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年“五一”假期 鄉村遊成不少遊客出行首選

作者:海峽網絡

到田間地頭采摘,品農家特色美食,體驗戶外露營……今年“五一”假期,鄉村遊成為不少遊客的出行首選。

大陸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鄉村旅遊産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如何推動鄉土資源、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旅遊需求有機結合?各地進行了有益探索。

河北省臨城縣西豎村

農味農趣吸引八方遊客

太行人家,四方庭院,土竈飄香。一方水塘旁,垂釣、喂鴨、燒烤,遊客歡聲笑語。

“五一”假期,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臨城縣西豎村的月霞農家院,迎來一批批客人。“體驗農活,吃農家飯,感受田園風光,大人小孩都玩得開心,身心舒暢。”從石家莊來的遊客王國立說。

“今年‘五一’接待的遊客比去年多了一倍。”月霞農家院負責人劉曉雄忙個不停,打掃院子、洗菜備菜、安排房間……“我們村位于岐山湖景區中心地帶,附近還有崆山白雲洞、天台山等景點,交通很友善,到景區遊覽的遊客都願意到村裡來。”

看中村裡的旅遊資源,90後劉曉雄從河北體育學院畢業後,返鄉開起農家樂。他說:“我們這兒有競技垂釣、水果采摘、漁家民宿,能吃能玩能住,不少‘頭回客’成了回頭客。”

農家樂咋樣幹?“關鍵是‘農’味濃。”劉曉雄說起生意經,“我們在農家土菜上下足了功夫,蔬菜水果是自己種的,雞鴨鵝魚是自己養的,有機健康。遊客想吃啥就摘啥,親自動手,飯菜更香。”月霞農家院推出十幾道農家菜,都是本村的家常菜,粗糧細做,色香味俱佳,深受歡迎。劉曉雄精心布置農家院、開發娛樂項目、拍視訊做推廣,幾年下來,農家樂打出知名度,一年能掙二三十萬元。

“城裡人買賬,還得農趣足。”劉曉雄說,院裡有草莓園、桑葚園,遊客可以挎着籃子,邊采摘邊品嘗。競技垂釣池邊,釣魚愛好者抛竿比拼,看誰釣的魚個頭大。住宿能體驗“漁家風情”,晚上枕着水浪聲,聽着蟲兒叫,那叫一個舒服惬意。前不久,劉曉雄釋出了一則垂釣短視訊,3000多人點贊,“農家樂怎麼走”“釣魚咋收費”,不少網友紛紛留言咨詢。

如今在西豎村,像劉曉雄這樣的農家樂有30多家,戶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鄉村旅遊成為村民增收新路徑。這幾年,村裡不斷完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接待能力提高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

“接下來,我們要繼續把‘農’這個特色做足,探索開辦村集體合作社,整合資源,做精做優鄉村景點,建設康養基地,把好山好水轉化為産業優勢,讓我們村融入全縣旅遊線路中。”西豎村包村幹部何雲展望。

目前臨城縣已發展農家樂、漁家樂230多家,形成融山水風光遊、古村落文化遊、現代農業遊、鄉村體驗遊等為一體的全域旅遊格局。臨城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局長劉振華介紹,全縣繼續依托重點景區,打造美麗鄉村,緻力農旅融合,把“土特産”和鄉村遊緊密結合起來,做強綠嶺薄皮核桃、西豎中華壽桃、桐花茶葉等品牌,着力打造一批休閑觀光、果蔬采摘、采茶品茶、富硒養生等旅遊線路,實作“春季賞花、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觀景”,讓農事變樂事、農趣變樂趣,把鄉村旅遊真正發展為農民的緻富産業。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衆安橋村

多樣業态激發鄉村活力

稻田咖啡、水上皮劃艇、林間小火車、大草坪露營、特色民宿裡圍爐煮茶……“既親近了大自然,又體驗到各種新潮玩法,這幾天住得太值了。”這個“五一”,來自江蘇南京的蘭濤跟好友相約來到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衆安橋村遊玩,返程時意猶未盡,“住的柴米多民宿天天滿房,多虧提前預訂。”

北靠長漾、南擁周生蕩,衆安橋村枕水而居。“作為典型的江南水鄉,我們将現代元素與田園風光巧妙融合起來,對‘田、水、路、林、村’等風貌要素進行整體打造,形成具備體驗、觀光、研學、旅遊等複合功能的田園綜合體。”蘇州市衆安文旅産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周麒斌介紹,在項目設計上,特别注重為遊客提供便捷服務和新鮮有趣的體驗。

在衆安橋村趣浪水上俱樂部,遊客在專業教練指導下,體驗槳闆、皮劃艇、獨木舟、沖浪艇、龍舟等各類水上項目。“我們有500多畝濕地水面資源,又有‘周瑜練兵’的曆史典故,讓項目很有特色辨識度。”周麒斌說,俱樂部開業不到半年,就成了小有名氣的戶外打卡地。

新業态為鄉村引來新商機。今年4月,村裡的長漾音樂民宿前舉行了一場别開生面的油菜花田音樂會。“在田野裡聆聽旋律,太有感覺了!現場好多音樂‘發燒友’都期待明年接着辦。”民宿負責人王開慧難掩興奮。音樂會當天,村裡還舉辦了咖啡市集、手工制作等活動,吸引衆多市民來逛集消費。

露營文化方興未艾,前不久衆安橋村新開放了汽車營地。“這一帶濕地片區生态優美、綠地寬闊,非常适合露營。”震澤濕地文旅總經理周平介紹,節前鎮上對片區多個新老業态進行梳理,釋出了露營地圖,“五一”期間,濕地片區各業态總營業額超300萬元。

“人氣旺了,掙錢的路子也廣了。”村黨總支書記譚曉說,目前村民除了可将閑置農房租賃給營運公司,還能在項目區務工就業或開設民宿和農家樂。去年,衆安橋村接待遊客量約32萬人次,收入約2500萬元,吸納5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在月圓農家菜館,還未到飯點,已有遊客拍照打卡。“店裡自制的招牌秘制醬鴨吸引了不少回頭客,還有一些客人會打包香青菜、筍幹等特色菜品帶回家。”憑借着一手好廚藝,村民徐月娟把飯館開在村裡。今年,她的女兒還在飯店旁邊開了家村咖,全家的“旅遊飯”越吃越香。

良好的平台資源,吸引青年回村大顯身手。從村裡走出去的同濟大學建築學專業畢業生陳磊參與閑置農房改造設計;生态人文攝影師孫曉東從上海搬到謝家路,用鏡頭記錄“震澤故事”;畢業大學生沈婷返鄉創業開辦農家菜館,傳承家鄉味道……說起村裡的變化,譚曉如數家珍,“越來越多村民和‘新農人’在這裡創新創業,村莊發展活力十足。”

俯瞰環長漾片區,一條“稻米香徑”穿珠成鍊,串聯起開弦弓、謝家路、香桐灣、後港等特色田園鄉村。近年來,吳江區加快村莊文旅資源整合和統籌開發,江南韻、小鎮味和現代風交織共鳴的“新江南空間”“新魚米之鄉”風貌加速呈現。

“鄉村農文旅蓬勃發展,有力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吳江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馬天琦說,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高标準建設環長漾、環元蕩、環澄湖等重點片區,促進全區休閑農業産業全面提檔更新,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大茅村

非遺體驗增添文化味道

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大茅村裡,鄉間綠道幹淨整潔,座座民房錯落有緻,老人在樹下編織着多彩黎錦,年輕人跳起竹竿舞迎接各方遊客。每到節假日,大茅村的村民都格外忙。

大茅村是由17個自然村組成的黎族村落群,這裡不僅群山環繞、四季常青,還傳承着黎族樂器、歌舞、黎陶、藤編等非遺文化。

“到大茅村來,絕對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村黨委書記高正才介紹,“這幾年,随着村裡基礎設施條件改善,環境更美,遠洋生态村田園綜合體在村裡落地,帶動文化體驗場館陸續開業,村裡的文化味兒越來越濃,來體驗黎族文化的遊客越來越多。”

村民董紅亮是村裡舞蹈隊的隊長。他喜歡研習黎族歌舞,每天晚上都要組織村民排練。“‘五一’前我們新排了一支黎族插秧舞,假期為遊客們表演,很受歡迎。同時收到了不少團隊的預訂,請我們去教竹竿舞。”董紅亮說,村裡人氣越來越旺,舞蹈隊也越來越忙,“遊客不隻能看我們表演,還能跟我們一起跳,每場演出都場面火爆。”

大茅鄉創中心請來非遺傳承人,為村民開展黎錦、黎陶、剪紙、草編等傳統手工藝教育訓練,遊客也能參與其中,這成為大茅村鄉村遊的新亮點。“常見的椰子葉不一會兒就變成一頂草帽,有的小朋友還做出各式各樣的小動物造型。”今年“五一”假期,作為大茅村的自然講師,畢佳利用村裡天然的生态資源,開設自然藝術課程,讓不少孩子在體驗黎族草編後愛上了大茅村。

為增添鄉村遊的吸引力,大茅村還策劃、打造體育文化節、秋千比賽、公益跑、暑期公益營等特色活動,累計吸引200餘所國内外高校和企業團隊參與鄉村文化共創。今年2月份,60餘名藝術設計專業的青年學生駐村1個月,為村裡設計和搭建藝術裝置,持續培育和打造大茅文化新品牌。

得益于鄉村遊的火熱實踐,大茅村道變騎行綠道,一條依山傍水的鄉村遊環線成為不少戶外愛好者的打卡地。“提高路面品質,加寬并進行彩色化,騎行綠道鋪設了瀝青,路途平坦,路面偏軟,不僅适合山地車、休閑自行車等騎行,也非常适合跑步、散步等運動。”高正才說,大茅騎行綠道途經數十個自然村落,激活美麗鄉村的旅遊資源,推動農家樂、民宿等産業發展。

“騎行、徒步、溯溪、捉魚、采摘……親近大自然,特色的山居生活透出濃濃的鄉村文化氣息。”騎遊愛好者孫傑是大茅村的常客,還會帶着孩子來體驗戶外親子活動。“‘五一’期間豐富的親子活動課早就被家長們預訂一空,寓教于樂的課程讓孩子們了解了不少農事文化。”高正才說。

一子落,滿盤活。“打好文化特色牌,鄉村的自然之趣、鄉愁之情,樸素的鄉野元素與現代農業交相輝映,激發鄉村旅遊新動能。”吉陽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吳育俊說,大茅遠洋生态村田園綜合體項目以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為基礎,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出鄉村特色文化牌,推動當地從單一農業種植向“農業+旅遊”“農業+體育”等多産業融合發展,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搭建産業對接平台促進農産品銷售,幫助村民走出一條緻富增收的新路子。2023年,大茅村村民個人所得增加至2.3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