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别耗陽氣的一年!少吃這3種水果,生濕氣,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作者:内科醫生小紅姐

今年的小李過得有點糟心。入春以來,皮膚上莫名其妙地長了濕疹,胃口也變差了,整個人感覺特别疲憊。

醫生告訴他,這些症狀和今年特别耗陽氣的氣候有關,還警告他少吃一些容易生濕氣的水果。小李這才發現,自己每天吃的水果竟然會對身體有這麼大的影響。

特别耗陽氣的一年!少吃這3種水果,生濕氣,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寒熱錯亂:今年的氣候異常,上半年寒氣偏盛,下半年濕氣重,易耗陽氣

今年的氣候真是讓人捉摸不透。根據五運六氣的理論,今年上半年太陽寒水司天,寒氣偏盛,溫度異常低。寒邪最傷陽氣,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能蒸騰體内的水濕、痰飲。

寒氣一盛,陽氣就會被消耗得厲害,體内的濕氣無法及時蒸發掉,下半年太陰濕土在泉,雨濕偏盛,濕氣更是加重。

特别耗陽氣的一年!少吃這3種水果,生濕氣,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濕氣是個讨厭的東西,它會阻礙身體的氣機運作,讓人感覺疲倦乏力,甚至會影響到脾胃的功能。濕氣重的人,往往會覺得身體沉重,面色晦暗,舌苔厚膩。在這樣特别耗陽氣的一年,大家更需要注意飲食,避免攝入生濕氣的食物。

水果傷陽氣:熱帶水果如芒果、榴蓮、鳳梨蜜等,富含糖分,易助濕熱之氣

說到生濕氣的食物,熱帶水果首當其沖。很多人喜歡吃芒果、榴蓮、鳳梨蜜,這些水果甜美多汁,價格也比較親民,但它們實際上卻是“濕氣之王”。

特别耗陽氣的一年!少吃這3種水果,生濕氣,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例如芒果,《開寶本草》裡說:“芒果,動風氣,天行病後及飽食後俱不可食之。”意思是芒果會引動體内的風邪,對于體内病邪強盛的人來說,吃了容易誘發各種病症。

芒果含糖量高,甜味雖然誘人,但《黃帝内經》早就說過:“甘者令人中滿。”意思是甜食吃多了,會讓脾胃運化功能變差,形成濕熱。很多人吃芒果後,會出現皮膚瘙癢、長濕疹、口腔潰瘍等症狀,這些都是濕熱加重的表現。

寒涼水果:西瓜、哈密瓜、火龍果等寒涼水果,易耗陽氣,導緻陽虛體質

在中醫理論中,西瓜、哈密瓜、火龍果等屬于寒涼性質的水果,雖然在夏季炎熱時為人們帶來一絲清涼,但對于體質陽虛的人群來說,過量食用這類水果可能會導緻身體更加虛寒。

特别耗陽氣的一年!少吃這3種水果,生濕氣,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寒涼性水果的特點是能夠清熱解毒,但同時也會傷及陽氣,特别是在氣候異常的年份,當外界環境寒冷或濕重時,本就陽氣不足的人更應減少這類食物的攝入。

根據《本草綱目》,西瓜有“解熱毒,清心火”,但“久食傷脾”,這反映了西瓜雖好,卻不宜過量食用的道理。

哈密瓜和火龍果同樣具有一定的寒涼特性,雖然可以補充水分和維生素,但在濕重和寒冷的環境下,過量食用同樣可能加重體内的寒濕,進而影響體質。

傳統養生方法:建議食用健脾祛濕的食物如薏米、茯苓等,輔以艾灸、中藥等調理陽氣

在面對特别耗陽氣的年份,傳統中醫養生提供了一些非常有益的調養方法。例如,薏米和茯苓是中醫中常用的健脾祛濕材料。

薏米具有良好的利水滲濕作用,适用于體内濕氣較重的情況,能夠幫助調理體内濕氣,改善由濕氣引起的身體症狀如浮腫、疲乏等。茯苓則被認為可以強脾利濕、安神,對于脾虛生濕或思慮過度導緻的失眠、健忘等症狀也有幫助。

特别耗陽氣的一年!少吃這3種水果,生濕氣,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除了食療,艾灸作為一種通過燃燒艾草對特定穴位進行溫熱刺激的傳統療法,也在調理陽氣、驅逐寒濕中起到重要作用。艾灸能夠溫通經絡,增強陽氣,适用于陽虛體質或寒濕困脾的個體。

中藥治療也是調理陽氣的有效方式,一些溫陽藥物如幹姜、肉桂等可以被用于加強身體的陽氣,改善因陽虛所導緻的諸多不适症狀。

調理飲食:減少冷飲和生冷食品,增加溫性食材的攝入

在特别耗陽氣的一年中,調理飲食是維護身體健康的關鍵。生冷食品,如冷飲、冰淇淋等,盡管在炎熱的夏日帶來短暫的清涼感,但過量食用容易導緻脾胃功能下降,生産更多的内濕和寒氣,進一步傷害陽氣。

建議減少這類食品的攝入,轉而增加一些溫性食材,如姜、肉桂、羊肉等,它們有助于溫補體内陽氣,改善身體的溫暖度和代謝能力。

特别耗陽氣的一年!少吃這3種水果,生濕氣,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現代研究也支援,溫性食材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例如,姜不僅能增加胃腸的蠕動,還可以提高體溫,進而幫助驅散體内的寒氣和濕氣。适量的溫性食材攝入,對于提升整體健康,尤其在氣候異常的年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結語

在這特别耗陽氣的一年,通過上述的飲食調理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有效應對氣候對健康的潛在威脅。

特别耗陽氣的一年!少吃這3種水果,生濕氣,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中醫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依然具有其獨到的價值,結合現代科學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利用這些傳統知識,維護和提升我們的健康。記得,調養生活從點滴做起,關注自身的體質變化,适時調整,才能健康過每一個季節。

最後,您有什麼想分享的經驗和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