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100%關稅,打得死中國電動車嗎?

作者:虎嗅APP
美國100%關稅,打得死中國電動車嗎?

出品丨虎嗅汽車組

作者丨李銘揚

頭圖來源丨視覺中國

中國汽車的國際化道路,快要走到2.0時代了。

當地時間5月14号,美國拜登政府宣布:将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産品征收關稅。其中,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将從目前的25%提升至100%。

而去年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則宣布:将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以确定是否對其征收懲罰性關稅。

美國100%關稅,打得死中國電動車嗎?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經過十幾年的超高速發展,正當各家中國車企要啟動出海之路、讓全球市場認識中國電動汽車的時候,卻遭到了空前的關稅壓力,而這份壓力恰好來自歐洲、美國兩大全球最成熟的汽車市場。

對美國、歐盟的關稅大棒,中國電動車出海有哪些對策?

美國市場影響有限,歐洲或加速建廠/合資

談到美國市場時,老周(某自主品牌派駐墨西哥分公司總經理)對虎嗅汽車表示:

1、中國汽車出海目前以油車為主,電車的份額還沒那麼大。

2、整車出口現階段還是以俄羅斯、南美、中東、東南亞市場為主。除了Polestar外,沒有多少中國制造的乘用車出口到美國去。

放眼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自己就占據了過半的份額,歐洲百分之三十,北美一共也就百分之十幾的份額,是以影響有限。

而在談到對歐洲市場的影響時,老李(某自主品牌派駐歐洲分公司總經理)告訴筆者:很多車企的國際公司,現階段都更像是一個貿易公司。這樣的底層邏輯就決定了,公司一般不會主動開展重資産投資,而是以出口為主。

歐盟可能會像美國一樣跟進關稅,但應該不會把關稅拉到那麼高。如果CKD(Completely Knock Down,散裝件出口)方式行不通的話,這次事件或許會間接加快在當地建廠的進度。

美國100%關稅,打得死中國電動車嗎?

圖檔來源:零跑

但他也認為:零跑與Stellantis合資的方式,或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零跑這樣的中國車企發揮電子電氣技術優勢,Stellantis則可以利用自己在歐洲的制造基地和銷售網點,讓中國電動車進入歐洲市場的道路,減少阻力。

豐田當年一樣經曆過貿易摩擦

中國電動汽車面臨的貿易摩擦,其實早在幾十年前,我們的東亞鄰居日本豐田也經曆過一遍。

關稅壓力下,他們沒被打趴下,反倒一躍成了全球銷量第一的汽車集團,把業務拓展到了100多個國家。

豐田的出海成長路徑,對于當下的中國汽車品牌,未必100%适用,但一定具備參考價值。他們分别經曆了1.0 出口階段;2.0 合資階段;3.0 全體系出海階段。

二戰過後,豐田通過自營銷售網點出口、貿易合作夥伴出口等方式,逐漸向以美國市場為主的國際市場出口經濟型轎車。這就是豐田出海業務的1.0版本:出口貿易主導戰略。

日本本土勞動力價格低,人也能吃苦,借助生産體系的進步,産品競争力大幅提升。再碰上石油危機這樣的天賜良機,日系車借助排量小、更省油的優勢,陸續打開了國際市場大門。

美國100%關稅,打得死中國電動車嗎?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但和今天中國電動汽車面臨的關稅壓力類似,80年代,美國裡根政府宣布要對豐田實行出口限制配額政策。為了解決國際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也為了突破配額限制,豐田又把出海業務調整到了2.0版本:嘗試與本土品牌合資建廠的戰略。

1985年之後,豐田開始直接投資,在美國與通用汽車合資建廠。既在美國生産汽車,也為美國創造就業、貢獻稅收,還把豐田的精益生産融入進去。

轉移成熟技術、利用當地資源,讓海外業務發展速度,從綠皮車切換到了高鐵。

再之後,針對特定市場,豐田開始設立本土研發機構,打通經營戰略-技術研發-産品企劃-生産制造-市場營銷-管道管理-售後維保,全部業務鍊條。3.0版本的國際業務戰略,奠定了豐田在全球汽車巨頭中的地位。

今天中美之間的故事當然跟當年美日故事大不相同,但豐田越挫越勇的故事,或許也會啟發不少中國車企。

國際化車企要經曆完整經濟周期

筆者曾經在某頭部新造車品牌,做過一年半的歐洲市場。深知中國車企想要邁進一個成熟的海外市場,有多艱難。

技術和産品隻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對于當地法律法規的研究、對于使用者習慣的了解,如何解決認證、倉儲、物流、售後配件與充電補能服務,又如何打造出既适應當地文化、又能和中國企業接軌的人才組織。

沒有這些體系化能力的支撐,中國車企想要在陌生的海外市場,同時對外傳遞品牌力和産品力,就像NBA新秀牆一樣,碰壁是大機率事件。

美國100%關稅,打得死中國電動車嗎?

圖檔來源:筆者拍攝于極氪阿姆斯特丹門店

以上隻是術的層面。在道的層面上,一家車企想要真正走上國際化賽道,需要提升的次元則更多。

李斌有次在接受采訪時,關于出海話題,說過這樣一個觀點:永遠不要有征服者的心态。我們雖然很自豪,但沒有“我比你強”的這個概念。

這一點,筆者在和海外合作夥伴打交道中,深有體會。狼性、内卷、零和博弈,對于我們來說似乎司空見慣,就連加班錯過孩子出生、連續四次陽依然奮戰在崗位上這種言論,都能出現在某品牌的釋出會上。

但這種現實主義叙事,如果放在海外市場,很大程度上隻會招來強烈抵觸。ESG(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個次元評估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與對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話題為什麼存在?意義就在于此。

回首全球汽車工業發展史,真正國際化車企一定經曆過完整經濟周期。今年春節的時候,筆者帶家人去斯圖加特參觀了奔馳博物館,館内有一面牆,記錄了汽車發明者的成長史。

美國100%關稅,打得死中國電動車嗎?

圖檔來源:筆者拍攝于斯圖加特奔馳博物館,記錄了奔馳的全球化曆程

一戰、二戰、貿易戰、冷戰、經濟危機、石油危機、蘇聯解體、東西德分裂又合并。奔馳數次面臨危機,但最後還是頑強活了下來。

而在中國車企飛速發展的年代,不僅是和平時期,還是改革開放、加入WTO的背景下,難得的經濟上行周期。中國電動汽車雖然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相比百年品牌,終究還是太年輕、經曆的波折太少。

這次的關稅事件,多年後再回過頭來看,隻是中國車企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階段性注腳。

本内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