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監管部門罕見問詢助貸業務,這家平台的産品上線是否輕率?

作者:消金界
監管部門罕見問詢助貸業務,這家平台的産品上線是否輕率?

喜馬拉雅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再添變數,這次問題出在助貸業務上。

消金界注意到,喜馬拉雅App“錢包”入口裡,已經沒有了貸款導流頁面,貸款超市入口也被其他會員類活動取代。加上此前已經下架的自營信貸産品“聽小貝借錢”,至此,喜馬拉雅的助貸業務已經全部下線。

起因是證監會國際司對喜馬拉雅助貸業務的問詢。令人難以了解的是,喜馬拉雅在最新遞交的招股說明書中,未詳細披露助貸業務相關資訊。

不得不說,在強監管的态勢下,助貸業務不能說隐身就隐身,平台流量變現既然選擇了助貸業務,就要依法依規,做好管理。登陸資本市場沒有大大方方披露,而在問詢後又全部下線,這樣事前不告知,事後一刀切的做法,讓人不得不懷疑,平台在引入助貸業務上是否過于輕率?

喜馬拉雅本就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再添變數。

01

監管要求補充材料

5月10日,根據證監會網站的披露,《境外發行上市備案補充材料要求(2024年4月26日—2024年5月9日)》中,要求喜馬拉雅對架構設立的合規性、股東情況、合規經營、直播業務、助貸業務、使用者資訊相關情況、股權激勵七大問題,補充材料進行說明。

具體到助貸業務,喜馬拉雅需要說明的是:

(1)助貸業務的具體形式;

(2)是否涉及投入自籌資金作為貸款資金來源,是否屬于金融或類金融活動,是否已取得必要的業務資質許可;

(3)是否涉及征信業務,并說明業務開展是否符合《網絡借貸中介機構業務活動暫行辦法》規定,是否按照該辦法第五條規定進行備案登記及取得相應電信業務經營許可,是否存在該辦法規定的第十條禁止性情形;

(4)發行人業務經營是否涉及貸後催收服務,是否存在用不合規方式進行催收的情形;

(5)報告期内各年金融服務業務規模、前五大客戶名稱和來自該等客戶的收入占比、發行人自籌資金投入規模及資金來源、發行人向金融機構所收取費用占貸款利息的比重;

(6)報告期内金融服務業務是否存在被主管機構采取監管措施或實施處罰等情形,是否出現重大償債風險等經營異常事項,是否構成本次境外發行上市的實質性障礙。

從證監會需要喜馬拉雅補充說明的問題來看,監管對于助貸業務摸得很透——助貸的定位是網絡借貸中介,應該符合《網絡借貸中介機構業務活動暫行辦法》的規定。

監管部門罕見問詢助貸業務,這家平台的産品上線是否輕率?

而從證監會的問題來看,助貸業務想要上市,背後需要披露的資訊非常多,需要關注的問題也都很專業。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表明,網際網路平台想要上助貸業務,想要流量變現,并不是上個産品上連結那麼簡單,背後合規成本比較高。

其他網際網路平台要做或者已做該類業務的,也需要核對下檔案中的問題,做好風控管理,堵住各個風險口。

02

助貸産品全下架

顯然喜馬拉雅是沒有做到位的。據北京商報報道,記者通過喜馬拉雅App導流,下載下傳了借錢呗App,送出了個人注冊資訊之後,接到了第三方來電,試圖引導記者到另一公衆号上進行貸款。而第三方推薦的貸款方式和産品,綜合成本高達30%-40%。

當記者向借錢呗确認和第三方關系時,借錢呗否認存在合作關系。也就是說,記者通過喜馬拉雅App送出的貸款申請,被第三方擷取了個人資訊,并被推薦了成本極高的貸款産品。

這樣事情其實就大了——喜馬拉雅在助貸業務中,涉嫌洩露使用者個人資訊。這甚至是一個比向監管說明助貸業務更敏感的問題。

本來,在證監會這次的問詢中,就單獨提到了個人使用者資訊安全問題。在沖刺上市的這個節骨眼上,喜馬拉雅不僅沒有向監管說明助貸業務,還被爆出了助貸業務涉嫌洩露使用者個人資訊,可見喜馬拉雅并沒有“吃透”這個業務。

這應該也是為何喜馬拉雅緊急下架所有助貸産品的重要原因。

今年3月份,喜馬拉雅上線了自營助貸産品“聽小貝借錢”,上線僅一個月後又匆匆下線了。不過,“聽小貝借錢”下線之後,“錢包”入口下的“借錢”功能還是在的,在“借款福利”中仍為相關産品導流。

5月10日,證監會要求喜馬拉雅補充材料的要求披露之後,喜馬拉雅的助貸業務也還在正常進行。

直到5月15号,被曝有洩露個人客戶資訊之嫌後,喜馬拉雅才下架了所有的助貸産品。

回顧這個過程也可以看出,喜馬拉雅對于助貸業務的風險、監管、營運等工作,并不是很清晰。

03

上市程序添變數

作為中國最大的音頻平台,喜馬拉雅的上市之路并不順利。

4月12日,喜馬拉雅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三年來第四次沖擊上市。

根據招股說明書,2021年至2023年,喜馬拉雅分别實作收入58.57億元、60.61億元、61.63億元。2023年,喜馬拉雅平均月活使用者達1.33億,全場景平均月活躍使用者達3.03億。

在招股說明書中,喜馬拉雅透露,其收入主要通過訂閱、廣告、直播及其他創新産品及服務産生,其中會員訂閱及付費點播收聽服務在公司總收入中占比超過一半,但并未披露助貸等金融業務的情況。

喜馬拉雅近三年的營收增長緩慢,急需流量變現增加收入。而喜馬拉雅試圖低調處理金融相關業務,可能和其目前沒有金融牌照有關。

作為最大的音頻平台,喜馬拉雅要場景有場景,要流量有流量,如果以金融業務變現,并不是難事。沒有金融牌照,先做産品導流業務,也不失為一種政策。而且對于喜馬拉雅這樣的垂類頭部,一旦開放流量,還是很受市場追捧的。

或許喜馬拉雅認為,自己隻是做的導流,嚴格來說并不是金融業務,是以不做披露也可以。如果真是這樣想的話,說明喜馬拉雅不僅對産品的了解不到位,而且對現在監管政策的了解還不夠透徹,存在僥幸心理。

在嚴監管下,平台必須重視助貸業務的合規性。合作方情況、産品利率、資金來源、征信、催收,所有貸款涉及到的業務環節,助貸方都要盡到稽核義務。還要保障客戶的知情權和個人資訊安全。即便隻做助貸,也不能當“甩手掌櫃”。

目前網際網路平台中,還未上市的平台在變現時,大都考慮了金融業務,或許還有在上市前利用金融業務沖業績的想法。喜馬拉雅的遭遇,給行業提了個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