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次輪到美國人“閉門造車”了

作者:禾顔閱車

【導語:美國在特朗普時代對中國的貿易戰,在拜登第一個任期的尾聲再度走向高潮。包括電動車在内的大量中國産品紛紛被加征關稅。在高額的關稅下,中國電動車出口何去何從?根據全球咨詢機構CleanTechnica公布的資料,今年一季度全球最暢銷的20款電動車中,除了特斯拉Model Y、特斯拉Model 3、大衆ID.4、大衆ID.3外,其他16款都是中國品牌車型。】

撰文|張 弛、編輯|禾 子

在歐盟尚未對中國電動車征收高額關稅之前,美國搶先一步了。

5月14日,美國釋出了對華加征301關稅四年期複審結果。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莫過于其在原有對中國電動車征收25%關稅基礎上,進一步将相關關稅提升至100%;用于電動汽車的锂離子電池及其零部件的關稅将從今年的7.5%躍升至25%。此外,包括光伏電池、關鍵礦産、半導體以及鋼鋁、港口起重機、個人防護裝備等産品在内悉數都是美國這次加征關稅的對象。

這次輪到美國人“閉門造車”了

25%的關稅難以攔住中國電動車?

美國對中國車企的打壓很早就已經開始。2018年特朗普時期發動的對中國的貿易戰,中國出口美國的汽車關稅就已經被上調到了25%。彼時在燃油車領域,雖然我們在成本方面有不小的競争力,但是在25%的關稅面前就已經很難應對了。不過那個時候主要是像上汽通用、沃爾沃等外資車企。它們利用在中國的産能向美國市場出口燃油車。彼時的沃爾沃是在美國工廠還沒有投産,而上汽通用出口的别克昂科威,在美國市場屬于比較冷門的車型。如果在美國本土投産,對于通用汽車來說并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但随着25%關稅的到來,中國汽車出口美國一直沒有恢複。

這次輪到美國人“閉門造車”了

當下,在電動車市場則是完全不同,在美國政商界人士看來,即便對中國電動車課以25%的關稅,依然無法抵消中國在電動車成本上的巨大優勢。這個不僅是美國,在歐洲也有同樣的共識。是以最近一段時間,有消息傳歐盟内部建議對來自中國電動車征收50%關稅。

根據全球咨詢機構CleanTechnica公布的資料,今年一季度全球最暢銷的20款電動車中,除了特斯拉Model Y、特斯拉Model 3、大衆ID.4、大衆ID.3外,其他16款都是中國品牌車型。在純電動汽車市場,中國汽車行業的領先優勢是非常大的。在中國車企着力深耕的歐洲市場,即便中國電動車賣得比國内貴上50%甚至更多,在歐洲市場依然可以憑借很高的成本效益,獲得較大的競争力。是以,即便去年中國出口美國的電動車屈指可數,美國政府也希望防患于未然,把中國電動車阻擋在國門之外。

這次輪到美國人“閉門造車”了

美國意圖打壓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鍊

美國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限制,不僅僅局限在整車層面,其更是将中國同樣優勢巨大的電池行業排除在外。這次,美國政府将锂離子電池及其零部件的關稅将從今年的7.5%躍升至25%,這将進一步封堵中國電池在美國市場的生存空間。在全球電動車車載動力電池領域,尤其是在成本優勢更加明顯的磷酸鐵锂電池領域,無論是從技術還是規模,緊随中國身後的日韓電池企業短期内都無法趕上。不要說甯德時代和比亞迪,整個中國電池企業的集團作戰優勢非常明顯。

這次輪到美國人“閉門造車”了

更早一些,拜登政府任内推行的《通脹削減法案》(IRA)規定,從2024年起,使用中國制造或組裝的電池元件的電動汽車将無法獲得美國政府最高7500美元的補貼。從2025年起,這一限制還将延伸至中國生産的碳酸锂等關鍵礦物。這直接導緻了特斯拉在美國生産的電動車緊急切換了甯德時代的電池,并一度導緻甯德時代對福特進行技術授權的電池工廠都難以成行。

這次輪到美國人“閉門造車”了

中國車企下一步怎麼辦?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歐洲,要打破關稅壁壘,主要有兩種方法:

1.在當地建廠

在當地建廠,是能夠有效繞開關稅壁壘限制的最好方法。是以今年開始,包括比亞迪、上汽、奇瑞等都在積極布局在歐洲的工廠。不過,在歐洲建廠,不僅需要面臨較高的人工成本以及更為複雜的員工管理這些難題,同時還有國内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鍊的遷移問題。

這次輪到美國人“閉門造車”了

但相比于歐洲比較歡迎中國車企在當地建廠,美國不要說對中國車企在美國建廠并不支援,其甚至還将矛頭直指希望在墨西哥建廠的中國車企。全面圍堵中國電動車以及整個中國在高科技方面的制造業,已經成為美國的基本動作。

2.技術授權

相比于建廠,未來技術授權會成為中國車企走出去的新途徑。最近零跑汽車和Stellantis的合資公司零跑國際落地。零跑旗下的T03和C01兩款車型将在Stellantis波蘭工廠投産,然後将借助Stellantis在歐洲乃至全球的網絡進行銷售。到2030年,零跑國際将達成年銷量50萬輛的規模。而沃爾沃更是已經借助于吉利的體系能力,在歐洲銷售由吉利設計并且由吉利代工的EX30,不僅賺得盆滿缽滿,更是力壓大衆和特斯拉拿下了歐洲多個國家的電動車銷量冠軍的寶座。

這次輪到美國人“閉門造車”了

在國内市場,相關的技術授權更已經是司空見慣。大衆入股小鵬、智己向奧迪的技術輸出,豐田和比亞迪合作,引入比亞迪e平台3.0技術等。不久前甚至還傳出,豐田還将引入比亞迪的DM-i超級混動技術。

這次輪到美國人“閉門造車”了

點評

在全球車市,單純通過貿易戰的做法,其實是很難對本國行業進行很好地保護。因為美國之外,還有其他廣闊的汽車市場。在東南亞、南美、中東以及澳新等市場,歐美車企還是很難繞開和中國車企的直球對決。将中國車企排除在美國市場之外,隻會讓美國市場缺少競争,并慢慢讓美國汽車工業在全球舞台上喪失競争力。

(本文系《禾顔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