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崔塗的兩首傳世之作,刻畫生動,充滿理趣

作者:談詩論詞

自古以來,那些具有生命力、可以流傳久遠的作品,皆有鮮明的特點:或充滿時代色彩,或抒寫人之常情;或描繪自然之美,或闡述人生哲理。

一首詩就像一條小河,既能流淌舒緩的柔情,又可迸發強烈的剛勁。當人們安靜地吟誦着那些感人至深的詩歌作品,心裡卻好像燃起了熊熊烈火。

才子們在進行詩歌創作時,經常可以從過往想到未來,又能将感性與理性相結合,進而用一腔深情熔鑄一切。下面分享崔塗的兩首傳世名作,刻畫生動,充滿理趣,您更贊賞哪一首?

崔塗的兩首傳世之作,刻畫生動,充滿理趣

感花

晚唐 · 崔塗

繡轭香鞯夜不歸,少年争惜最紅枝。

東風一陣黃昏雨,又到繁華夢覺時。

崔塗是晚唐詩人,出生于富春江一帶。他早年為了生計和前途四處奔波,曾在巴蜀、秦隴等地漫遊,晚年更是窮困潦倒,并成為萬裡未歸人。

崔塗的兩首傳世之作,刻畫生動,充滿理趣

崔塗一生經曆曲折,也曾親眼目睹塵世間很多悲歡離合之事,是以心中常有說不盡的感慨、道不完的悲愁。這首詩描寫一位富家少年浪蕩不羁的生活,傳達出對繁華如夢的悲歎。

繡轭香鞯,本指裝飾精美、香氣撲鼻的馬車,此處代指少年出身豪門、生活奢靡。他經常夜不歸宿,足迹遍布于秦樓楚館,過着夜夜笙歌、醉生夢死的日子。

“最紅枝”三字,借物寫人,極其形象,暗喻閉花羞月的美人。而那些豪門子弟則個個“争惜”,隻為得到美人的歡心。

崔塗的兩首傳世之作,刻畫生動,充滿理趣

後兩句抒寫作者的感慨,黃昏之後,寒風攜帶冷雨,忽然就摧殘了枝頭的繁花,仿佛隻是一瞬間,那些本來嬌媚的花朵,忽然就變得污穢和殘缺。兩相對比,有一種觸目驚心的感覺,更宛如一場大夢,讓人感到無比悲傷和落寞。

作者以花喻人,委婉地告誡大家,不要隻顧眼前的痛快,人生卻變得荒唐又頹廢。後世讀者評價作者悟得透、說得徹,不愧為發人深省的佳作。

崔塗的兩首傳世之作,刻畫生動,充滿理趣

泛楚江

九重城外家書遠,百裡洲前客棹還。

金印碧幢如見問,一生安穩是長閑。

唐僖宗繼承帝位後耽于享受,不理朝政,終于導緻天下大亂。黃巢起義後,唐僖宗逃亡到巴蜀避難,很多學子為了參加科考,不得不千裡迢迢地從各地輾轉來到成都,崔塗也是趕考大軍中的一員。這首詩創作于羁旅途中,表達出對悠閑生活的向往。

崔塗的兩首傳世之作,刻畫生動,充滿理趣

百裡洲位于湖北宜昌,那裡靠近枝江水域,詩人乘坐客船還鄉,并從“九重城外”寄送家書,希望家人得知自己的境況後,可以不用太擔心。

可是古代交通不便,又是硝煙四起,家書能否順利地到達親人手中,作者也是難以确定。是以當他身在途中時,心情一定是忐忑不安,甚至極其焦慮。

崔塗的兩首傳世之作,刻畫生動,充滿理趣

“金印”,代指掌握大印的王公大臣;“碧幢”,象征身居豪宅的富貴人家。詩人在家書中囑咐家人,假如那些人問起自己,不必細說其他情況,隻需轉述自己的原話:“一生安穩是長閑”!

讀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想起盛唐詩人王昌齡的名句“洛陽親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崔塗與王昌齡的遭遇不同,前者遭遇貶谪,後者仕途受阻,是以他并非不具備“七絕聖手”的高潔情懷,而是忽然感覺累了,于是便非常渴望結束動蕩不定的漂泊生涯,并盡早過上安穩的日子。

詩人也是凡夫俗子,不可過分苛求,即使是大文豪蘇轼,他遇到困境時也曾感慨“心安處是吾鄉”,崔塗這首詩的結語與其如出一轍,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