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家資料局成立半年有餘,資料要素市場有何變化?

作者:钛媒體APP
國家資料局成立半年有餘,資料要素市場有何變化?

2023年10月25日,國家資料局正式挂牌成立,資料要素市場化程序也随之加速。半年的時間内,中國資料要素市場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各地政府積極布局資料局、資料交易所(簡稱“數交所”);另一方面,在發展的過程中,資料要素市場化仍然存在着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政策引導,資料要素步入市場化“快車道”

資料已經不僅是國家基礎性、戰略性資源,更成為了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生産要素。根據國家資料局統計資料初步測算,2023年中國資料生産總量預計超過32ZB。有機構預測,資料流動量每增加10%,将帶動GDP增長0.2個百分點。

從産業規模上看,2022年中國大資料産業規模達1.57萬億元,同比增長18%;中國資料交易行業市場規模達到876.8億元,占全球資料交易市場規模的13.4%.....資料顯然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産要素。

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内,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各地政府主管部門,政策頻發,無不在推動資料要素市場化程序。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提出:“健全資料基礎制度,大力推動資料開發開放和流通使用。”

其實這已經不是資料要素市場化第一次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資料二十條”,确立了資料基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也開啟了資料要素市場改革提速的程序。

2023年2月,《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印發,明确将數字基礎設施和資料資源體系列為數字中國的兩大基礎,提出暢通資料資源大循環,推動公共資料彙聚利用,釋放商業資料價值潛能。

2023年10月25日,國家資料局挂牌成立,負責協調推進資料基礎制度建設,統籌資料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

2023年12月31日,國家資料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了《“資料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底,打造300個以上示範性強、顯示度高、帶動性廣的典型應用場景,資料産業年均增速超過20%。

除了國家層面大力推動資料要素市場化程序以外,各個地方也都積極推出相關政策,旨在推動資料要素市場化在地方上的落地。

早在2020年10月11日,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賦予深圳先行先試“研究論證設立資料交易市場或依托現有交易場所開展資料交易”的重大任務。

2021年7月6日,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深圳經濟特區資料條例》,加快培育資料要素市場,推動建立資料交易平台;同年7月11日,廣東省政府釋出《廣東省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明确“推動深圳先行示範區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支援深圳設立資料交易市場或依托現有交易場所開展資料交易”;2022年11月15日,深圳資料交易所正式成立。

除了深圳以外,其他各個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推動資料要素市場化程序,2020年9月29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北京市經濟和資訊化局印發《北京國際大資料交易所設立工作實施方案》;2023年11月10日,全國首個資料基礎制度先行區——北京資料基礎制度先行區正式啟動;2021年11月25日,上海資料交易所揭牌成立儀式在滬舉行并達成了部分首單交易;2023年12月5日,國内首個針對資料資産确認制定的省級地方性标準——浙江省《資料資産确認工作指南》正式實施……

各地在推動資料要素市場化程序上的“大動作”頻出,成為圍繞資料要素制度改革加速推進的縮影。

市場化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将至”

國家層面和各地政府主管部門都在積極推動資料要素市場化程序,但就目前的發展來看仍然存在一些痛點亟待解決。

在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轉變的是原有的思維模式,以及對資料管理架構。對此,中國電子雲副總裁、資料産品線總經理馮進告訴钛媒體APP,從現階段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程序來看,更多的是從供給側進行的,“目前基本都是從政府要做什麼,資料要素要發什麼制度的角度進行的改革,”馮進指出,“都是從政府引導的次元出發的。”

但在馮進看來,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最終形态是要從市場側出發,以市場為主導,“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首先是市場化,是面向市場主體的,包括資料商、服務商等,”馮進強調,“面向市場,還要思考怎麼建構内部資料資源環境、一級資料要素市場和二級資料要素市場。”

解決了從供給側向市場化的思維模式的轉變後,如何統一納管品質參差不齊的資料,是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面臨的第二大難題。因為各個企業,甚至是各個政府職能部門之間數字化水準不同,也決定了其産生的資料品質良莠不齊。即便是同一個企業,不同的分公司,不同的部門之間甚至都存在着數字化水準上的差異。

馮進在與钛媒體APP的交流中分享了中國電子雲的案例。以企業為例,“雖然該企業在資料治理方面花了不少錢,但仍存在業務名額口徑不統一,名額體系複雜等情況。”馮進告訴钛媒體APP。

在業務側,需要對衆多裝置的物聯感覺進行資料采集,并根據采集的資料進行實時計算,這對資料中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針對此,我們通過逐漸統一,使用一套管理流程,打造統一資料庫平台的方式,幫助中海油解決了當下棘手的問題。”馮進指出。

而這還僅僅是一個企業内部的資料統一納管,在面向社會層面的資料統一納管平台,更是需要一套具備強大能力的統一納管平台,将異構的、品質參差不齊的資料進行統一的納管、流通、交易。

而這也是中國電子雲與深圳資料交易所(簡稱“深圳數交所”)合作的一項關鍵内容。深圳數交所作為國内資料交易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中國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排頭兵。截至2023年底,深數所實作交易總額高達65億元,累計跨境交易額1.1億,累計挂牌資料産品1800餘種,處于全國領先的地位。

據了解,深圳數交所在成立初期就與中國電子雲達成了戰略合作關系,共同建設了具備高安全雲原生基礎設施能力和基于統一納管技術的全類型資料傳遞體系,并圍繞資料流通交易、生态資源導流、資料要素人才教育訓練和資料資産化等方面展開了深度合作。

首先,深圳數交所與中國電子雲雙方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密切關注資料要素流通領域的政策動态,進行政策分析和解讀,及時捕捉市場需求,靈活調整平台營運政策;同時,在技術方面,采用微服務架構和系統松耦合設計,系統可擴充性高,能夠支撐業務快速疊代的需求。

其次,在資料合規高效流通使用方面,雙方通過建設DEXC+智能合規系統,以科技創新和精細管理,實作了資料交易合規自動化評估,完成了資料商與第三方法律服務機構之間的高效對接,以科技賦能資料交易合規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馮進告訴钛媒體APP,在資料傳遞流轉方面,深圳數交所與中國電子雲通過建設全類型資料傳遞體系,打破傳統傳遞技術局限,探索資料傳遞流轉标準,實作輕中高不同量級、多類型産品試用與傳遞。

有了深圳數交所這樣的标杆,相信中國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道雖阻,行則将至。

全國資料互聯互通仍存在“掣肘”

縱觀國内各個地方的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程序,其實也有諸如上海、北京、濟南、杭州、溫州等衆多一二線城市做的很不錯。但目前全國性質的資料互聯互通仍是個棘手的問題。

針對此,在馮進看來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四點。

  • 首先,每個地方的公共資料授權營運管理辦法釋出的秩序不同,授權營運的模式也不一樣,“異構化的模式對各地的互聯互通造成了阻礙。”馮進指出。
  • 其次,各地主管部門選擇的技術平台/數字平台存在差異。“每個地方的主管部門會選擇不同服務商,數字化平台的異構化,會讓平台的拉通存在一定難度,也導緻了一級市場公共資料營運難以互聯互通。”馮進如是說。
  • 再次,各個地方之間仍存在主管的保護意識,各地主管部門在成功上線一個公共資料營運場景之前,一般不會過早的對外流出太多消息,更不要說跨省市的合作模式了,“各自為政”自然也成為了當下全國資料營運體系互聯互通的一大阻礙。
  • 最後,現階段,整體全國的頂層設計仍處于規劃、探索和實踐相結合的狀态,國家資料局在上位法方面仍需要不斷健全、優化。

根據國家工業資訊安全發展研究中心測算,資料要素在2021年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就已經達到14.7%,貢獻度達到0.83個百分點。随着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程序的推進,資料将在GDP增長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實作全國公共資料互聯互通是這個過程中關鍵的一步。(本文首發于钛媒體APP,作者|張申宇,編輯丨蓋虹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