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君子和而不流

作者:人文之光網

  摘要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放棄獨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中法作為兩個有獨立自主精神的大國,在曆史長河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迸發出巨大能量,影響世界行進方向。站在新的曆史交彙點上,讓我們攜手再出發,推動中法關系取得新的更大成就,造福兩國和世界!

  ——5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法國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傳承中法建交精神 共促世界和平發展》

  “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出自《中庸》第十章:“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君子和而不流

孔子像 圖檔來源:曲阜市人民政府網

  這是孔子與子路一段關于“強”的對話。子路是“孔門十哲”之一,《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描述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一次,子路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強。對此,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中雲:“子路好勇,故問強。”子路好勇,自然崇拜強者,也才會有這樣的問題。就他的思想與性格而言,他所說的強更傾向于外在的、身體上的強壯。

  孔子十分了解子路,于是以反問的方式啟發子路:“你問的是南方之強,北方之強,還是你應當做到的強?”所謂南方之強,就是“寬柔以教,不報無道”,以寬容柔和的心态教化他人,不去報複橫行無道的人;所謂北方之強,就是“衽金革,死而不厭”,以甲戈為卧席,即便戰死也不遺憾。而孔子期望子路做到的強,則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

  “和而不流”,即與人相處時,要遵循“和”的原則,既不與他人對立,也不被他人同化。首先要保持獨立性,凡事有自己的判斷标準和行為準則,絕不能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同時,要善于協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做到互相尊重、以和為貴、求同存異。與“和而不流”相反的處世方式,一種是自命不凡、特立獨行,待人不随和、與周圍人格格不入;另一種是毫無原則、盲目附和趨同、取媚于世,孔子把這種人稱為“鄉願”,認為“鄉願,德之賊也”,孟子對此作了具體闡釋:“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衆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中立而不倚”,即能始終不偏不倚,公正客觀看待事物。什麼是“倚”?朱熹認為:“凡或勇或辨,或聲色貨利,執著一邊,便是倚著。立到中間,久久而不偏倚,非強者不能。”能做到“中立而不倚”的,必然是堅強剛健之人。心中有道,方有定力,有強大的内心,便能做到慎思、明辨、笃行,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對誘惑、威脅安然處之,不去攀援、依附别人,不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可以看出,在古聖先賢心中,真正的強,是獨立不倚、堅定正直、堅韌不拔的道德人格。這種強,不僅是一種人格修養和處世态度,也是民族精神的展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千百年來,獨立自主的精神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精神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之魂,為中華文明數千年的綿延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韌勁。同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明曆來主張和而不同、貴和尚中,始終秉持開放包容的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同域外民族開展交往和文化交流,曾譜寫萬裡駝鈴萬裡波的浩浩絲路長歌,也曾創造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

  中國共産黨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下成長起來,堅持獨立自主是我們黨百餘年奮鬥積累的偉大曆史經驗。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在大革命失敗後依靠自己的艱辛探索,走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開始形成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上司集體,開啟了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毛澤東同志強調:“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麼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新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導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定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尊嚴,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屈辱外交,赢得了國際社會特别是廣大開發中國家的尊重和贊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大陸改革開放走過波瀾壯闊的曆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鄧小平同志反複強調,“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科學判斷和把握曆史發展趨勢及發展規律,正确處理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的關系,成為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

  進入新時代,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風險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必須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一方面,立足于獨立自主,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樹立世界眼光,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既堅持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謀求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推動各國共同進步提高。越來越多國家的人民從中國身上看到:世事變遷,合作共赢始終是通途大道。

君子和而不流

資料圖 圖檔來源:人民日報用戶端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5月6日,在中法企業家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閉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國秉持獨立自主、互相了解、高瞻遠矚、互利共赢的建交精神,攜手走過了一段非凡曆程,建立了緊密持久的全面戰略夥伴關系,中法關系始終站在中國同西方國家關系的前列,成為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發展水準的國家互相成就、共同前進的典範。”

  60年來中法關系發展的獨特曆史證明,冷戰思維、陣營對抗不是相處之道,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發展水準的國家間可以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站在人類發展新的十字路口,面對世界百年變局的風雲際會,中國将始終以人類前途為懷、以人民福祉為念,既堅定不移地發展自己,又敞開懷抱造福世界,努力為人類和平和發展事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5月10日,第5版;作者: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