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繼承者們——帝國的混亂之源

作者:優雅風鈴iip

元朝皇帝的世系比較混亂,這與元朝搖擺和過渡在蒙古部落繼承制(幼子守竈)與中原繼承制(嫡長子繼承制)之間,加上權臣和地方實力派的幹涉有關。今天且以忽必烈太子真金為起點,盤點其長房二房三房在帝位中的争奪。

繼承者們——帝國的混亂之源

元朝皇帝世系表

一、沒有明确制度的繼承

繼承者們——帝國的混亂之源

決定汗位的忽裡勒台大會後期成為一種形式

蒙古人原本實行的繼承制是幼子守竈,比如成吉思汗駕崩後,嫡幼子托雷繼承了他的蒙古本部軍民,四弟托雷本人甚至還監國兩年,三哥窩闊台也不敢擅自登基稱汗,這也是托雷家族最終入主為元朝皇帝的資本。到忽必烈時代,則明顯受到中原繼承文化的影響,比如太子真金此時就是作為嫡長子冊封的太子(長子朵兒在忽必烈稱汗之前已去世且無嗣)。不管草原還是中原,繼承上強調嫡子,即正妻所生。

二、元成宗(三房一代)

繼承者們——帝國的混亂之源

相對靠譜的元帝國版圖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35年,活了80歲,太子真金在他之前去世,此時忽必烈已無在世的嫡子。無嫡子在世,嫡孫也行。忽必烈駕崩之前,跳過故太子真金的嫡長子甘麻喇嫡次子答剌麻八剌而将太子印授予了真金嫡出第三子鐵穆耳。具體原因不詳,推測是由于老大由察必皇後撫養長大後四處奔波鎮守,老二剛剛也去世了,他們的母親更疼愛從小長在身邊的小兒子,忽必烈也不得不尊重兒媳的意見。甘麻喇則改封晉王,數年後郁悶中去世。是以說,有時候就是:皇帝說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皇帝說你不是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1294年,鐵穆耳登基為帝,廟号元成宗。13年後,元成宗駕崩。

三、皇侄入繼(二房二代)

繼承者們——帝國的混亂之源

元大都輿圖

本來世系在三房家傳承也就不存在以後的混亂了,但是元成宗駕崩沒有子嗣繼承皇位。元成宗的皇侄愛育黎拔力八達(二房二代)在大都發動政變,除掉了成宗皇後蔔魯罕及她試圖擁立的安西王阿難答,迎接自漠北率軍南下的哥哥海山,海山在上都登基,是為元武宗,還不忘給去世的老爹追認個廟号元順宗,谥号昭聖衍孝皇帝。四年後,武宗駕崩,功勞大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為元仁宗。

繼承者們——帝國的混亂之源

元上都遺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

二房的兄弟倆元武宗與元仁宗有過“兄終弟及、叔侄相傳”的約定。簡而言之就是哥哥武宗死後傳位于弟弟仁宗,仁宗死後傳位于哥哥的兒子。然而,活着的皇帝說了算,仁宗并未守信,1316年将長子立為皇太子碩德八剌。

三、元英宗(二房三代)

1320年,仁宗駕崩後二房三代碩德八剌即位,是為元英宗。這埋下了隐患,武宗諸子隐忍待發。經過二代三帝,帝系似乎在二房的後代中穩定下來了。但是不出意外的話意外出現了。元英宗的改革措施和懲辦權臣觸及到了蒙古宗王和大臣的利益,在鐵失的謀劃下,他們聯合起來謀劃政變。

政變之前,鐵失派人前往漠北找到大房家二代晉王也孫鐵木兒(甘麻刺長子),告訴他政變計劃,并說若能成功将擁戴他為帝。也孫鐵木兒後來聲稱他沒答應,還派人去報信。還沒報信就發生了南坡之變。真實情況也無法确認。

繼承者們——帝國的混亂之源

南坡之變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南返大都,途經南坡店,夜裡駐營休息,在鐵失策劃下共十六大臣參與發動政變,殺死元英宗,史稱“南坡之變”。

四、泰定帝父子(長房二代、三代)

不管也孫鐵木兒是否參與政變,他都是受益者,諸王推按梯不花、也先鐵木兒等迎立也孫鐵木兒為帝,年号泰定,史稱泰定帝,帝系第一次歸于長房。泰定帝算是元英宗的叔伯叔叔,即位後陸續懲辦了殺害元英宗的兇手,至于是殺人滅口還是收回權柄或是真實為侄報仇已不得而知。泰定帝追谥自己的父親為元顯宗,漢文谥号光聖仁孝皇帝。

至此,真金後人的長房、二房、三房均有人做過皇帝了。三房已絕嗣,剩下的就是長房二房的鬥争了。可惜泰定帝在位不久,五年後在上都駕崩。丞相倒剌沙奉皇太子阿速吉八(長房三代)即位,史稱元天順帝。與此同時,留守大都的權臣燕帖木兒奉元武宗之子懷王圖帖睦爾(二房三代)即位,是為元文宗。一山不容二虎,雙方爆發了戰争,史稱“兩都之戰”。元文宗在東道諸王的幫助下取得勝利,天順帝與倒剌沙被殺。泰定帝諸子侄或早死或被處死,長房絕嗣。

繼承者們——帝國的混亂之源

兩都之戰

元文宗說泰定帝屬于竊據皇位,不承認泰定帝的合法性,故不加谥号、廟号,後人為了友善稱呼,以年号稱為“泰定帝”。

五、新的龍争虎鬥還在繼續

長房三房皆絕嗣,皇位總算穩定在了二房,似乎皇位安定,天下安定了。然而,二房三代内部的長房與二房鬥争又拉開了序幕。

仁宗與武宗的兄弟叔侄相傳之約,仁宗理應傳位給武宗嫡長子和世㻋,但他立了英宗為太子,和世㻋起兵失敗後西奔察合台汗國。泰定帝駕崩,和世㻋的弟弟圖帖睦爾即位,并通過兩都之戰打敗天順帝。但是更具法理性的親哥哥和世㻋也發聲要做皇帝。為了斷絕後患,一個瞞天過海的毒計生出。弟弟就以皇位為誘餌叫哥哥回來當皇帝:你當皇帝我當皇太子,咱們哥倆好。他們的老爹武宗與叔叔仁宗的故事似乎在曆史重演。然而,和世㻋并無太多根基。哥哥和世㻋即位于和林北,廟号元明宗。他風風光光回大都,走到了今河北張北縣,會見了弟弟圖帖睦爾,五天後随即駕崩(怎麼死的猜猜都知道)。元文宗又以太子的名義高高興興繼承回了皇位。

繼承者們——帝國的混亂之源

元文宗為哥哥元明宗設的“鴻門宴”

元文宗駕崩前,唯一在世的嫡子燕帖古思被養在權臣燕帖木兒家中,或者擔心會被權臣控制,或因弑殺哥哥明宗和世㻋而深感内疚,遺囑立明宗次子7歲的懿璘質班為帝。懿璘質班即位,是為元甯宗,53天後,幼帝駕崩。元甯宗的長兄妥懽帖睦爾即位,是為元惠宗(元順帝),曆史的車輪走向了轉折。在位三十多年的元順帝,推行的“至正新政”未能解決沖突叢生的帝國。1368年,朱元璋派徐達北伐,元順帝逃往草原,從此元帝國作為統一政權不複存在。

繼承者們——帝國的混亂之源

明朝北伐,元順帝出逃

元朝的繼承制度一開始就非常不完善,隻限定在嫡子,其他沒有定論。這就引起了有資格諸王的觊觎之心。太後、外戚、權臣等各實力派紛紛推舉自己中意的皇子來繼承皇位。這引起了帝國的混亂,甚至引發國内戰争數起,帝國就在這種情況下走向滅亡。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複哀後人也。退居草原的後的黃金家族子孫依附草原各部,依然稱汗稱王,混戰不止。

皇室不僅是人情世故,還有打打殺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