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鈴 “科倫現在已經上岸了。”在科倫藥業(002422.SZ)5月14日釋出的一份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科倫藥業董事長劉革新在被問及如何看待目前行業的低迷時說,行業的低迷不等于企業的低迷。
科倫藥業2023年業績報告顯示,其營收為215億元,同比增長13%;淨利潤25億元,同比增長44%。這是科倫藥業自2019年之後,營收和利潤首次重回雙位數增長。
2019年,由于産品價格在市場競争加劇後大幅下降,科倫藥業利潤同比下滑近23%。2020年,疊加新冠疫情影響之後,科倫藥業利潤同比下滑12%。2021年、2022年,科倫藥業業績緩慢恢複,直到2023年業績增幅顯著。
除了主營業務打點滴産品銷售數量增加外,原料藥中間體主要産品價格及市場回升、創新藥管線與默沙東達成合作協定,都是科倫藥業2023年業績增長的原因。
科倫藥業是中國醫藥領域的老牌企業,1996年成立,2010年上市。在生物醫藥領域,科倫藥業孵化出了兩家上市子公司。其中,川甯生物(301301.SZ)專注于生物醫藥中間體制造,2022年上市,現在已成為合成生物學領域增長最快的企業之一;科倫博泰(06990.HK)專注于創新藥研發,2023年上市,是國内ADC(抗體偶聯)藥物龍頭企業。
劉革新說,過去十年,科倫藥業已完成了最困難、最昂貴、最有意義的基礎性工作,未來是光明的。
在這場投資者關系活動中,除了科倫藥業的戰略和整體經營情況外,劉革新及幾位高管還詳細回應了川甯生物、科倫博泰兩家核心子公司的業績、研發進展及未來規劃。
老骥伏枥與千億市值
劉革新是科倫藥業的創始人,在中國有“打點滴大王”之稱。在2015年的一場交流會上,劉革新曾說:(市值)從300億元到1000億元,不過3倍而已,十年為期,并不艱難。
2024年3月,科倫藥業“品”字型運作架構(科倫藥業+科倫博泰+川甯生物)市值總額首次破千億元。截至5月15日收盤,科倫藥業、川甯生物、科倫博泰的總市值分别為545億元、354億元、385億港元(約356億元),三者總市值合計超1200億元。
科倫藥業在多年發展中形成了“大打點滴+抗生素+藥物研發”的“三發驅動”戰略格局。2023年,川甯生物收入占科倫藥業收入的比例為22%,科倫博泰收入占科倫藥業收入的比例為7%;川甯生物為科倫藥業貢獻了27%的淨利潤,科倫博泰暫時處于虧損的狀态,未對科倫藥業産生正貢獻,但利潤同比大幅減虧。
在本場交流會上,被問及是否還有當年千億市值的雄心壯志時,劉革新用曹操《龜雖壽》中的一句詩作答: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劉革新今年已經73歲,科倫藥業的接班問題成為投資者關注的重點之一。2015年9月,劉革新之子、時年31歲的劉思川升任科倫藥業總經理。有投資者問及劉思川團隊近幾年的組建磨合情況,以及他是否能擔起科倫藥業後期的發展大旗。劉革新回複,不是劉思川一個人接班,是團隊接班,這是科倫藥業的長期任務,是所有人的戰略責任。
市場定位是盈利
2024年4月底以來,合成生物學成為熱門概念,川甯生物也成為賽道上被重點關注的公司,兩周内股價大漲近一倍。本場交流會上,有投資者詢問,川甯生物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市場定位是什麼?
“市場定位是盈利。”科倫藥業回應稱,目前絕大多數人對合成生物學産業的了解是片面的,忽略了最重要也是終極的因素就是市場化的成功。
針對川甯生物股價暴漲的問題,科倫藥業則稱,股價的表現受二級市場、宏觀經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管理層會專注于主營業務的精進。
科倫藥業介紹,川甯生物2020年就在上海臨港區設立專事合成生物學的研究機構,在産的産品、中試的産品以及正在研發的産品,數量可能都是全國領先的。
另一家子公司科倫博泰的創新藥管線也是投資者關注的重點之一。目前,科倫博泰已有30餘款創新藥管線,其中超過10款處于臨床階段,4款已經申報 NDA(新藥上市申請)。
2022年,科倫博泰曾與跨國藥企默沙東就ADC藥物達成合作。在本次交流會上,劉革新表示,科倫博泰會考慮繼續向海外授權産品權益。
與子公司相比,母公司科倫藥業帶給市場的想象力顯得不足,如何突破現有格局、如何做新賽道規劃,成為投資者關心的問題。
從突破現有格局的角度,劉革新回應,科倫藥業的大容量注射劑正在液—液多室袋和液—液雙室袋等高技術壁壘領域突破。同時,專利到期或即将到期的大打點滴治療性品種和治療性營養、維生素等類别也處于科倫藥業的關注之中。
在新賽道規劃層面,劉革新說,高端原料、高端制劑、塑膠安瓿小針和高水準的仿制藥以及改良創新藥物,都是科倫藥業未來的業務内涵。另外,科倫藥業的國際出口業務也處于增長的狀态。
科倫藥業一位高管介紹,目前科倫藥業的打點滴産品已批量向日本出口。此外,由于物流的特殊性,打點滴産品不适合往運距太遠的國家出口。對于歐美市場,科倫藥業正在尋求原料藥及其他産品方面的突破,并有了初步成果。同時,科倫藥業子公司昆明南疆制藥有限公司的打點滴産品在東南亞國家已有成熟的市場,價格不低于國内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