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

作者:中國發展網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

沈陽目前已建立起涵蓋航空發動機整機、民用飛機大部件轉包和零部件制造、通航及無人機整機以及航空營運和維修服務于一體的全産業鍊航空體系。未來,沈陽還将依托現有産業基礎,加快培育壯大低空經濟産業叢集,培育發展低空經濟,展現遼甯新質生産力發展新活力。圖為在航空工業沈飛民機工廠中的房間,從業人員進行機身裝配工作。新華社

袁 達

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闡明新質生産力的科學内涵,深刻指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大意義,對發展新質生産力提出明确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産力的系列重要論述,展現了對生産力發展規律和大陸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的深刻把握,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中國化的最新進展,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體系,對新時代新征程推進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新質生産力産生的時代背景

生産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目前,大陸已經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的新征程,統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高品質發展,需要新的生産力理論來指導。

從國際看,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需要更高水準的生産力。目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由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世界經濟增長動能逐漸趨弱,傳統生産力的發展面臨更多風險挑戰,亟需依靠更高水準的生産力改變經濟增長的動能構成。在此背景下,以人工智能、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技術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在全球醞釀興起,正在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将随之帶來生産力的大躍升。同時,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擡頭,美西方國家對我實施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想實行“脫鈎斷鍊”,構築“小院高牆”。我們必須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機遇,堅持以我為主,加快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以颠覆性技術、前沿技術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在新領域新賽道上搶占先機,在生産力發展中取得領先,在激烈的國際競争中赢得發展主動權。

從國内看,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需要新質生産力提供強大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深化對大陸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和規律的認識,更加強調發展的高品質,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大陸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品質發展不能僅僅依靠傳統生産力的擴張,單純擴大舊有生産方式的要素配置、組織方式和經濟結構的再生産。高品質發展要擺脫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産力發展路徑,通過技術的重大進步變革、生産要素的創新性配置、産業的深度轉型更新,在生産力水準上實作更大突破、更大發展,形成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争力強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實作依靠創新驅動的内驅式發展。

新質生産力的質态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生産力的發展規律和大陸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對新質生産力的内涵特征進行了科學概括,指出“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态。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更新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标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

從曆史發展看,每一次生産力躍升都有其科技創新的質态特征。生産力是人類在生産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适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每一次生産力的質變都使得人類的勞動能力被進一步解放。馬克思十分重視重大技術變革對生産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将科學技術視為“在曆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認為“勞動生産力是随着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械化是曆史上人類勞動能力的首次大解放,馬克思将工場手工業與機器大工業生産區分開來,強調後者真正形成了與現代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相适應的物質基礎。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化,内燃機等成為新的勞動工具,電力、石油等能源革命推動工業化加速發展,資本和技術要素密集度明顯提升,勞動生産率得到大幅提高,勞動力得到又一次大解放。再到20世紀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資訊化,計算機資訊技術得到大規模應用,深刻改變了産業形态和生産組織方式,在體力勞動解放的同時還帶來了腦力勞動的提升,推動生産力水準進一步躍升。可見,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科技革新,都會導緻經濟社會發展動力的颠覆性變革,帶來社會生産力的大解放,還會引發社會深刻變革和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系統性重塑。這一過程中,一些國家抓住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難得機遇,綜合國力迅速增強,甚至一躍成為世界強國。

從目前實踐看,新質生産力具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質态特征。随着大陸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迫切需要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以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為特征,代表先進生産力發展方向的新質生産力。目前,我們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浪潮中,一些重大颠覆性技術創新正在創造新産業新業态,以人工智能、量子資訊等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以基因編輯、腦科學等為代表的生命科學技術,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标的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到幾乎所有産業領域,正在加速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轉型發展,進而推動人類生産生活方式的全面變革。科技創新特别是原創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競相湧現,推動生産力加速疊代躍升,促進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組合發生深刻變化,不斷突破傳統生産要素的局限,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能,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産率,展現出與傳統生産力發展不同的質态。

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我們要充分認識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對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極端重要性,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産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産業,推動傳統産業改造更新,不斷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積極推動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産力将帶來社會生産過程的系統性變革,不僅能催生出新的生産要素和新的産業部門、産業叢集,還能促進舊有生産要素以新的技術群組織方式重新組合,極大提升生産效率。一是要加快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加強科技創新特别是原創性、颠覆性科技創新,完善支援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瞄準産業發展需要,部署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強颠覆性技術、前沿技術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着力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二是要抓住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這一關鍵環節,将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産業和産業鍊上,建構産學研用高效協同、上下遊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探索加快推進創新産品中試的新機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水準。三是要培育壯大新興産業,超前布局未來産業,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叢集發展工程,啟動實施産業創新工程,聚焦新一代資訊技術、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以及高端醫療裝備、航空航天、新材料、綠色環保等重點領域,一體化推進關鍵技術研發、自主成果應用、産業生态培育。

推動傳統産業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改造。新質生産力不意味着對傳統生産力的簡單替代或否定。新質生産力将對舊有生産要素進行重新組合,推動實作産業結構更新,重新拉動傳統生産力的複蘇,賦予其更大的生産效益。一是要大力推進傳統産業的智能化改造,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有序賦能重點領域,加快重塑産業生态,提高石化化工、冶金、建材、機械、輕工、紡織等行業智能化水準。二是要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施“資料要素×”行動計劃。協同推進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組織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數字産業叢集。三是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持續建構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組織實施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範工程。實施綠色低碳轉型産業指導目錄,發展綠色低碳産業和供應鍊,制定節能降碳行動方案,分行業分領域實施節能降碳專項行動,加大對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支援力度。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循環高效利用,建構綠色循環經濟體系。

營造良好的宏觀政策環境。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形成與之相适應的新型生産關系,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學政策支援,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等經營主體不斷創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驅動形成的。一是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規劃計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加強财政、貨币、産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的協同配合,形成有利于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良好政策環境。二是要完善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政績考核評價辦法,發揮好指揮棒作用,推動各地方、各部門在發展新質生産力過程中認真踐行正确政績觀,切實形成正确工作導向。三是要加快建構新發展格局,暢通生産、配置設定、流通、消費各環節,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各類優質要素向新質生産力發展方向集聚。四是要加強新出台政策與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評估,加強政策統籌,科學把握政策出台時機,推動各方面多出有利于加快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政策,謹慎出台制約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政策。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綜合司司長,原載于《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