用僅為4.98億元,同比上年的5.439億元甚至不增反降,其研發費用率則僅為2.79%。

“沒有對比,沒有‘傷害’”。僅以其家電同業企業為例,同期TCL電子的研發投入為23.27億元、費用率為2.94%;創維的研發投入雖比TCL少一點,為21.27億元,卻在研發費用率上達到了3.08%。

由此來看,2023年,聚焦消費電子和半導體兩大主業的康佳,不僅這兩塊業務資料不夠“好看”,而且包括環保及新材料,以及康佳過去數年“盲目擴張”的其他行業,在營收資料則更為“難看”,用“全軍大潰敗”予以形容或并不為過。

如此既缺乏“造血能力”,又遭遇“壓力山大”的資金難題,這般處境之下,康佳拿什麼像其他國際半導體“大玩家”一樣“燒錢”做研發、搞創新?而康佳界定的消費電子不過是大都進入存量時代的家電細分品類,這些市場競争激烈、創收增量不大,很難為康佳的半導體業務“供血”,也難以像多年前康佳彩電份額位居榜首之時那般,可以單挑“大梁”。

當然,能主動收縮“戰線”本身就是一種理性的“止損”政策,但是,康佳能否憑借聚焦“消費電子和半導體”實作“翻盤”,我們隻能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