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所高校規範大學生用AI寫論文,傳遞什麼态度?

作者:海報新聞

随着畢業季來臨,2024屆高校畢業生陸續進入論文答辯階段。今年不少高校都釋出專門通知,明确将對畢業設計(論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進行檢測,并對AI代寫在論文中的比例等問題作出規範。

多所高校規範大學生用AI寫論文,傳遞什麼态度?

截圖來源:天津科技大學教務處官網

比如,天津科技大學教務處發文規定,若大學生畢業論文中生成式AI檢測的結果超過40%,學院将發出警示,并要求學生自查自糾。湖北大學大學生院釋出通知,宣布在大學畢業學生畢業論文稽核過程中試行加入對文章使用生成式AI風險情況的檢測,如發現該論文檢測結果為“AI代寫高風險”,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修改。

多所高校規範大學生用AI寫論文,傳遞什麼态度?

截圖來源:湖北大學大學生院官網

多所高校針對AI代寫論文現象的政策規範,也在側面印證着當下大學生使用AI工具的頻度和廣度正在不斷增加。此前曾有媒體面向全國高校學生發起關于AI工具使用的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7055份。調查結果顯示,84.88%受訪者曾使用過AI工具,其中16.30%受訪者經常使用AI工具,57.49%受訪者偶爾使用,19.43%受訪者基本不用。

在校大學生可以說是接受新興知識的龐大群體,也是最有可能塑造未來知識傳播形态的群體。他們對于AI這一新型工具如此高的接受度,也讓人們不免慨歎人工智能對于教育領域的重塑與改造,似乎正在以高于人們認知的速度進行着。

如同搜尋引擎的出現曾極大地沖擊了字典、詞典以及百科全書類的工具書那樣,AI工具的普及也正在從更高次元上幾何級地提升着人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比如它可以幫助大學生快速檢索資料、整理文獻、羅列提綱、潤色文稿等,讓學生免去一些基礎性、重複性的工作,友善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術創新中。

多所高校規範大學生用AI寫論文,傳遞什麼态度?

新華網發(孫凱芳 攝)

不過從這類AI産品背後的語言生成機制來看,這是基于已有語料反複學習訓練而來的一種機率模型。它可以總結概括或者凝練已有的知識來回答問題,但卻難以創造新的内容。這與學術研究的創新性要求是相悖的,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在論文寫作中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與此同時,過于智能快速的“答案”生成,也讓部分學生産生了思維惰性,出現了直接照搬、複制粘貼的現象。

是以,高校出台規範AI撰寫論文的政策,就非常有必要。這不僅是讓學生們明确AI使用的邊界,正确運用AI工具來輔助學習,更重要的是它傳遞出一種态度,即在科技加持下追求效率的同時,也要維護學術研究的尊嚴,依舊保持對知識的敬畏。

多所高校規範大學生用AI寫論文,傳遞什麼态度?

大學生在畢業典禮。圖檔來源:新華社(記者:胡智軒 )

未來的學術研究,将是人與AI深度協作的場景,人們的創造性思維與AI的資料智能處理能力将形成有力的互補。而高校的規範可以看作是為這一未來的學術圖景建立一種理性的邏輯,確定讓技術服務于人,而非讓人被技術所裹挾。

随着人工智能對日常生活各個領域的深度介入,如何與新技術共存,又如何讓新科技為我所用,都是需要人們不斷去學習的。與人工智能共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人才,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就是駕馭AI的思維和速度。新科技總會帶來新挑戰,但同時也伴随着新機遇,不妨就以審慎廣闊的态度認識AI、正視AI吧。

(來源: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