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橋科普】居民科學補碘知識問答

作者:美麗紅橋
【紅橋科普】居民科學補碘知識問答

居民科學補碘

知識問答

01 什麼是碘缺乏病?碘缺乏有哪些主要危害?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環境碘缺乏造成機體碘營養不良所表現的一組疾病和危害的總稱。包括: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以癡呆、矮小、聾、啞、癱瘓為主要臨床特征)和地方性亞臨床克汀病(以智力低下為主要臨床特征)、單純性聾啞、胎兒流産、早産、死産和先天畸形等。

在缺碘地區,由于個體缺碘程度不同,呈現一個由輕到重的譜帶,在不同發育時期缺碘,相應的表現也不同。胎兒期碘缺乏的危害主要有流産、早産、死産、先天畸形、地方性克汀病及地方性亞臨床克汀病。新生兒碘缺乏的危害主要有新生兒死亡率增加、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大腦和身體發育遲滞。兒童、青少年對碘缺乏比較敏感,可影響智力發育、身體發育,造成運動、視覺、聽覺障礙,突出的表現是甲狀腺腫大。成年人碘缺乏可導緻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腫大等。

02 哪些人群最容易受碘缺乏危害影響?

孕婦、哺乳婦女、0-3歲嬰幼兒、學齡前及學齡兒童是最容易受碘缺乏危害影響的人群。

孕婦對碘的需要量遠高于普通婦女,孕婦攝入的碘除了滿足自身生理需要外,還要把碘供給胎兒,確定胎兒生長發育需要。自然環境碘缺乏、孕婦妊娠反應、忌鹽等都會導緻孕婦碘攝入不足。随着胎兒長大,孕婦對碘的需要量會加大。由于母親體内的碘要同時供給自己和胎兒,一旦母親攝入碘不足,就會導緻胎兒缺碘,造成腦發育障礙,出生後症狀較重者成為地方性克汀病患者,輕者可能成為地方性亞臨床克汀病患者。

嬰幼兒正處于腦發育的第二個關鍵時期,同胎兒一樣對碘缺乏極為敏感。胎兒期嚴重碘缺乏若延續到嬰兒期,就會發展為典型的克汀病患者。如果嬰幼兒碘缺乏程度較輕,将可能成為亞臨床克汀病患者或僅有輕度智力低下,可表現為對周圍的人和事物反應遲鈍、自身運動能力低下、智力和生長發育落後。嬰幼兒的碘供應主要來自母乳,乳腺具有濃集碘的功能。此時哺乳婦女攝入的碘同時供給自己和嬰幼兒,也是缺碘的敏感人群,一旦缺碘會影響嬰幼兒的生長發育。

兒童和青少年處在生長發育十分迅速的時期,碘的需要量明顯增加,對碘缺乏比較敏感,碘缺乏會對生長發育包括智力發育和體格發育造成損害。碘缺乏地區的兒童智力發育達不到應有的水準。生長發育期的兒童碘缺乏會導緻體格發育落後或遲滞,如:身材矮小、骨骼肌發育不良或遲滞、骨骺發育不良或閉合延遲、性發育落後或延遲以及學習能力下降等。兒童和青少年碘缺乏的突出表現是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容積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在青春期由于碘需求的增加,容易出現生理性甲腫。補碘以後,經過一段時間,腫大的甲狀腺可以恢複正常。

03 大陸碘缺乏病的流行狀況怎樣?

大陸曾是碘缺乏病流行較廣泛和嚴重的國家之一。上世紀70-80年代,國家組織對全國各病區縣自然環境進行了綜合考察,測定水碘含量,調查碘缺乏病(主要包括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流行情況。調查表明,全國有缺碘所緻地方性甲狀腺腫患者約3500萬人、地方性克汀病患者25萬人。到上世紀90年代,全國仍有地方性甲狀腺腫患者近800萬,典型地方性克汀病患者18.7萬。碘缺乏病病區學齡兒童智商比非病區平均低12.45個點,重病區約有5%-15%的兒童存在輕度智力低下。

上世紀70-80年代的調查發現,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下簡稱省份)外環境普遍缺碘(水碘中位數低于10微克/升),全國除上海市以外,其他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碘缺乏病流行。1994年大陸十大城市碘營養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上海市學齡兒童碘營養不足(尿碘中位數為71.3微克/升),上海也屬于碘缺乏地區。1995年普遍食鹽加碘以後,大陸先後開展了14次全國碘缺乏病監測。全國碘缺乏病監測顯示,2022年居民合格碘鹽食用率由1995年的39.9%上升到91.2%,8-10歲兒童甲狀腺腫大率由1995年的20.4%下降到1.5%,人群碘營養總體處于充足水準(8-10歲兒童尿碘中位數為212.4微克/升),人群碘營養不良的省份(8-10歲兒童尿碘中位數小于100微克/升)從1995年的5個下降至0個。

04 為什麼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

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人體的含量僅有20-50毫克(平均30毫克)。盡管含量極低,卻是身體各系統,特别是神經系統發育所不可缺少的。

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狀腺每天都需要碘合成甲狀腺激素。在碘攝入停止的情況下,體内儲備的碘僅夠維持2-3個月。人體的碘完全依賴自然環境供應,一旦缺乏,就會造成身體甲狀腺激素合成不足,導緻一些臨床或亞臨床症狀,如:無力、精力(體力和腦力)不足、精神不集中、易疲勞、工作效率下降等。碘缺乏最主要的危害是影響胎兒和0-3歲嬰幼兒腦發育和體格發育,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05 人體每天需要多少碘?

2023年中國營養學會釋出的健康人每人每日碘參考攝入量:0-0.5歲嬰兒的适宜攝入量(AI)約為85微克/天,0.5-1歲嬰兒的AI約為115微克/天,1-11歲兒童的推薦攝入量(RNI)為90微克/天,12-14歲的RNI為110微克/天,15歲(含)以上及成人的RNI為120微克/天,孕婦RNI為230微克/天,乳母RNI為240微克/天。每日碘推薦攝入量是指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齡及生理狀況群體中絕大多數個體(97%-98%)需要量的碘攝入水準。長期以碘推薦攝入量水準攝入碘,可以滿足機體對碘的需求,維持組織中适當的碘儲備和機體健康。

06 自然環境中碘的分布情況如何?

碘在大部分土壤、岩石和水中的含量都很低。導緻自然環境缺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大約在第四紀冰川期,由于冰川融化,冰水沖刷,将富碘的成熟土壤大量沖走,而由裸露岩石形成的新土壤,其碘含量僅為原成熟土壤的十分之一,這就造成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環境碘缺乏,這是自然環境碘缺乏最主要的原因。二是洪水泛濫緻使局部地區土壤中的碘連同土壤被沖走而加重碘缺乏。三是由于植被破壞,地表土壤被風、沙、雨水、河流帶走,緻使土壤表面裸露,造成碘被淋濾并大量丢失,這種現象在山區更為明顯。

07 中國的水碘分布情況如何?

2017-2018年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組織開展了全國生活飲用水水碘含量調查。此次全國調查以鄉、鎮、街道辦事處(以下簡稱鄉)為機關。其中,對本次或既往調查發現水碘含量(即水碘中位數)大于10.0微克/升的鄉,以村為機關開展調查。全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全部開展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陸大部分地區外環境水碘含量較低,全國所有省份及兵團水碘含量均在40.0微克/升以下,全國95.8%的縣水碘含量在40.0微克/升以下(其中85.1%的縣水碘含量在10.0微克/升以下)。全國鄉級水碘含量為3.4微克/升,全國94.5%的鄉水碘含量在40.0微克/升以下(其中83.6%的鄉水碘含量在10.0微克/升以下),2.9%的鄉水碘含量在40.0~100.0微克/升之間,2.6%的鄉水碘含量在100微克/升以上。是以,大陸應繼續堅持普遍食鹽加碘政策,并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補碘的原則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08 為什麼要實行普遍食鹽加碘?

大陸外環境缺碘,曾是碘缺乏病流行較廣泛和嚴重的國家之一。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大陸已經在中重度碘缺乏病區實施食鹽加碘的防治政策。1991年大陸政府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00年實作消除碘缺乏病。1994年國務院釋出《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1995年大陸實施普遍食鹽加碘措施,僅用了5年時間,2000年在全國基本實作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至今大陸持續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狀态。2020年全國地方病防治“三年攻堅”行動評估結果顯示,全國100%的縣實作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實踐證明,普遍食鹽加碘是消除碘缺乏危害行之有效的公共衛生措施。

09 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人群也需要補碘嗎?

無論城市或者農村地區人群,都可能受到碘缺乏危害影響。1994年,在哈爾濱、沈陽、北京、上海、濟南、鄭州、合肥、福州、西安、武漢十大城市開展的學齡兒童碘營養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上海等5個城市兒童尿碘中位數低于100微克/升,最低僅為57.0微克/升,屬于碘營養不良;濟南等7個城市兒童的甲狀腺腫大率在5%以上,最高達26.4%。調查表明,營養和生活水準相對較好的大城市同樣存在人群碘缺乏問題。

2009年,在福建、上海、浙江、遼甯4省市開展的沿海地區居民膳食碘攝入量調查結果表明,海帶、紫菜等富碘食物在沿海地區居民中的食用頻率和食用量都很低;沿海地區居民膳食中的碘84.2%來自碘鹽,來自于各類食物的碘僅占13.1%(其中海帶、紫菜和海魚共占2.1%),來自于飲用水的碘占2.7%。如果食用未加碘食鹽,97%以上的居民碘攝入量将會低于推薦攝入量,居民碘缺乏的風險很大,是以,沿海地區也需要普及碘鹽,以保證居民碘攝入,降低碘缺乏的風險。

10 哪些人不宜吃碘鹽?

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常見有甲亢、甲狀腺炎等)患者,因治療需要遵照醫囑可不食用或少食用碘鹽。生活在高水碘地區且尚未改水的居民,他們每天從飲水和食物中已經得到了較高劑量的碘,這部分人也不宜食用碘鹽。各地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合理增設未加碘食鹽專櫃,友善甲狀腺疾病患者購買未加碘食鹽。

11 人體攝入碘的來源構成?

碘是人體必需元素,體内不能生成,需從外環境擷取。大陸居民碘的主要來源是碘鹽、食物和飲水。在停供碘鹽的水源性高碘地區,飲用水是碘的主要來源,對碘的貢獻率達89.8%-93.9%,各類食物為6.1%-10.3%(海帶、紫菜和海魚共占1.8%-2.1%)。

目前,大陸大多數居民的飲用水碘含量為每升10微克及以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食用碘鹽,僅從食物和飲用水中攝入的碘達不到膳食推薦攝入量。以成年人為例,根據201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的食物攝入量計算,普通成年人每天從食物和飲用水中攝入的碘為34.4微克,大城市為41.6微克。即使是魚、蝦攝入較多的沿海地區,如上海市成年男女膳食碘攝入量分别為70.4微克和65.5微克,也遠低于每天建議的總攝入量120微克。是以僅靠正常吃飯而不食用碘鹽,不能滿足人體每天對碘的需求。

12 富碘食物中的碘含量情況?

含碘較高的食物中的碘含量

食物名稱 碘含量(微克/100克 可食部)
紫菜(幹) 4323
海帶(鮮) 2950
蝦米(小對蝦,幹) 983
赤貝 162
帶魚 41
雞蛋 23

資料來源于《中國居民補碘指南》

13 如何判定碘營養是否适宜?

由于人體攝入的碘經利用後主要通過尿液排出,是以尿碘水準常作為判定人群碘營養狀況的重要名額。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國際控制碘缺乏病理事會(ICCIDD,現為IGN,全球碘營養聯盟)推薦的人群碘營養水準判斷标準如下表。

WHO/UNICEF/ICCIDD推薦人群碘營養水準判斷标準

人群類别 尿碘中位數(微克/升) 碘營養水準
兒童

<100

100-299*

≥300

碘缺乏

适宜

碘過量

成人

<100

100-199

200-299

≥300

碘缺乏

适宜

大于适宜量

碘過量

孕婦

<150

150-249

250-499

≥500

碘缺乏

适宜

大于适宜量

碘過量

哺乳婦女

<2歲嬰兒

≥100

≥100

适宜

适宜

注:*依據2018年UNICEF釋出的《食鹽加碘項目的監測和人群碘營養的判定指南》。

對于個人而言,隻要堅持食用碘鹽,就不用擔心碘缺乏問題。個體碘的攝入水準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判斷:一是用膳食碘攝入量進行估算,例如,每天攝入碘含量為25毫克/千克的碘鹽6克,鹽碘的供給量為150(6×25)微克,加上每天食物和飲水碘的供給量35-60微克,碘的總供給量為185-210微克,扣除碘在烹饪中的損失率20%,那麼,碘的攝入量約為148-168微克,再考慮碘的生物利用度為92%,則有136-155微克進入血液,可以滿足健康成人每日膳食碘推薦攝入量120微克,低于每日碘安全攝入量上限值600微克;二是通過檢測尿碘含量,參照上述的WHO/UNICEF/ICCIDD推薦标準進行判斷。但是,采集一次尿樣檢測尿碘,很難做出個體碘營養水準的正确判斷。因為一次尿碘測定結果很難反映碘攝取的平均水準。建議在采尿的前幾天内避免食用含碘高的飲食或藥物,在通常飲食情況下收集尿樣,最好是收集24小時的總尿樣。由于收集24小時的尿樣有一定困難,收集随意尿樣較為友善,但随意尿樣不能隻收集一次,最好間隔一定天數至少收集3次随意尿樣進行測定,根據動态觀察結果做出個體碘營養狀況判斷。

14 為什麼食鹽加碘是防治碘缺乏危害的最好方法?

碘缺乏病預防控制的根本措施就是補碘。由于自然環境缺碘是長期存在的,人體對碘的儲存能力有限,是以補碘應遵循長期、微量、日常和友善的原則。人每天離不開食鹽,通過食用加碘鹽補碘,符合長期、微量、日常和友善的原則。經實踐證明,食鹽加碘具有安全、有效、簡單易行、價廉、能夠長期堅持的優勢,是補碘的最佳途徑。

15 為什麼大陸要适時調整鹽碘濃度?

由于膳食結構和飲食習慣不同,世界各國規定的碘鹽中碘含量各不相同。一些國家使用的鹽碘含量較低,為10-20毫克/千克,一些國家鹽碘含量較高,為50-100毫克/千克。

随着大陸居民膳食種類和結構變化,碘攝入來源和比例也在改變。為适應居民碘攝入來源和食鹽攝入量的變化,根據全國碘缺乏病監測的碘營養水準監測結果,大陸先後3次調整鹽碘含量,從統一的居民戶20毫克/千克以上标準(未設上限)逐漸調整到20毫克/千克、25毫克/千克和30毫克/千克3種标準,并授權各省份及兵團根據本地區人群實際碘營養水準,自行選用。目前,陝西、海南、湖北、廣西、江西、安徽、雲南、山西、江蘇、福建、内蒙古、山東、浙江、吉林14個省份選擇25毫克/千克;四川、甘肅、貴州、新疆、兵團、青海、湖南、重慶、河南、甯夏、西藏、天津、上海12個省份及兵團選擇30毫克/千克;黑龍江、遼甯、河北、北京、廣東5個省份選擇25毫克/千克供普通人群食用,30毫克/千克供孕婦等特定人群食用。

16 居民如何正确購買和使用碘鹽?

第一,應通過正規管道購買碘鹽,購買時要辨認清楚包裝必須有碘鹽辨別。

第二,購買的碘鹽要妥善儲存,應放在陰涼、幹燥處,避免受日光直射和吸潮,離開竈台存放,避免高溫影響;存放時間不宜過長,可購買小包裝碘鹽,做到随用随買。

第三,為防止碘丢失,烹饪時不宜過早放入碘鹽,宜在食物快熟時放入;避免用碘鹽爆鍋、長時間炖、煮,以免碘受熱失效而失去補碘的作用。

17 大陸高碘地區分布在哪裡?

高碘攝入分為水源性和食源性兩種。大陸的高碘地區主要是飲用水中碘含量偏高造成的水源性高碘地區。大陸是首先發現水源性高碘甲狀腺腫的國家,上世紀70年代末,在河北省渤海灣初次發現。1978-2013年,先後在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等9個省份發現了水源性高碘地區,生活在水源性高碘地區和高碘病區的受威脅人口約為3100萬人。2017-2018年的全國生活飲用水水碘調查顯示,以縣為機關,全國2.1%(61個)的縣水碘含量大于100.0微克/升;以鄉為機關,全國2.6%(1050個)的鄉水碘含量大于100.0微克/升;以村為機關,全國25317個行政村水碘大于100.0微克/升,覆寫人口4065萬人。

18 碘過量有哪些危害?

碘過量的危害包括急性碘過量和慢性碘過量引起的危害。正常人體甲狀腺具有自身調節機制,一定時間内的碘攝入過量,一般不會引起明顯的甲狀腺功能紊亂。但是長期碘攝入過量可導緻甲狀腺自身調節失衡和甲狀腺功能紊亂,出現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減退等,還可能誘發或者促進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發生和發展。迄今為止,沒有确切的證據表明碘攝入過量與甲狀腺癌發病風險增加有關。

盡管孕婦、哺乳婦女、嬰幼兒是特别需要補碘的人群,但是這些人群碘攝入過量同樣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是以,應通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補碘,使得各類人群盡可能保持在适宜碘營養範圍。

19 水源性高碘防治措施主要有哪些?

在水源性高碘地區,居民飲用碘含量過高的水,導緻碘攝入量超過身體需要,嚴重時會引起高碘性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減退和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增加。水源性高碘地區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鹽業部門供應未加碘食鹽;水利部門實施改水降碘;疾控、衛生、教育、宣傳等部門共同做好健康教育,讓群衆知情選購食鹽;疾控部門建立健全監測體系,及時了解水源性高碘地區的未加碘食鹽供應及水碘、病情變化情況。

20 水源性高碘地區改水後是否食用碘鹽?

水源性高碘地區改水後,要加強該地區人群碘營養和水碘監測,從人群水準看,改水後有可能該地區居民碘營養水準會呈現下降趨勢。如果人群碘營養總體仍在較為适宜的水準,可以維持該地區未加碘食鹽供應措施繼續觀察;一旦人群碘營養水準下降到碘缺乏的程度,則該地區需要重新供應碘鹽。做好監測和健康教育、适時調整防控政策是必不可少的。

21 碘缺乏危害消除後還需要繼續食用碘鹽嗎?

碘缺乏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生活的外環境缺碘,生長在這種環境中的動植物含碘量也不足,是以生活在這類地區的人群碘攝入量不足。土壤和水源中的碘是靠海水中的碘蒸發到雲層、再經降雨向陸地補充,通過降雨補充碘的過程相當緩慢,故人類生活的外環境的缺碘狀态是長期的、難以改變的。根據大陸2017-2018年全國生活飲用水水碘監測結果顯示,盡管距第四紀冰川期已經年代久遠,大陸居民的生活飲用水水碘含量依然較低,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依然為碘缺乏地區。

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在停止碘攝入的情況下,體内儲備的碘僅夠維持2-3個月。大陸是碘缺乏危害較為嚴重的國家,如果我們不能長期地、持續地補碘,碘缺乏病就會卷土重來,是以我們必須堅持長期食用碘鹽。

22 全球有多少國家食鹽加碘?

根據全球碘營養聯盟2021年的資料,在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有145個國家或地區實行食鹽加碘,其中124個國家或地區為強制食鹽加碘,21個國家為自願食鹽加碘。全球各國食鹽加碘所用的碘劑,主要是碘酸鉀或碘化鉀。根據相關文獻,使用碘酸鉀的有98個國家或地區,使用碘化鉀的有26個國家或地區,另有4個國家或地區允許使用碘酸鉀和碘化鉀,1個國家使用的是碘化鈉。在使用碘酸鉀生産碘鹽的國家中,既有開發中國家,也有發達國家。

23 碘酸鉀作為食鹽碘強化劑安全嗎?

因碘酸鉀比碘化鉀穩定,大陸及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采用碘酸鉀作為食鹽的碘強化劑。大陸從1995年實施普遍食鹽加碘以來,碘缺乏病得以徹底控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表明碘酸鉀碘鹽防治碘缺乏病效果顯著。然而,碘酸鉀是一個具有氧化性的物質,作為食鹽碘強化劑,其安全性引起社會關注。但是,碘酸鉀碘鹽并不等于碘酸鉀。中國疾控中心營養所研究證明,碘鹽中的碘酸鉀與各種食物烹饪後都能轉變為碘離子和碘分子(揮發損失)。其中,86.5%轉變為碘離子,13.2%轉變為碘分子,總轉化率為 99.7%。是以,碘鹽經烹饪後或者涼拌30分鐘後,碘酸鉀幾乎不再存在,不必擔心碘酸鉀碘鹽的安全性問題。如果按成人碘的每日推薦攝入量120微克進行推算,理論上1分子碘酸鉀可以氧化6分子維生素C,那麼,碘鹽每天消耗的維生素C的量僅為1.2毫克(僅以維生素C舉例,食物中的蛋白質和其他還原性物質同樣能與碘酸鉀反應)。而一般綠色蔬菜每100克中含數十毫克維生素C,是以,碘鹽中的碘酸鉀對食物中還原性物質的消耗量很小,不可能産生健康風險。

24 大陸居民烹調鹽攝入量的變化情況?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釋出了中國居民烹調鹽攝入量變化情況。2002年至2017年三次全國營養調查結果顯示,烹調鹽攝入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圖1)。中國居民平均每标準人日烹調鹽攝入量從2002年的12.0克下降至2015-2017年的9.3克;城市居民從2002年的10.9克下降至2015-2017年的8.9克;農村居民從2002年的12.4克下降至2015-2017年的9.6克。

【紅橋科普】居民科學補碘知識問答

25 減鹽與補碘的關系?

世界衛生組織《成人和兒童鈉攝入量指南(2012)》和大陸《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均建議成人每天鹽攝入量不超過5克。按照大陸《食用鹽碘含量》(GB 26878-2011)标準,如果食鹽強化碘量水準為25毫克/千克,烹調損失率按世衛組織推薦的20%計算,每天從加碘食鹽中可攝入碘100微克。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為碘缺乏地區,每天從飲水中獲得的碘量約為10微克,一般人群每天從食物中攝入的碘含量約為25-50微克,那麼一般人群每天攝入的總碘量可達到135-160微克。是以,即使在減鹽的條件下,食用加碘食鹽的兒童和成人每日碘攝入量仍能達到碘推薦攝入量,而妊娠婦女和哺乳婦女存在缺碘的風險。是以建議妊娠婦女和哺乳婦女減鹽的同時,應選用碘含量較高的加碘食鹽,并鼓勵攝入含碘豐富的食物,如海産品、蛋、奶等。

目前的減鹽目标和食鹽補碘之間并無沖突,但需要國家定期監測人群鹽攝入量和鹽碘含量,以便根據所觀察到的鹽攝入量變化情況及時對鹽碘含量進行必要的調整,確定人們按照推薦水準攝入适量的鈉和碘。

26 影響鹽中碘的穩定性的因素是什麼?

碘鹽就是把少量的碘酸鉀或碘化鉀與大量食鹽混勻後供居民食用的鹽,即以鹽為載體把碘帶入體内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一種手段。影響鹽中碘的穩定性的因素是确定食鹽加碘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碘酸鉀相比于碘化鉀,化學性質更穩定、不易分解。現有資料顯示,可能影響鹽中碘的穩定性的因素有:在食用鹽中加入的碘強化劑品種,鹽的來源、品種,碘鹽生産加工過程,氣候條件,包裝材料的品質和形式,烹饪方式等。

27 什麼是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是指甲狀腺細胞在局部異常生長所引起的孤立或散在病變,是内分泌系統的多發病和常見病。甲狀腺結節可以通過觸診或者影像學檢查發現:觸診為甲狀腺區域内發現的腫塊;影像學檢查一般采用甲狀腺超聲,為在甲狀腺内和正常甲狀腺組織回聲相異的團塊。當出現觸診結果和影像學結果不一緻的時候,以影像學的結果為準。

28 食用碘鹽與甲狀腺結節有關嗎?

甲狀腺結節很常見,女性多于男性。一般人群通過觸診的檢出率為3%-7%,借助高分辨率超聲的檢出率可高達20%-76%。大陸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直徑大于0.5厘米的甲狀腺結節檢出率是20.43%,并且會随着年齡和體重指數增加而增加,即年齡較大、體型偏胖的人檢出率會增加。

中國《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第二版)》(2023年3月)僅推薦對童年時期頭頸部放射線暴露史、全身放射治療史、一級親屬(父母、子女)患甲狀腺癌家族史以及有甲狀腺癌相關的遺傳綜合征家族史或個人史的人群進行篩查。對于非高危的普通人群,如果沒有對應的症狀和體征,不建議進行超聲篩查甲狀腺結節;此外對于超聲檢查出的直徑<1.0厘米的結節,除非有轉移的表現,一般不進行細針抽吸活檢。

大陸長期監測和相關研究顯示,碘缺乏是甲狀腺結節的危險因素,在普遍食鹽加碘地區,甲狀腺結節檢出率低于曆史碘缺乏地區。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食用碘鹽是引起甲狀腺結節增多的原因。如果甲狀腺結節有自主功能呈現甲亢,則需要限制碘的攝入。

29 引起甲狀腺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目前甲狀腺癌的病因并不明确,已知的危險因素包括電離輻射、環境、飲食、生活方式、精神壓力等多種因素。大陸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上升而死亡率基本保持平穩,與臨床診斷水準的提高,影像學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

30 食用碘鹽與甲狀腺癌有關嗎?

缺碘比碘攝入過量更容易引起甲狀腺結構和功能改變。這可能與促甲狀腺激素(TSH)刺激甲狀腺增生有關。根據全國惡性良性腫瘤登記點的癌症監測資料,結合中國疾控中心的食用碘鹽監測資料的初步相關分析顯示,碘鹽消費量與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無相關性。

(來源于“天津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