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阿波羅登月真假争議再現輿論場,中國科協曾多次辟謠

作者:海報新聞

近日,圍繞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是真是假的讨論再次在多個網絡平台成為熱門話題,不少網友将航天專家在直播上提到“阿波羅盆地”時不太連貫的表達解讀為“阿波羅登月就是一場驚天騙局”。

對此次謠言的來龍去脈,中國科協微信公衆号“科學辟謠”作了梳理。

“科學辟謠”5月14日刊發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太空文化傳播青少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王君毅文章稱,5月3日,嫦娥六号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本次發射的嫦娥六号探測器将執行人類首次月背取樣傳回任務。央視總台對此次發射進行了專題直播報道,邀請衆多任務相關專家為公衆進行科普解讀和任務介紹。

在火箭已經發射成功,飛行時間2550秒左右時,主持人與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裴照宇就本次任務落點選擇問題進行交流。主持人說:“嫦娥四号降落在了南極艾特肯盆地,這一次的嫦娥六号從大的範圍來講也是降落在南極艾特肯盆地,但是其實位置還是不一樣的。”裴照宇接下來說:“沒有找到那個……阿波羅盆地的那個……”主持人這時注意到裴照宇一時還沒有組織好語言,為了直播節目的流暢性馬上提出了一個新話題繼續聊了起來。

文章指出,這本來是直播類節目中常見的情況,但因為裴照宇提到了“沒找到”和“阿波羅”這兩個詞,一些媒體認為發現了“流量密碼”,将這段對話單獨截取出來,并配以《關于南極艾特肯盆地,裴總這樣說:沒找到那個……》這種容易讓人産生聯想的标題,做成短視訊進行大肆傳播。在這些視訊下面的評論區,出現了大量的認為找到了美國阿波羅登月事件造假證據的評論内容。

王君毅在文章中寫道,視訊中提到的“艾特肯盆地”位于月球南極,是被譽為“太陽系内最大的撞擊坑之一”的大型盆地,面積跨越月球正反兩面,在這個大型盆地内還遍布着很多大小不一的盆地,視訊中備受争議的“阿波羅盆地”就是其中較大的一個,它位于月球背面。“阿波羅盆地”這個名字裡雖然也有“阿波羅”,但和阿波羅登月任務落點完全是兩回事。這是為了紀念阿波羅登月任務而命名的,并非任何一次阿波羅登月任務的落點。

王君毅表示,關于阿波羅登月任務,有大量的音視訊資料,最重要的是有大量的月壤和月岩樣本被帶回了地球,全球多個國家均有基于阿波羅登月任務所帶回的月壤、月岩樣本取得的研究成果。而在2012年時,嫦娥二号有效載荷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趙葆常也提到,嫦娥二号傳回的圖像可以看到阿波羅11号登月的遺迹。

在王君毅看來,大多數人質疑阿波羅号登月是出于對國家的樸素感情,不過還是要呼籲大家保持理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實事求是。而那些故意曲解航天專家意思,利用老百姓樸素情感,剪輯、拼湊内容來“賺流量”“博眼球”的媒體,實在不應該,也奉勸這類媒體該收收“流量為王”的心了。

關于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據中國國家航天局官網介紹,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号飛船出發,7月20日登月艙降落在月面上。經過近7小時的等待,尼·阿姆斯特朗于美國東部時間20日22時56分20秒踏上月面,并說出了那句永載史冊的名言:“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小步,但對人類來說是一次飛躍。”随後,艾·奧爾德林也踏上月面。到1972年12月,又有5艘阿波羅号飛船将10人送上月面。他們在月面上進行了許多科學考察和實驗活動,共帶回月球物質300多千克。

事實上,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科普中國網此前就曾多次辟謠阿波羅登月造假的傳聞。

比如,科普中國網2018年刊文稱,人們對阿波羅登月真實性的質疑,主要有四點依據:首先,月球表面是真空的,為什麼宇航員把美國國旗插在月球表面時,國旗在迎風飄動?第二,月球上隻有一個來自太陽的光源,為什麼有些宇航員擁有兩個影子?第三,高矮不同的宇航員,其投影卻差不多高,說明有人工光源幹預;第四,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腳印非常清晰,可能是人工僞造的。

關于這四點質疑,“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一一進行了駁斥。他提到國旗晃動是慣性造成的,當宇航員把國旗插上月球表面時,由于自身重心不穩帶動旗幟晃動,而月球上不像地球一樣有空氣阻力,是以晃動會持續很長時間;重影問題是由着陸器造成的,金屬材料制成的着陸器擁有多個折射面,不同角度反射了太陽光,由此造成重影;高矮問題是由高低不平的月球表面造成的,如果影子“經過”一個大坑,在照片上看起來影子就“變短”了;鞋印問題是由于月球表面多為粉末狀礦物,粗糙的粉末表面摩擦系數大,一腳踩下去,細碎的粉末很容易粘在一起,使腳印顯得特别清晰。

此後,科普中國網又多次刊文,針對阿波羅登月造假傳聞的觀點一一作出科學解釋。

2023年,科普中國網播出的一期科普視訊中,月球及火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表示20多年前就曾聽到過類似的質疑,他從更為宏觀的層面作了一個簡單解釋稱,“一個幾十萬人共同參與的一個項目,其實作假也挺難的,我堅信阿波羅登月是真的。”

“科技界現在好像都懶得回答這個問題了……他們(質疑者)提出了很多跟我們日常一些現象不一緻的情況,都可以進行科學的解釋,而且我們已經解釋多次了,包括腳印的問題、多個影子的問題等。”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表示,“他們(阿波羅計劃)探測的大量成果,隻有在月球上才能夠取得,而且采回來300多公斤的東西(月球岩石樣本),都是月球上的東西。”他最後調侃稱,“造假比造真還難。”(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