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報經濟眼丨改算法“良藥苦口” 金融業“去虛胖”影響深遠

作者:證券時報
時報經濟眼丨改算法“良藥苦口” 金融業“去虛胖”影響深遠

證券時報記者 江聃 賀覺淵 孫璐璐

今年以來,反映貨币供應量的廣義貨币(M2)和狹義貨币(M1)同比增速呈現緩慢下滑走勢,4月降幅更加明顯。

截至4月末,M2同比增速較上月下滑1.1個百分點,M1同比增速較上月下滑2.5個百分點轉負,除有效需求不足、存款向金融市場“分流”、治理“資金空轉”等因素外,金融業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的優化調整作為“新變量”受到業内關注。

作為觀察金融業運作和影響國民生產毛額的重要名額,金融業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在目前時點調整有何深意?其将帶來“短期擾動”還是系統性變革?圍繞這些問題,證券時報采訪了多位專家學者。

從關注存貸款規模到關注淨收入

今年以來,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調整優化了金融業核算方法,對金融業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案作出修訂。

在季度資料的核算方式中,金融業增加值按照金融服務領域分為貨币金融服務、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業和其他金融業四類核算。此前,其主要構成部分——貨币金融服務業增加值,主要參考季度存貸款餘額的同比增速進行推算。本次調整後,貨币金融服務業增加值計算,由過去基于銀行存貸款增速的方法改為基于利息淨收入、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等名額進行核算。

圍繞資料的準确性以及名額構成的科學性,學界建議調整金融業增加值季度核算方法的讨論已有多年。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看來,目前的調整與近年來銀行業非息收入(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占比不斷提升有關。

“之前的核算方法沒有将非息收入納入,不能真實反映金融業發展的現狀。此次調整後,納入了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等非息收入,能夠更加準确地反映大陸銀行業發展的現狀。”曾剛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此外優化後的核算方式主要參考銀行利潤名額,有利于消除地方和有些銀行單純擴規模的沖動。

“擠水分”、“去虛胖”是近期圍繞這一話題見諸報道的高頻詞。曾剛談到,按照之前的統計規則,隻要在季末盡量擴大存貸款規模,就能夠“立竿見影”地提升區域金融業增加值,進而助推地區生産總值(地區GDP)提升。在任務考核的壓力下,相關部門有推動銀行做大相應名額規模的沖動,很難避免為了放款而放款,過度單純追求規模。

目前,大陸已積累規模龐大的存貸款,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已成為金融系統的重點任務。近日不論是禁止“手工補息”還是規範企業“低貸高存”空轉套利,都是監管部門對目前金融機構和企業經營模式和思維慣性的糾偏。在受訪專家看來,通過調整算法,将倒逼金融機構合規合理地開展金融活動,這也是本輪金融“擠水分”的其中一環。

“金融發展不僅需要考慮規模,同時更要考慮品質,這也是推動大陸金融發展由大變強的關鍵。”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金融業“虛胖”的量與價

目前,金融業占大陸GDP比重大約為8%。分地區來看,部分金融發達省市的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比例超過兩位數,有的甚至達到20%。由于金融業發展對國民經濟影響大,金融業增加值“虛高”不利于準确客觀判斷經濟運作情況,也将影響對于宏觀經濟政策效果的跟蹤研判。是以,尋求更加科學的核算方法勢在必行,也是政策決策的重要參考。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了北大國發院增長實驗室主任伍曉鷹教授。伍曉鷹對記者表示,隻能在一定的假定條件下回答這個問題。他說,考慮中國經濟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包括資本市場的發達程度,為整體經濟服務的金融業增長速度應該低于或不超過GDP增長率。

2023年一季度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遠超同期4.5%的GDP增速;相比之下,2024年一季度調整後的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2%,而同期GDP增長5.3%,兩者大緻相當。再假定其他因素都不變,或許可以說2023年一季度金融業增加值确有些“虛胖”成分。

那麼,所謂金融業增加值“虛胖”或“水分”到底是什麼性質?伍曉鷹表示,這需要從量和價兩方面看,名義增加值是數量和價格的共同結果。因為價格每年都在變化,計算實際增長率必須排除價格因素。

從量的角度看,金融業增加值來自金融業為所有經濟活動所提供的實際服務。實際服務的價格與宏觀經濟政策密切相關。“保增長”政策下擴張性的金融政策,存貸名額壓力,會促使一些銀行追求存貸款規模虛增,存貸餘額并不準确。

從價格的角度看,同樣的金融服務在擴張性貨币政策下可能要支付更高的手續費或傭金,但這更高的費用隻是服務的價格,而不是服務的量。如果這樣的價格不能夠被平減掉,金融業的增加值增長率就會被高估。問題是如何将這個“水分”擠出去?用國民經濟核算的專業術語就是如何對名義增加值進行價格平減?

伍曉鷹解釋,測算金融業增加值的一個重要名額是金融業的勞動生産率。正如GDP增長是勞動生産率增長和勞動人數增長的共同結果一樣,如果一個金融從業人員一天可能處理的某種業務數量不變,那麼他得到的手續費或傭金提高了,基本上隻能是金融擴張的結果。

“測算諸如金融業等服務業的價格平減指數是非常複雜的,國際上,很多國家以勞動人數為基礎,假定一段時期勞動生産率不變,來估計服務業增加值的變動。我更傾向使用人力資本調整過的勞動人數變動對金融業這樣的服務業進行實際增加值估計,繞過價格問題。”他說。

最後,伍曉鷹進一步說,一個經濟體經濟增長的過程就是成本上升的過程,因為相對生産率迅速上升同時價格迅速下降的可貿易部門(制造業),非貿易部門(服務業)的産品就會變得越來越貴。

“很多服務業增加值的增長其實是一種成本現象,即經濟學上所謂的‘鮑莫爾成本病’。如果整體經濟增長速度放慢,但金融增長速度卻很快,這不是成本上升是什麼?”他強調,克服成本上升的唯一因素就是提高生産率,這不僅需要技術創新,而且需要改善創新的制度環境。如果不能解決生産率問題,過分依賴金融擴張,推高的隻能是服務業價格,而不是效率。如果再不能夠将這樣的價格平減掉,結果就是金融業增長率“虛胖”。

階段性擾動或持續顯現

4月末,M2、M1同比增速較上月顯著下滑是金融業增加值核算優化調整引發廣泛關注的“導火索”。短期來看,華創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表示,由于核算方法調整,4月以來地方政府通過督導存貸款提高金融業增加值的動力明顯減弱,相關影響可能會在年内持續顯現。

也有分析認為,核算方法優化對貨币信貸增長的擾動可能集中展現在二季度,且會在下半年持續産生影響。特别是和去年同期做比較時,計算出的同比增量、同比增速等名額會受到更大影響,相關擾動可能要延續到明年才有望逐漸淡化。

“長期來看,存款市場的競争可能會趨于平穩,銀行吸儲的成本有望降下來,貸款端的供給也會發生變化,有利于息差回到相對正常的狀态。”曾剛表示。

梁斯認為,新的核算方式不僅關注銀行規模,更加關注銀行經營績效,一定程度上會引導銀行采取措施提升經營質效和盈利水準,這也有利于促進銀行業的健康發展。

興業研究公司宏觀團隊對核算方法調整後的季度增加值核算口徑下進行測算後指出,若以發債銀行作為銀行業的樣本值,按利息淨收入與手續費傭金收入作為基準推算名額,其增速變化在2015年至2023年間與金融業增加值變化具有一緻性。“但目前在銀行業息差持續收窄的情況下,2023年以來兩項收入增速均為負值。預計季度增加值口徑的調整可能使得季度金融業增加值增速有所下降,由此銀行業GDP的占比也會有所下降。”

盡管市場機構預計階段性的解讀金融業增加值增速下滑或難以避免,多位受訪專家仍指出,擠掉“水分”後的金融業增加值資料将更加準确地反映金融服務業務的實際盈利情況,展現金融業支援實體經濟的貢獻度。

也有接受記者采訪的其他機構人士認為,核算方法調整對于季度地區生産總值和季度國内生産總值的影響仍有待觀察。比如,目前直接融資正在加快發展,未來随着櫃台債和企業債等債券規模進一步擴大,這些投融資活動并未通過傳統的銀行存貸款業務來實作,卻會在資本市場服務名額核算中展現。

更多名額核算待完善

按照金融服務領域劃分,除了貨币金融服務,金融業增加值核算的對象還包括資本市場服務、保險業和其他金融業等。曾剛認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增加值核算還有完善空間。

擴大金融業增加值核算範圍也被認為有利于改善金融業增加值占國内生産總值比例波動大的情況。多篇研究指出,無論對比發達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大陸金融業增加值占比的波動都更大。

按照2019年3月29日起實施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其他金融業包括金融信托與管理服務、信托公司等。深圳市羅湖區統計調查隊方麗娟曾撰文指出,近年随着金融與科技、網際網路等進一步深度融合,許多新興金融業态嶄露頭角,而在核算中,以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為主的傳統金融核算仍占據主導地位,部分“新金融”“泛金融”遊離于金融業增加值核算的統計範圍之外。

方麗娟指出,部分公司将公司的股票期權等分派給員工,員工通過持有股票期權而獲得的收益部分也多未納入勞動者報酬核算。在收入法增加值核算中,應參考國際做法和大陸實際,将雇員持有的股票期權納入勞動者報酬核算口徑中,以更真實地反映出金融業的發展情況及貢獻水準。存在類似情況的還有住房公積金中心、部分企業成立從事金融相關業務的事業部、信用卡清算機構等部門,日常業務中的利差收入等未在金融業增加值中展現。

國家統計局此前在答複全國人大的相關建議中透露,對于其他金融業增加值季度核算的基礎名額,采用人民币貸款餘額增長速度作為基礎名額,而人民币貸款餘額的統計範圍不僅包括銀行等傳統的存貸款金融機構,也涵蓋了信托投資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服務公司、貸款公司等近年來新興的主要由地方負責監管的非存貸款金融機構,僅缺少小額貸款和消費金融兩類新興金融活動,總體上能夠反映其他金融業整體變化發展趨勢。

責編:李丹

校對:高源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台所有原創内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機關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轉載與合作可聯系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時報經濟眼丨改算法“良藥苦口” 金融業“去虛胖”影響深遠

點選關鍵字可檢視

潛望系列深度報道丨股事會專欄丨投資小紅書丨e公司調查丨時報會客廳丨十大明星私募訪談丨8倍牛股突發!不及時操作将虧70%丨新規後首例IPO結果出爐!馬可波羅暫緩表決:符合主機闆定位,業績穩定性待觀察丨“85後”莊家栽了!控制109個賬戶操縱1隻股票,被罰沒2.66億!丨恒指,年内新高!丨罕見!兩天大漲超1200%,地産大爆發!丨半年翻5倍!這一價格狂飙,什麼原因?丨巴菲特“神秘持倉”曝光!盤後大漲

時報經濟眼丨改算法“良藥苦口” 金融業“去虛胖”影響深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