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作者:正直蓋布裡埃爾9q2

那是一個飽經戰火硝煙的年代,一位平凡而偉大的人物正在用生命的最後時光寫下屬于自己的傳奇。鄧稼先,這個名字曾在曆史的浪潮中隐沒,如今卻綻放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一生究竟經曆了什麼?他又為國家做出了怎樣的貢獻?這個問題,将伴随着他最後的呼吸,在妻子許鹿希的心中徘徊不去。面對生命的終結,鄧稼先唯一的心願是什麼?30年後,當這段曆史被世人所知曉時,我們将如何評價他的一生?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平凡背景下的大志向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戰火硝煙籠罩下的童年,鑄就了鄧稼先對和平的渴望。1926年,他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年幼時,他親眼目睹了日軍的暴行——家鄉被洗劫一空,村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正是這痛苦的回憶,堅定了他報效祖國的決心。

1948年,面臨着國内動蕩的環境,鄧稼先懷着對知識的渴求,懷揣着對祖國的期望,他放棄了國内的學習機會,前往美國深造。臨行前,他許下了莊嚴的誓言:"将來國家建設需要人才,我學成以後一定回來。"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在美國期間,鄧稼先拼命吸收着新知識。當他獲悉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時,内心無比振奮。僅9天後,他便急不可待地放棄了美國的優渥生活,帶着大量資料回到了祖國。

回國後,鄧稼先沒有選擇安逸的生活,而是立即投身于國家的建設事業。他清楚地意識到,掌握先進科技是實作國家強盛的必由之路。作為一名科學家,他希望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才幹,為新中國貢獻綿薄之力。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1953年,鄧稼先與心有靈犀的許鹿希結為夫妻。在短暫的幾年裡,他們相敬如賓、相濡以沫,生活安康。然而和平的時光并未持續太久,黨和國家的召喚很快将鄧稼先從這小家庭中帶走。

頑強拼搏攻克重重難關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1958年8月,鄧稼先被調入核武器理論研究部門,負責核武器理論設計。從此,他徹底投身于核武器事業,與外界隔絕,隻為國家的強大而努力奮鬥。

當時,大陸在核武器領域一切都先天不足。美蘇對核技術實行嚴密封鎖,國内缺乏實驗裝置,計算手段也十分原始。為了攻克核武器理論設計這一世界級難題,鄧稼先帶領科研團隊隻能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理論部門沒有大型計算機,科研人員靠最原始的算盤進行反複推算。由于條件簡陋,無法進行實驗核實,他們隻能憑借數學的力量,一點點求解原子彈爆炸的奧秘。

生活環境同樣堪憂。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食品匮乏,有些同僚因營養不良而患上胃痙攣。為維持體力,科研人員不得不靠喝醬油兌開水來充饑。但即便如此,他們仍舊晝夜不停地工作計算。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困難重重,科研小組幾度陷入迷途。有時鄧稼先騎車時會突然栽進路邊溝裡;有時又會一個不留神撞上電線杆。但任何磨難都沒能擊垮他的信念,他咬牙堅持,不曾半途而廢。

經過幾個月的反複推算,鄧稼先終于算出了一組參數。但與之前從蘇聯那裡得到的資料相差甚遠,他深知核心資料的準确與否将直接關系到萬衆矚目的首次核試驗是否能夠成功。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為確定萬無一失,鄧稼先帶領團隊再次反複核算,最終锲而不舍地查明,之前蘇方提供的資料存在重大錯誤。他四處搜集資料,終于得到了剛留學回國的專家的支援。

就這樣,憑借對真理的執着追求,鄧稼先自主掌握了核武器設計的核心技術,為大陸首枚原子彈的設計研制掃清了最後的理論障礙。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犧牲奉獻書寫傳奇人生

為了國家的核武器事業,鄧稼先付出了巨大的個人犧牲。多年來,他長期處在輻射環境中工作,身體漸漸出現了不适症狀。盡管如此,他從未耽擱工作,始終奮戰在核武器理論研究的最前線。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1964年,大陸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标志着核武器事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然而,鄧稼先沒有片刻松懈,他又緊鑼密鼓地投入到更為先進的核武器研究之中。

這一次,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當時的計算條件有限,核武器設計工作陷入了困境,資料測算結果一再出現偏差。為尋找問題的症結,鄧稼先不得不長期徘徊在劇烈輻射的區域。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在這種高強度的輻射環境下,他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頭發開始逐漸掉光,全身散發出刺鼻的氣味。親友見到他時,都禁不住掩鼻而過。但無論生理上承受了多大煎熬,他都堅持在第一線工作,直至攻克了技術難關。

随着核武器事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同僚倒在了崗位上,但鄧稼先始終沒有退縮的想法。1967年的一天,當他得知同僚犧牲的噩耗時,立即沖到現場,親眼目睹屍體被擡出時的情景。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這是一幕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同僚的屍體已經徹底變形,血肉模糊,五官全無。鄧稼先冷靜地說:"埋在地下吧,我們要繼續前進。"面對生命的威脅,他視死如歸,隻為守護國家核心機密。

這樣的故事,在核武器研究所裡是家喻戶曉的。每一位科研人員都在用生命般的代價,為國家的武器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所有人都明白,一旦有人背棄了信念,整個事業将付諸東流。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就這樣,幾代科研人員相繼戰鬥在核武器事業的最前線。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的代價,為祖國築起了鋼鐵長城。而身先士卒的鄧稼先,正是這支隊伍中最閃耀的星芒。

淬火成鋼夫妻攜手同心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在鄧稼先艱辛的職業生涯中,妻子許鹿希一直是他堅實的後盾。兩人自1953年結為夫妻,就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用愛化解了一切困難和磨難。

1958年,鄧稼先被調入機密的核武器研究所,開啟了長達28年與外界隔絕的生活。雖然無法和家人團聚,但許鹿希從未有過一絲怨言,她默默支援丈夫,獨自撫養兩個孩子,操持着一切家務。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那些年,鄧稼先隻有在農曆春節才能回家和家人短暫團聚。每逢佳節,孩子們會蹦蹦跳跳地迎接父親歸來。雖然相處時間短暫,但鄧稼先總是用全部的心思陪伴家人,和孩子們玩耍嬉戲,一家人其樂融融。

然而,美好總是稍縱即逝。節後,鄧稼先又要啟程回到研究所,長期與家人分離。每逢離别,他們總是依依不舍。臨行前,許鹿希會替丈夫準備好友善攜帶的幹糧,叮囑他一路小心。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盡管無法經常見面,但夫妻倆用信件保持着親密無間的交流。每逢休息時,鄧稼先都會給妻子捎上幾句平安的話語。而許鹿希的來信,更是成為他在艱苦歲月中的精神慰藉。

1967年,鄧稼先被嚴重輻射所侵害,頭發全無,身體狀況每況愈下。這一年的春節,他終于在家中渡過了難得的假期。看着丈夫憔悴的模樣,許鹿希痛心疾首,懇切地說:"你已經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何不考慮退休,好好休養生息?"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面對妻子的關切,鄧稼先并未多言,而是鄭重地表示:"核武器事業前途漫漫,我還要繼續奮鬥。"多年的相處讓許鹿希了解丈夫對事業的執着,她沒有再勸阻,隻是默默将家中的一切打點停當,為丈夫精心準備了充足的幹糧。

人生的最後時光裡,鄧稼先一直在思考着這個問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們嗎?"他希望自己的事迹能夠被後人所知曉。事實上,正是因為有許鹿希這個家人的支援與了解,鄧稼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人生。

1986年,彌留之際的鄧稼先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嗎?

曆史功勳永銘豐碑

鄧稼先為國家的核武器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在理論設計和工程實踐方面的卓越成就,都曾獲得黨和國家最高層上司人的親自肯定。

1966年,鄧稼先因參與首枚原子彈的理論設計研究而獲得了"全國勞動模範"的光榮稱号。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他個人的嘉獎,更是黨和國家對核武器事業建設者的肯定。

198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追授鄧稼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科學家"榮譽稱号,對他為國家做出的卓越貢獻給予最高評價。這一殊榮不僅彰顯了鄧稼先工作勇氣,更是對他艱苦奮鬥精神的最大肯定。

鄧稼先離世後,全國各界紛紛向他獻上最誠摯的敬意。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在悼詞中寫道:"鄧稼先同志是大陸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創始者,是為國家和平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

1986年10月16日,鄧稼先與世長辭。黨和國家上司人親臨吊唁,向這位為國奮鬥一生的科學家緻以最高的敬意。在鄧稼先的追悼會上,全場上下無不為這位英雄的離世而痛哭流涕。

盡管鄧稼先的生平大半封閉在機密之中,但他的事迹卻早已家喻戶曉,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楷模。當年,當鄧稼先付出生命代價時,他的妻子許鹿希曾問他:"30年後還有人記得我們嗎?"時至今日,這句話的答案已經昭然若揭。

鄧稼先的英雄事迹被廣為流傳,在全國各地樹立了他的銅像,永遠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中。每當有人路過那座矗立的銅像,都會駐足凝視,對這位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緻以崇高的敬意。

鄧稼先的精神将萬古長青,成為激勵後人奮勇向前的不朽力量。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接過他的火炬,為國家的綜合國力事業再立新功。正因為有了像鄧稼先這樣的先驅者,我們的祖國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放射出空前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