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參考消息特稿|一座博物館,見證中法百年文化交流史——探訪中國博物館“活化石”

作者:網信薊州

在風景優美、曆史底蘊深厚的天津市五大道文化旅遊區内,一座紅牆白窗的三層歐式建築藏身于熙攘鬧市之中,綠樹環繞、低調古樸。這便是天津北疆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

作為中國最早的自然曆史博物館之一,北疆博物院是大陸早期博物館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築、原藏品、原展櫃、原曆史文獻完整儲存至今的博物館,堪稱中國博物館史上的“活化石”。

适逢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遊年,這座博物館迎來更多法國客人。

百年前,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展開長達25年“艱苦而又漫長”的科學考察,并建立北疆博物院。因極為豐富獨特的館藏和豐碩的學術成果,北疆博物院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位列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館”,成為中法文化交流互鑒的标志性項目。

百年後,曆經沉浮、修繕一新的北疆博物院重新開放。如今,這裡館藏各類标本及民俗文物40餘萬件,以生動的曆史文化滋養着每位中外參觀者,推動中外自然科學文化交流互鑒、共同發展。

參考消息特稿|一座博物館,見證中法百年文化交流史——探訪中國博物館“活化石”

4月19日,遊客在北疆博物院外聽講解,準備參觀。(胡震澤 攝)

跋山涉水,為世界“生命史書”增頁

站在北疆博物院門前,曆史氣息撲面而來。穿過一扇綠色鐵門,來到寬闊明亮的展廳,擡頭望去,一具儲存完整的巨大的劍齒象頭骨化石懸挂在門廳正上方,四五米長的一對象牙十分壯觀。

拾級而上,各類百年前制作完工的精緻動植物标本映入眼簾,鳥類、豹、蜘蛛、昆蟲、菌菇……令人目不暇接。

“這裡收藏着動植物、地質、岩礦、古生物、古人類等類别的40餘萬件化石、标本,其中,僅昆蟲類标本就超過11萬件。”在北疆博物院工作十年的講解員蘆萱介紹道。

這些珍貴自然科學藏品主要是由桑志華發掘、搜集的。1914年3月,時年38歲的桑志華懷着一顆科學求索之心抵達天津,持續展開各種科學考察活動,行程約5萬公裡。

“長達25年的時間裡,他的足迹遍布中國北部疆域,這也是‘北疆博物院’名字的由來。”蘆萱指着桑志華舊居牆上的一幅手繪地圖說道,其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曆次桑志華的科考路線和足迹,“不難想象那是多麼艱苦而漫長的一段旅程。”

桑志華每到一處都會繪制地質地貌、遺址分布等各類平面圖和地層剖面圖,還詳盡記錄所到之處曆史、人文、民俗等各類資訊。桑志華在中國北方的科學考察活動,時間之漫長、旅程之艱辛、成果之豐碩、精神之執着,令人驚歎。

展廳陳列着一塊有人工打鑿痕迹的小小石核,由桑志華在甘肅慶陽發現,這是中國境内首次發現具有确切地層記錄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它的發現打破了德國考古學家提出的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存在的斷言,拉開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序幕。

“這項發現将中華大地上的人類曆史從數千年上推至數萬年之久,也讓桑志華被譽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先驅和揭幕人。”天津自然博物館(北疆博物院)館長張彩欣說。

不僅如此,在整理桑志華采集到的一堆羚羊牙齒化石和鴕鳥蛋片時,一顆小小的門齒化石被意外發現。經當時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的加拿大人類學家步達生鑒定,确認其為人類的牙齒,并定名為“河套人”的牙齒化石。

“這顆曾經長在遠古人類口中的牙齒,在内蒙古薩拉烏蘇河的河岸砂層中被掩埋了數萬年,它的發現拉開了中國乃至亞洲古人類學考古學研究的序幕。”天津自然博物館古生物部主任鄭敏将這一發現的價值娓娓道來。

第一個在中國境内組織大規模野外發掘,第一個在中國境内發現大規模古哺乳動物群,第一個在中國境内發現舊石器,第一個在中國境内發現古人類化石,第一次在中國境内使用現代地層古生物學方法進行發掘……桑志華的諸多成果開創了中國哺乳動物學和舊石器考古學研究的先河,讓北疆博物院成為中國的一張金色科學文化名片,不斷為世界“生命史書”增頁。

北疆博物院在中國大地上的生動實踐,也鼓勵和感召了一批中國科研工作者。

從1929年發現的轟動世界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頭蓋骨,到侏羅紀的自貢恐龍動物群、寒武紀的澄江生物群、白垩紀的熱河生物群等,一個個世界級的化石寶庫在中國大地上揭開神秘的面紗。

在北疆博物院衆多展品中,“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模型是其鎮館之寶之一。北疆博物院珍藏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模型,是當年最早的一批直接從原标本複制而成的模型,由于失真度很低,在“北京人”化石原件丢失之後,顯得彌足珍貴。

北疆博物院不僅留給我們一大批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藏品以及大量珍貴的文獻、手稿、照片等資料,更給我們留下了跨越地域與文化背景,堅韌不拔、鑽堅研微、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參考消息特稿|一座博物館,見證中法百年文化交流史——探訪中國博物館“活化石”

這是北疆博物院内桑志華的介紹(李然 攝)

留住寶庫,為中外科學研究添彩

桑志華來中國之初,便定下建立博物館安置藏品、展開研究、出版刊物、整理資料,以及設立開放陳列室的目标。随着收集的各類标本日益增多,在多方資助下,他的計劃逐漸實作。1922年,北疆博物院北樓拔地而起;1930年,随着南樓的竣工,北疆博物院“工字型”完整布局最終形成。

“桑志華身上不僅有一種西方科學家的精神,還具備強烈的博物意識,他将搜集來的文物基本留在了中國。”每每講解到這裡,蘆萱都會感慨不已。抗戰爆發後,已過花甲之年的桑志華離開中國,孑然一身,隻帶随身行李傳回法國。桑志華将其在最輝煌的學術年華裡發掘的大量珍貴古生物化石和史前文化遺物留在中國,為後世科學家深入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材料。

基于龐大、完備、獨特、極具科研價值的藏品體系,北疆博物院成為一座科學的殿堂和世界矚目的學術研究交流中心。這裡曾與法國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天津工商學院等多個中外博物館和科研機構交流溝通,共同組織科考活動,進行藏品交流。

諸多國際學者也不遠萬裡來到東方古國,一睹這座博物館的風采。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館礦物學教授拉克魯瓦曾在1926年參觀北疆博物院。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館長奧斯朋、美國古生物學家谷蘭階等人也在20世紀20年代來此交流。

桑志華曾在行程錄中記錄道:“凡是來天津的專家學者也都要來本院參觀,以了解中國的自然資源……許多有聲望的知名人士,都曾光臨過本院。”

為了讓搜集的标本文物展現更大的學術研究價值,桑志華邀請世界知名專家學者來到北疆博物院進行合作。他們有的研究鳥類藏品,有的研究鞘翅類昆蟲,有的負責植物标本保管及編制目錄工作,有的負責翻譯、出版和拍照,術業專攻、各司其職。

法國著名地質古生物學家德日進便是其中之一。應桑志華邀請,德日進于1923年來到北疆博物院,與桑志華組成法國古生物考察團,一起進行探險考察活動及研究工作。

他們先後對甯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和東北等地進行了廣泛的科學考察,采集了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石器和古人類标本,并參與了大量北疆博物院的研究工作。

在北疆博物院工作期間,德日進共發表與北疆博物院采集的脊椎動物化石和石器有關的論文與專著48篇(部),建立哺乳動物化石新屬10個、新種56個。此後,德日進多次代表中國參加國際科學考察和學術會議,他認為是中國成就了他的科學事業。

德日進在中國的科學事業也影響了不少中國考古學家、古生物學家。人類學家、中國現代考古學家李濟曾說:“德日進發表的工作報告,差不多全是示範性的。中國的化石專家、地質學家及史前考古學家,大半都受到了他很有益的影響。”

參考消息特稿|一座博物館,見證中法百年文化交流史——探訪中國博物館“活化石”

北疆博物院内的動物标本(李然 攝)

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賈蘭坡說過,德日進是他最敬愛的老師;地質古生物學家楊鐘健也曾表示受到德日進在科學工作上的諸多影響。

北疆博物院講解員谷麗說,截至1935年,北疆博物院出版著作43本,在其他刊物上發表的著作有74篇。其中很多已被列入世界動物學、植物學、古生物學的文獻寶庫,至今仍是考察中國北方生物學各分支學科早期科學記錄的重要依據。

1938年,因戰亂等原因,北疆博物院進入了長達數十年的沉寂,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幸運的是,北疆博物院連同珍貴的館藏一起被相對完整地儲存下來。

是以,北疆博物院也猶如磁石般吸引着來訪者。20世紀70年代,楊鐘健、賈蘭坡、裴文中等學術大咖來北疆博物院檢視标本;改革開放後,德國美茵茲大學托賓教授、德國古生物專家施密特基特勒、芬蘭古生物專家弗斯頓來此考察研究标本;進入21世紀,國内外交流愈發頻繁,法國、美國等地的古生物專家、自然科學類學者常常來館參觀……

法國漢學家高大偉曾在參觀時贊歎道:“北疆博物院是一座蘊含巨大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寶庫,展示了東西方科學文化的交彙融合。”

參考消息特稿|一座博物館,見證中法百年文化交流史——探訪中國博物館“活化石”

北疆博物院的外景(李然 攝)

互學互鑒,為中外文化交流架橋

“Bravo!(太棒了!)”近期第八屆中法青年上司者論壇舉辦期間,60餘名中外代表前來參觀北疆博物院。這一法語詞彙是北疆博物院講解員康毓昕在一個多小時的講解過程中聽到次數最多的對館藏的贊美。

北疆博物院見證了中法文化開放包容、友好交流、互鑒成長的曆史,今年是北疆博物院建館110周年,博物院籌備系列活動,助力加強國際文化交流互鑒。

早在10年前,這座中國博物館的“活化石”就重新“活”了起來。彼時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也是桑志華來華科學考察100周年,北疆博物院決定正式啟動修繕工程,恢複其标本收藏、陳列展示、科學研究及科普教育的功能。

“我們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樓體按照原本的建築形制進行修複,館内的展陳也是如實按照老照片進行還原,很多陳列櫃都是舊時原物。”負責北疆博物院修繕的王景璋仍然記得第一次進入這裡的樣子。

“所有古生物标本運用了特殊技術手段加強維護,同時考慮到标本的安全和展陳效果,我們運用了現代技術手段,加裝了恒溫恒濕裝置。”王景璋說。

2016年1月22日,北疆博物院正式面向社會開放;2018年10月,其南樓修繕一新後也重新開放。這座在中國近代博物館史上一度叱咤風雲、綿延百年而屹立至今的博物館又迎來其輝煌時代。

依托數字化技術,北疆博物院的藏品正在以更現代的方式走向更多人。在北疆博物院的圖書館藏室内,一批極具曆史價值和學術科研價值的珍貴圖書、手繪地圖、标本研究卡片、文物資料等陳列其中。“我們通過數字技術把藏品逐件逐頁數字化,搭建文獻服務平台和圖書管理系統,并建立資料庫與文獻服務平台讓大家友善檢索和閱讀。”蘆萱說。

如今,北疆博物院每天接待觀衆200人次左右,人流量高峰期能達到一天約1000人次。“震撼”“不虛此行”是諸多來訪者的共同感受。

此外,豐富的學術交流活動也為這座百年博物館增色不少。

目前,一場國際學術會議正在北疆博物院緊鑼密鼓地籌辦,世界多國專家學者将來此開展科學文化交流活動。今年6月仲夏之際,這裡的一批科研專家又将到法國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交流,在學術交流中弘揚桑志華的科學求索精神。

參考消息特稿|一座博物館,見證中法百年文化交流史——探訪中國博物館“活化石”

原載《參考消息》2024年5月16日第10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