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銀領風采】第14期:淄川區退休幹部李先進——行萬裡路記錄104座古橋曆史

作者:淄博老幹部

老有所為助發展,綻放最美夕陽紅。今年是老幹部工作“雙先”表彰年,為激勵引導廣大離退休幹部發揮優勢作用,積極服務中心大局,特開設“銀領風采”專欄,重點宣傳報道我市離退休幹部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迹。

本期,讓我們一起了解淄博市淄川區退休幹部李先進!

【銀領風采】第14期:淄川區退休幹部李先進——行萬裡路記錄104座古橋曆史

2006年從淄川區交通運輸局退休後,李先進開啟了他漫漫17年的尋訪古橋之旅。從2006年至今,這位77歲的老人跑遍淄川的山山水水,奔走近3萬裡,先後自費調查了104座橋梁和203個古寨,編輯出《般陽橋記》《般陽古寨》兩本心血之作,填補了淄川古今志書關于橋寨的空白。

帶上水和幹糧,出去就是一天

李先進說,雖已暮年,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力所能及發揮點餘熱,是一名黨員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出于自己多年在淄川從事交通工作的責任感和危機感,李先進感到淄川轄區内好多古橋由于曆史變遷等原因,資料記載殘缺不全,甚至被遺漏,許多已被廢棄、掩埋或拆毀,現存的越來越少。退休後的他,一心想補上古橋的缺漏,做點有意義的事。從那時起,他一邊查閱淄川及周邊區縣的古今縣志、有關史料和村志、家譜、碑文;托親戚,找朋友,多方搜集線索;一邊進行着實地勘查,背上羅盤、卷尺、放大鏡、小刷子等“土工具”,帶上水和幹糧,出去就是一天。近處就騎自行車,遠處就坐公交打出租,沒有車就步行。冒酷暑,抗嚴寒,爬高山,鑽橋洞,東至臨朐交界的山橋村;西至王村西鋪、白雲山;南至博山的大莊村;北至張店的沣水村。為了加快進度,買了電腦學打字,買了相機學照相,對現存的古橋,一座一座拍照,一遍一遍測量,作好詳細記錄;對已不存在的古橋,千方百計找年紀大的曾經見過古橋的人,做好采訪筆記,找人繪制成圖;為了考證準确,有時一座橋少則去兩三趟,多則去五六趟。自費用了三年多的時間,行程萬裡跑遍了淄川的山山水水,勘查記錄并編著了《般陽橋記》一書,詳實記錄了104座橋梁,其中現代橋梁26座,古橋78座,新勘查發現的在淄川志書中沒有記載的古橋就有41座,填補了淄川古橋志的缺漏和空白,得到淄川區大班子上司的重視和肯定:“先進同志為淄川做了一大貢獻,為退休的同志作出了榜樣”。

“比在自己手裡發揮作用大!”

據了解,自從很多機關和個人得知李先進出了《般陽橋記》這本書,紛紛到他家裡查要一些相關資料。李先進意識到,如果放在檔案館,有需要的直接去查閱就更友善了,也能發揮這本書應有的更大價值作用。2014年6月,李先進毅然把自己采寫的洋洋灑灑42萬字手稿、近千幅古橋考證圖檔和《般陽橋記》及所有資料無償捐贈給了淄博市檔案局。李先進說:“放在這裡,對國家、對社會,都比在自己手裡發揮作用大。”

“《般陽橋記》詳細記載了古般陽縣境内78座古橋的概貌及其結構形式、地理位置、所經道路,重修情況和曆史人物、路橋知識、橋邊的風俗人情、傳說故事、文物古迹等珍貴圖文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淄博市檔案局上司還評價稱,“這是一名退休老幹部,給後人留下的寶貴交通史料,也是給後人留下的寶貴精神财富。”

探尋古寨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随着淄川旅遊資源的不斷開發,近年來古山寨、古村寨特别引人關注,有說是“古兵營”,有說是百姓的“避難所”,一直是個謎。為了揭開這個謎,已76歲高齡的李先進老同志,卻還起早貪黑、不辭勞苦地走在探尋調查淄川古寨的山路上,到今年他又自費堅持了8年,翻越了318個山頭,調查了130多個村莊,通路了230多人,拍攝照片上萬張,行走路程上萬公裡,勘查了般陽古城、遮斷牆、齊長城淄川段和203個古寨(其中村寨67個,山寨136個),并對古寨的名稱、修建年代、地理位置、輪廓形狀、長寬尺寸、圍牆高度、厚度及建築材質都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和登記。目前《般陽古寨》已編印成書,這将又一次填補淄川古寨曆史記載的空白,對于研究地方曆史文化、古寨民居、地名沿革、建築技術、軍事防禦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銀領風采】第14期:淄川區退休幹部李先進——行萬裡路記錄104座古橋曆史
【銀領風采】第14期:淄川區退休幹部李先進——行萬裡路記錄104座古橋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