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作者:秋風說曆史

1949年,随着解放戰争進入尾聲,國民黨遭受了決定性的挫敗。蔣介石面臨着被俘虜或就義的命運。在這危急關頭,他選擇了逃往台灣。然而,這一逃亡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廣州上空,蔣介石的飛機遭到了解放軍部隊的攔截。葉劍英作為解放軍将領之一,面臨着一個艱難的抉擇:是擊落蔣介石的飛機,結束這場内戰?還是讓他逃往台灣,延續戰火?葉劍英最終做出了怎樣的決定?這個決定背後又有何原因和考量?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一. 國共内戰走向終結

1945年抗日戰争結束後,中國内戰再度爆發。雖然國民黨在人員武器裝備上占據優勢,但由于腐敗失信、戰略失誤、士氣低落等因素,很快便在解放軍的進攻下節節敗退。1948年下半年,國民黨在連續失去太原、張家口、開封等戰略要地後,其主力已經嚴重削弱。1949年初,解放軍發起了戰略進攻,迅速占領了北平、天津等大城市。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面對軍事形勢的惡化,國民黨内部亦出現裂痕。不少将領紛紛向蔣介石輸誠,力主盡快與共産黨談判,以免一敗塗地。蔣介石對于局勢的發展感到無計可施,隻得在4月下旬宣布辭去最高統帥職務,準備轉移陣地,最終選擇将台灣作為最後防線。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卓絕的戰鬥,到1949年年底,解放軍已經解放了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國民黨從曾經執掌中央到僅存的一隅最後,瀕臨崩潰的邊緣。内戰的天平終于向共産黨這一方徹底傾斜。國共内戰階段性的結束,标志着新中國的誕生指日可待。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二. 蔣介石準備逃亡之路

1949年年初,國民黨在平津戰役中遭到重創,北平和天津相繼失守。蔣介石意識到形勢已所剩無幾,必須為自己謀求出路。經過反複權衡,他決定将台灣作為最後的避難所。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為了實施這一計劃,蔣介石首先着手解決内部權力鬥争的問題。此前國民黨高層内部由于戰争失利而出現嚴重分裂,不少人主張與共産黨談判和解。蔣介石面臨來自黨内外的極大壓力,被迫于4月21日宣布辭去最高統帥職務。不過,他仍然保留着總統的頭銜,在關鍵時刻集中了權力。

蔣介石随後于5月底将長子蔣經國派往台灣,負責在當地部署避難的前期工作。為了防止資金短缺,他秘密将中央銀行儲備的黃金和外彙大量運往台灣。與此同時,蔣介石本人則暫時留在大陸,企圖在西南地區繼續抵抗,以争取有利條件。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到了8月中旬,随着解放軍的迅速推進,蔣介石被迫轉移至四川重慶,并于當地部署了西南"保衛戰"。然而,10月渝中戰役爆發,重慶陷入被圍困的境地。沒幾天,解放軍攻入成都市區,蔣介石不得不于12月10日棄城而逃,飛赴最後的避難所台灣。

這一過程中,蔣介石在内外交困的情況下,對台灣實施了有計劃的資源轉移,為日後的避難做好了準備工作,盡管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三. 廣州上空遭遇攔截

1949年12月10日,重慶失陷,蔣介石隻得棄城而逃,決定乘軍用運輸機前往台灣。這一行程本應低調進行,但在廣州上空卻遭遇了解放軍的攔截。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當時,解放軍15兵團已控制了廣州機場及周邊地區。司令員洪學智得知蔣介石乘坐的飛機将從這一空域經過,立即向上級上報,并要求對蔣介石的飛機實施攔截。洪學智認為,擊落蔣機不僅可以一舉捕獲"戰犯蔣介石",更能徹底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内戰。

上級軍方對此高度重視,第二野戰軍代軍長葉劍英随即接到了相關情況彙報。作為資深革命家和軍事家,葉劍英在第一時間意識到了這場"空中決戰"的重大意義。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一方面,擊落蔣機無疑是解決敵人的一勞永逸之策,将徹底掃清障礙,奪取内戰的最後勝利。另一方面,這一行為無疑也将引起國際轟動,可能招緻西方列強的強烈不滿和報複。

在權衡利弊之後,葉劍英最終做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決定:不許擊落蔣介石座機。他斥責手下"不能打"。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葉劍英為何作出如此決定?這不得不追溯到他與蔣介石的過往交集。作為孫中山的部下,兩人在革命年代時就是相識。後來在北伐戰争期間,葉劍英一度被蔣介石看中,差點被其提拔為師長。直到後來發生了"四一二"政變,兩人才漸行漸遠,走上了對立的道路。

是以,在内心深處,葉劍英對昔日的"校長"仍存有一絲複雜的感情。他認為,應該給蔣介石一個全身而退的機會,以免陷入被俘的境地。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過這一舉動,盡快結束内戰,在全國範圍内遏制武力沖突的進一步擴大,為将來收複台灣創造有利條件。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四. 放虎歸山的原因分析

葉劍英為何最終決定放行蔣介石逃往台灣,而不将其擊落俘獲?這一決策背後有着深刻的原因和考量。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首先,葉劍英堅持和平理念,反對不加區分地使用武力。他曾嚴令部隊禁止毆打俘虜,展現出一種人道主義精神。對于蔣介石,葉劍英同樣希望能避免流血對抗,給予其一線生機。

其次,葉劍英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希望盡快結束内戰。如果擊落蔣機,雖然可以一舉消滅大敵,但也可能導緻國民黨殘餘勢力陷入絕境,轉而進行更加瘋狂的反撲。相比之下,讓蔣介石逃往偏遠的台灣島,将戰火遏制在一定範圍内,反而更有利于全面結束戰亂。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再者,葉劍英畢竟與蔣介石有過師生般的交集,對其人身安全給予了基本的保證。雖然雙方在"四一二"事件後漸行漸遠,但葉劍英仍對昔日的"蔣校長"心存一份複雜的感情。這種人情味的考慮,也成為他做出相應決策的原因之一。

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葉劍英此番行為還蘊含着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他意識到,放虎歸山隻是權宜之計,台灣遲早要複歸祖國懷抱。是以,通過避免激烈對抗,為日後收複台灣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綜合以上諸多方面的考慮,葉劍英做出了有違常理但卻極具深意的決策,既展現了其人性化關懷,又顯示出了過人的政治智慧。這一決策雖然備受争議,但從最終結果來看,确實為盡快結束内戰、創造和平統一的條件赢得了時間和空間。

五. 蔣介石在台灣的後續行徑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1949年12月25日,蔣介石終于抵達台灣,結束了長達一個月的頗為波折的逃亡之路。在台灣,他并未就此安于現狀,而是繼續懷抱着"反攻大陸"的野心。

剛抵台時,蔣介石面臨的形勢并不樂觀。他帶領的國民黨殘餘力量僅有60多萬人,軍火儲備又非常有限。而在對岸,共産黨已經控制了絕大部分領土和将近5億人口。要從如此被動的境地發起"反攻",談何容易。

1949年蔣介石乘機逃亡,洪學智申請将飛機擊落,葉劍英:不能打

為了重建軍力,蔣介石首先在台灣實行嚴酷的戒嚴統治,剝削群眾以擷取資源。同時,他向美國政府極力求助,期望獲得武器和經援。在北韓戰争爆發後,美國出于遏制共産主義的需要,開始大量向蔣介石政權提供軍火和資金支援。

憑借美援,到1953年,蔣介石手下的"國軍"已擁有60多萬正規軍,加上後備軍和地方部隊,總兵力超過100萬人,形成了一支龐大的軍隊。蔣介石随即打響"反攻"的号角,策動了一系列小規模的襲擾行動,如東沙群島、馬祖列島之役等,意在逐漸滲透并重新奪取大陸沿海地區。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50年代中期。為了更好地"等候反攻",蔣介石着手加強"三民主義"的教育灌輸,将"反攻大陸"作為終極目标,并樹立了"行将就木"、"時日無多"的幻覺。與此同時,他在台灣實施了長達38年的戒嚴統治,嚴厲鎮壓異己力量。

結尾

直至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蔣介石的"反攻"企圖才最終破産。但是,他對"光複大陸"的執迷,無疑延續了兩岸對峙的危險局勢,為台海地區的和平發展增添了諸多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