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嚴助:不戰而屈人之兵,武帝第1次對外用兵,就取得了驕人戰績!

作者:傑絲聊曆史

漢武帝這位英明的帝王無疑是一位令人矚目的人物。大家都知道,漢武帝在位期間,他的對外政策極為強硬,開疆擴土,其影響深遠。在他還未滿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上演了一出精彩絕倫的“智取勝利”的戲碼。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争,一場憑借智慧和勇氣取得的勝利。

嚴助:不戰而屈人之兵,武帝第1次對外用兵,就取得了驕人戰績!

公元前139年,一個年輕的漢武帝剛剛開始掌握國家大權。這一年,名為建元三年,東瓯國突然遭到了南方的閩越國的大規模侵襲,形勢一度極為危急。東瓯國派出使者,急匆匆地向大漢朝廷求援。這是漢武帝第一次面對國家的重大決策,他的選擇将會影響整個大漢的未來。

嚴助:不戰而屈人之兵,武帝第1次對外用兵,就取得了驕人戰績!

當時的朝堂上,意見并不統一。有人認為,東瓯和閩越的争鬥是南方的常态,遠離中原,與我們似乎并無太大關系。特别是當時的太尉田蚡,他持有強烈的反對意見。田蚡是漢武帝的舅舅,位高權重,他認為東瓯和閩越的紛争一直存在,自秦以來就未曾插手,如今也無需費力遠征。

但是,年輕的漢武帝心中有着不一樣的想法。他内心渴望能夠幫助東瓯,展現大漢的仁義和力量。就在這時,一位年輕的大臣,名叫嚴助,站了出來。嚴助是一個出身書香門第的儒生,他的父親嚴忌曾是著名的辭賦家,嚴助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對國家大事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

嚴助:不戰而屈人之兵,武帝第1次對外用兵,就取得了驕人戰績!

面對田蚡的反對,嚴助毫不畏懼。他直言不諱地反駁道:“如果大漢隻是因為力不從心,德不足以覆寫遠地而放棄援助,那還說得過去。但如果我們有能力,為何要棄之不顧?當今小國以困難來求援,如果連天子都不振臂一呼,又怎能夠讓四海臣民心向往之?”嚴助的話語铿锵有力,震動了整個朝堂。

就在這一刻,漢武帝的心也被深深觸動。他看到了嚴助的膽識與才華,也意識到這是一個展示大漢雄心的大好機會。于是,漢武帝決定支援嚴助的建議,派兵援助東瓯。這次決定不僅是一個軍事行動,更是一場對外的政治宣言,它展示了大漢的威望和對小國的保護。

嚴助:不戰而屈人之兵,武帝第1次對外用兵,就取得了驕人戰績!

漢武帝的決策迅速而明确,他派遣精兵強将,迅速向閩越國展開了反擊。漢軍的到來如同天降神兵,迅速改變了戰場的局勢。閩越軍雖然兇猛,但面對訓練有素的漢軍,最終還是節節敗退。這場戰争沒有持續太久,閩越軍被迫撤退,東瓯國得到了解救,重歸平靜。

嚴助:不戰而屈人之兵,武帝第1次對外用兵,就取得了驕人戰績!

這次戰争的勝利,雖然在軍事上并不算特别驚天動地,但對于漢武帝個人而言,卻是意義非凡。這不僅僅是因為他成功地解決了一個外交危機,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場戰争,漢武帝展示了自己的決斷力和大漢的國威。更為關鍵的是,他發現并提拔了嚴助這樣的人才,為自己日後的帝王事業奠定了人才基礎。

嚴助:不戰而屈人之兵,武帝第1次對外用兵,就取得了驕人戰績!

嚴助的智謀和勇氣在這場戰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不僅在朝堂上敢于直言,更在戰略上提供了關鍵的指導。在戰後,漢武帝重用嚴助,使他成為了朝中的重要大臣。這也展現了漢武帝善于識人用人的政治智慧。他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這種開放和包容的态度,使得大漢朝廷聚集了一批優秀的人才,為漢武帝後來的輝煌成就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嚴助:不戰而屈人之兵,武帝第1次對外用兵,就取得了驕人戰績!

事實上,這場戰争還向周邊的國家展示了大漢的軍事實力和對小國的保護意願。這不僅僅是對外強硬的軍事行動,更是一種高度的戰略思考。漢武帝通過這樣的行動,穩固了大漢的邊疆,同時也提升了自己在國内外的威望。

嚴助:不戰而屈人之兵,武帝第1次對外用兵,就取得了驕人戰績!

一個年輕的皇帝如何在衆人的質疑中堅持自己的決策,如何在危機中發現并培養人才,最終取得了一場意義重大的勝利。這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政治、戰略上的全面勝利。漢武帝的這次決策,無疑為他日後的輝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