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輝煌一時的8個“鐵飯碗”如今已難覓蹤影,那些曾經從事過這些

作者:老劉談一點事

"窮銀行,富糧站,油頭滑腦食品站,供銷社亦能穩前程,唯教師難覓芳蹤。"這句脍炙人口的話語,正是四十多年前令人豔羨的"鐵飯碗"工作的真實寫照。然而,随着時代變化,這些曾經輝煌無比的行業,大部分已經銷聲匿迹,即使留存下來,也不再那麼引人矚目。那些閱曆豐富的從業者,早已步入老年。

曾輝煌一時的8個“鐵飯碗”如今已難覓蹤影,那些曾經從事過這些

以張秉貴為例,他在1978年榮獲北京市特級售貨員殊榮及全國勞動模範稱号,堪稱那個時期商業界的楷模。他的職業是百貨大樓的糖果銷售員,在那個物資匮乏的年代,售貨員無疑是人人向往的職業。

曾輝煌一時的8個“鐵飯碗”如今已難覓蹤影,那些曾經從事過這些

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大陸便建立了供銷合作社體系,由于物資短缺,國家實行商品統一調配制度。那時,人們隻有持有相應票據才能到供銷社購物,若無票證,即便有錢也無法買到所需物品。而如果家中有人在供銷社工作,情況則截然不同,售貨員可以提前預留部分商品,并享有優惠價格,使該崗位備受青睐。

曾輝煌一時的8個“鐵飯碗”如今已難覓蹤影,那些曾經從事過這些

在大衆眼中,售貨員工作穩定,薪水優渥,工作輕松,無需擔憂商品滞銷,是以受到廣泛尊重。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各類商超的蓬勃發展,供銷社逐漸衰退。現如今,網絡購物興起,傳統超市、商場的業務也受到了影響。售貨員這一職業,如今已變得平淡無奇,薪資待遇相對較低,就業競争激烈,工作辛苦卻收入微薄,許多人紛紛避之不及。

曾輝煌一時的8個“鐵飯碗”如今已難覓蹤影,那些曾經從事過這些

在21世紀初,大陸交通尚不發達,手機尚未普及,郵差成為了書信傳遞與貨物運輸的重要橋梁。每當看到騎行的郵差,人們總會駐足等待,期待是否有親朋好友的來信。郵差們憑借二八大杠自行車,每日奔波數十公裡,将郵件、報紙送至每家每戶。是以,那個年代的郵差承載了無數人的期盼,尤其是節假日期間,郵差們更是忙碌不堪,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郵件。

曾輝煌一時的8個“鐵飯碗”如今已難覓蹤影,那些曾經從事過這些

為了確定人們及時收到郵件,郵差們風雨無阻。而要想成為郵差并非易事,需通過嚴格篩選,具備一定學曆,同時享有豐厚福利和高額薪酬。然而,随着21世紀電話、手機在農村地區的普及以及交通工具的便利性提高,加之快遞物流網絡的日益完善,郵差的身影已日漸稀少。

曾輝煌一時的8個“鐵飯碗”如今已難覓蹤影,那些曾經從事過這些

三十年前令人羨慕不已的"鐵飯碗"——郵差,如今已被快遞員取代,但今日的快遞員卻無法享受到郵差那樣的高額終身俸待遇。新中國成立初期,鑒于國内糧食供應緊張,國家推行公社化運動。

曾輝煌一時的8個“鐵飯碗”如今已難覓蹤影,那些曾經從事過這些
曾輝煌一時的8個“鐵飯碗”如今已難覓蹤影,那些曾經從事過這些
曾輝煌一時的8個“鐵飯碗”如今已難覓蹤影,那些曾經從事過這些
曾輝煌一時的8個“鐵飯碗”如今已難覓蹤影,那些曾經從事過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