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的威脅沒留商量的餘地,印度抗衡中國的大計,折在了第一步

作者:立馬觀花

為了給這份協定造勢,印度政府幾名高層特意乘坐印度空軍的“特殊專機”,連夜趕往伊朗,簽署了這份為期十年的協定,這也是印度首次獲得海外港口的管理權。

在報道時,印媒大肆吹噓這“十年協定”的重要性,還特意提到了中巴經濟走廊的标志性項目瓜達爾港,說這份協定将使“瓜達爾港”黯然失色,絲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

但印度的喜悅還沒持續多久,就遭到了美國的迎頭一擊。在得知印度要與伊朗合作以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維丹特·帕特爾威脅稱,如果印度選擇與德黑蘭做生意,就會對其實施制裁。至于美國威脅印度的原因,想必大家也都清楚。

長期以來,美國對伊朗實施了一系列嚴格的經濟制裁,旨在限制伊朗的核計劃和其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而印度對恰巴哈爾港項目俄投資,意味着是在幫助伊朗規避制裁。

衆所周知,在俄烏沖突爆發後,印度不就沒有與美國站在一起制裁俄羅斯,反而瘋狂進口俄能源,給美西方的的制裁撕了個大口子。如今,印度變本加厲要幫助伊朗規避制裁,這新仇舊恨加起來,印度很難過得了美國這一關。

美國的威脅沒留商量的餘地,印度抗衡中國的大計,折在了第一步

(伊朗恰巴哈爾港)

而印度之是以冒着得罪美國的風險,也要與伊朗合作,有下面幾個原因:

首先,有助于印度繞開巴基斯坦。

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由于多種曆史和政治因素存在緊張關系。通過發展恰巴哈爾港,印度可以不依賴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等港口,進而減少與巴基斯坦的經濟依賴,并且可以繞開巴基斯坦直接與阿富汗以及進一步的中亞國家進行貨物交換。

其次,提升地區影響力。

通過參與恰巴哈爾港的開發,印度不僅可以增強與伊朗的關系,還可以在中亞地區擴大其經濟和戰略影響力。這對于印度來說是實作其“東進政策”和“鄰域優先”政策的重要一步。

最後,應對中國的戰略挑戰。

中國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的投資和營運是其“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旨在增強中國對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印度通過發展恰巴哈爾港,可視作對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擴張的一種平衡行動。按照印媒的話來說,印度指望拿這個項目與中國打十年“擂台”‘。

美國的威脅沒留商量的餘地,印度抗衡中國的大計,折在了第一步

(瓜達爾港)

但即便是沒有美國的阻攔,印度的十年大計也未必靈驗。

首先,恰巴哈爾港口位于伊朗東南部,靠近該國與巴基斯坦邊境。印度的目标是将港口發展為主要貿易樞紐,讓貨物通過船運離開印度,到達恰巴哈爾,然後通過阿富汗繼續前往中亞。這将允許印度貨物避開巴基斯坦,“建立通往中亞主要市場的獨立貿易動脈”。

但從客觀上來講,印度并沒有那麼多貨物可以支撐這一獨立的港口,中亞的需求也沒有很大,而多次轉運也非常不便,這就導緻很多客戶會偏向于購買可以從陸路、巴基斯坦運輸中國貨物。

此外,瓜達爾港通過中巴經濟走廊(CPEC)與中國西部地區連接配接,這種深度的基礎設施整合提升了瓜達爾港的戰略價值和商業吸引力。相比之下,恰巴哈爾港是否能在類似程度上實作與印度及中亞國家的連通性,是一個挑戰。

是以該項目即便建成,短期内可能難以與瓜達爾港相提并論,經濟上沒有太大的意義。

美國的威脅沒留商量的餘地,印度抗衡中國的大計,折在了第一步

【美國不希望印度與伊朗簽署協定】

更重要的是,雖然印度對恰巴哈爾港也承諾了投資,但對項目的重視程度遠不及中國。事實上,從2004年開始,印度就牽頭多家财團與伊朗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但在之後的十年時間裡,印度似乎已經把這個項目忘了。

直到時間來到2013年,印度終于拿了1億美元出來用于支援該港口的項目進展,但最終隻有2500萬美元用在了該項目身上。結果就是伊朗很生氣,直接将印度提出了法爾紮德B天然氣油田項目。

而瓜達爾港的開發得益于中巴兩國政府的強有力支援以及巨額的投資,尤其是作為CPEC項目的一部分,中國提供的資金、技術和建設經驗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項目的順利進行。印度如果想借助恰巴哈爾港抗衡中國,需要的是真金白銀的投入。

是以總的來說,印度對該項目的期待更多的是在地緣政治層面,而不是出于經濟目的。但因為美國的阻攔,該項目最終可能會無疾而終。印度究竟是想炒作自己的面子工程,還是說真的有戰略耐心去跟美國商讨促成這件事,還需要時間觀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