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企業,卷向出海

作者:市值觀察SZGC
中國企業,卷向出海

作者:泰羅,編輯:小市妹

中國汽車出海,正在開足馬力。

據中汽協資料,1-4月,汽車出口182.7萬輛,同比增長33.4%。4月汽車出口50.4萬輛,環比增長0.4%,同比增長34%。其中,4月傳統燃料汽車出口39萬輛,環比增長3.3%,同比增長41.6%;新能源汽車出口11.4萬輛,同比增長13.3%。

其實不止汽車。新世紀以來的十多年,中國企業一直在充實自己的全球化能力。在新的曆史階段,把握住微笑曲線的兩端,核心技術留在國内,将組裝、生産等勞動密集型環節轉移至國外,這将是中國制造業出海的新邏輯。

正在崛起的越南,已然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最佳“練兵場”。越南54%的機械裝置及零件、52%的紡織皮革原料、40%的手機零部件都來自中國。

越南勞動力成本僅約珠三角的一半,且享受稅收、外貿和電價優惠,服裝、家具、小家電等勞動力密集型産業正逐漸外遷至越南。吸塵器龍頭富佳股份就計劃到2023年,将越南的産能從120萬台提升至150萬台。

另外,越南與中國一衣帶水,供應鍊近,可快速響應。目前的越南無法代替中國,但可以承接中低端的裝配和生産能力,比如TCL在越南、印度的布局,基本上都是裝配,而核心技術還在國内。

海天精工的注塑機在越南已占據超40%的市場佔有率。表面上這款産品是“越南制造”,但是核心部件依然在中國生産。

目前的越南,就像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大量跨國企業将組裝、生産等微笑曲線底部的産業鍊遷移至中國。

當下,這樣的産業遷徙正在發生在中越之間。

南下印度投資,是一場勇敢者的冒險遊戲。

從增速看,印度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國家,這個南亞大國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之一;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國博弈的考量,目前印度對中國企業的态度趨于謹慎。

2013年-2019年,掀起了一股印度“淘金熱”,小米、vivo、OPPO、傳音控股等手機企業最為典型。2020年開始,頻繁的“逃稅”、“洗錢”審查,令許多中國企業不勝其擾。

比如,印度政府就以“逃稅”為由,對小米處以5.5億元人民币的罰款,并且将小米在印的資産當機,以保證追繳罰金。同樣的“伎倆”,也用在了OPPO身上,認為OPPO逃稅38億元,其資産也遭到當機。

vivo則是受到了所謂的“洗錢”審查,資産同樣被當機,但随後因為vivo的起訴而解凍,不過,卻需要交納8億元的保證金。

從曾經的淘金熱土,到如今的态度冷淡。面對瞬息萬變的海外經商環境,中國企業開始轉變政策。

首先,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思路開始從重資産轉向輕資産,從投資設廠到技術輸出。

比如光伏等新能源産業,印度尚處于技術換市場的階段。中國光伏企業在印投資設廠後,印度工廠已經能實作支架等配套設施的國産化,但核心技術還是“稀缺品”,對于核心技術領域的合作,印度普遍會開出較好的條件。

其次,已經紮根印度的企業,展現出了韌性、快速應對和經營智慧。

僅在諾伊達地區就彙聚了瀛通通訊、合力泰、長盈精密、裕同科技、欣旺達、聞泰、華勤、卓翼科技、光弘科技等企業。這些企業已經深度融入當地産業鍊的各個環節,锂電池、攝像頭模組、線材、指紋模組、顯示屏模組、組裝代工等等。

小米每季度在印銷售的近一千萬手機基本都在當地組裝生産。可以說,印度智能手機産業鍊是在中國企業的培育下成長起來的。

剛剛踏入印度或還未進入印度市場的企業,及時止損,撤離印度,或選擇其他國家,分散風險,也未嘗不可。此前,榮耀、華為就表示放棄印度市場,并擇機進入印尼或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當下的印度,絕非出海的最佳選擇,更像是一場艱難的試煉。但國際形勢本就波詭雲谲,注定不會一帆風順,遭遇挫折,轉換思路,中國企業出海的能力和應對政策才能逐漸提升。

有一組資料顯示:中國工業産出接近全球30%,但中國的市場在全球隻占18%,這意味着中國要把12%的工業産出轉移至全球市場進行消化。

從全球産業鍊分工整合的曆程來看,歐美國家把制造業轉移至中國,部分再從中國向東南亞、印度轉移,遵循的是一種階梯式轉移的政策。

風物長宜放眼量,中國企業也應該高瞻遠矚。中國制造業出海的角色,正從輸出産品到輸出工業能力,從單純賣産品到技術合作,從“搶奪飯碗”到融入區域産業鍊的轉變。

比如,TCL、海天精工、萊克電氣、美的等企業的核心配件和技術都在中國,越南隻是配裝。當然,這樣的産業選擇符合兩國當下的經濟實力,亦是合作共赢的表現。

正如TCL董事長李東生所說,“全球化産業布局也可以帶動本土出口,不要把走出去與出口割裂起來。産業全球化,把産業端輸出去的同時,可以帶動國核心心器件、材料、裝備的出口,把蛋糕做大了,我們國家的出口自然也能夠拉動。”

總的來說,中國企業已不再是單純的制造工廠,而是“世界資源整合者”。

面對樹起的貿易壁壘,中國企業調轉戰略方向,在廣闊的海外市場因地制宜,多元化布局,規避風險,在競合中重塑全球産業鍊。越南和印度是中國企業國家化的兩個典型縮影。

全球經濟形勢風雲變幻,一國一域,一時一地都千差萬别。中國企業能夠快速應對,主動調整,既有韌性又有智慧,這是中國企業競争力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内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産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