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港地名要不要“去殖民化”?網友争論太激烈了!内地網友:最重要的是心裡和思想“去殖”,不是名字!

作者:粵港澳觀察

香港自回歸中國已近27載,然而在其法律條文中,仍留有大量“女皇陛下”、“國務大臣”等具有殖民色彩的表述。而在上周,香港政府正式公布了《2024年成文法(雜項規定)條例草案》,并于5月22日送出至立法會進行首讀。該草案旨在修訂一些條例中過時的條文或表述,如“女皇陛下政府”、“總督”、“維多利亞”、“立法局”等詞彙,以去除其殖民色彩。正如本欄前文《再下一城,香港律法終于不再效忠“女皇陛下”了!網友:何時才能摘掉法官頭上的“友善面”!》所寫,這次修例将是在香港法律界“去殖民化”進步中的重要一步。

香港地名要不要“去殖民化”?網友争論太激烈了!内地網友:最重要的是心裡和思想“去殖”,不是名字!

而随着此次法律條文中的“去殖”成功,大家的視線開始關注香港衆多充滿殖民意味的街道名稱,香港許多地名仍深深烙印着殖民時代的印記,如維多利亞公園、英皇道、砵甸乍街等。過去,已有民間團體建議将維多利亞公園更名為“人民公園”。那麼接下來,這些街道名稱是否也會進行類似的變革呢?

香港地名要不要“去殖民化”?網友争論太激烈了!内地網友:最重要的是心裡和思想“去殖”,不是名字!

對于香港街道等地名“去殖”的問題近日引發了網友廣泛且的激烈的讨論。相對于教育界和司法界的“去殖”,大家似乎對香港換地名方面的“去殖”會網開一面,即便是對香港“去殖”态度堅決的内地網友,也有多數人認為這方面可以做為香港特色進行保留。有内地網友表示:為什麼要改變。多元文化是開放和包容,不自信才會想要去殖民化。自信的态度是銘記曆史的基礎上超越曆史而不是試圖抹去曆史。中國内地已經有太多的人民路,解放路,何必讓香港大街小巷也如此呢。香港的不同在于被殖民兩百年留下的中西文化遺産。不要自以為是的強加改變。保留過去遺留的産物也能展現另一種融合性。

香港地名要不要“去殖民化”?網友争論太激烈了!内地網友:最重要的是心裡和思想“去殖”,不是名字!

還有網友認為這些富有異國風情的地名及建築是香港的一種旅遊資源,認為:“地名不要改,老建築不要拆,遊客喜歡的就是異域風情。”更有内地網友表示:去殖要去的是思想,是心理,不是名字。

的确,香港擁有超過四千條街道,從地域曆史與文化變遷的角度來看,街道名稱是無法回避的話題。它們不僅是地區特色的展現,也承載着複雜的人文内涵。從文化角度看,保留殖民時期特色的建築和地名,有助于展示香港的曆史連貫性,并促進香港在社會文化上的可持續發展、多元化和健康。有一種社會觀點認為,每逢“改朝換代”就要将前一個時代的所有痕迹都抹去,但這種做法會切斷曆史,隻留下文字和照片,而失去實物證據。

香港地名要不要“去殖民化”?網友争論太激烈了!内地網友:最重要的是心裡和思想“去殖”,不是名字!

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彙的寶地,其街道命名充滿了曆史和文化沉澱。街道名稱的來源多種多樣,包括人物紀念、地方名、地區工業或植物等,這些都凸顯了香港街道命名的多樣性和中西文化融合的特色。香港的華洋交雜不僅展現在建築美學和語言交流上,就連街道的命名也充滿了曆史的韻味。這些特色街道名稱不僅是香港獨特曆史的一部分,也是其文化遺産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香港地名要不要“去殖民化”?網友争論太激烈了!内地網友:最重要的是心裡和思想“去殖”,不是名字!

民建聯議員周浩鼎也認為,香港最大的魅力在于中西文化的交融,如果抹去這些文化特色,将難以向國際社會展示香港的多元包容。他主張在文化層面應持寬容态度。此外,也有人指出,許多内地遊客喜歡到這些具有殖民時代特色的建築和路牌前打卡,這是香港文化曆史的一部分,與法律性質有所不同。許多人相信,香港要保持其國際化特色,除了展現在賽馬和舞蹈等文化活動中,保留如皇後大道和旺角等具有“曆史感”的地方名稱,也是沒有必要進行更改的。

香港地名要不要“去殖民化”?網友争論太激烈了!内地網友:最重要的是心裡和思想“去殖”,不是名字!

而支援對香港地名“去殖”的網友卻認為:推翻滿清必須剪豬尾巴辮子、放腳,收回香港必須補上去殖民地化這一課!被侵略、被殖民,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和痛,留着傷疤不是光榮。部分網友表示必須改掉這些洋名字。也有網友認為不必要一刀切:太濃烈的殖民氣息可以去掉!有特點的就不要去了。

香港地名要不要“去殖民化”?網友争論太激烈了!内地網友:最重要的是心裡和思想“去殖”,不是名字!

值得注意的是,在網友們的争議中,認為接下來最應該“去殖”的是法官頭上的那頂假發。大家覺得香港地名有沒有必要“去殖”呢?歡迎留言評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