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物皆漲

作者:盧克文

我永遠記得,1997年9月我去長沙念中專時,我的學費是3800元一年。

第二學年和第三學年,是2800元一年。

我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當年我被學費搞得要死要活,第一年我家裡是砸鍋賣鐵才湊齊3800元,第二年家裡倆娃在長沙讀書,加起來學費要6000多,家裡沒錢,我爸寫了張字條給我,讓我從邵陽東區坐公共汽車,去新邵縣城找我大姨夫借錢。

我至今記得1998年暑假,我大姨夫正在縣城郊區的田地勞動,看着那張借學費的字條,他拄着鋤頭想了好一會,也沒多廢話,就帶着我回到他那個也不寬裕的家,借了我1500元,湊上我媽在東莞塘廈累死累活的血汗錢,才上了學。

這筆錢直到十年後我才還清。

第三學年又揣着字條,去找我舅借了點錢,再湊上我媽在東莞塘廈累死累活的血汗錢,可算把這個中專給讀完了。

眼看家裡窮得發癫,其實畢業日子還沒到,1999年冬天,我就打着實習的名義,也跑到塘廈去打工了,17歲時,住在12個人一間的陰暗宿舍,第一個月工資領了400多塊錢,自己總算能掙錢了,差點讓我喜極而泣。

我能在那麼貧窮的情況下讀完中專,那真是謝天謝地了,因為我親眼見着,電力二班的一個品學兼優的男同學,因為家裡實在沒錢供他,他二年級讀到一半,就在學校的綠蔭道上,一邊哭一邊被家長領回去了。

他那年才16歲,讀書成績很好,長得又清秀,本應該有一個很不錯的人生,但因為該死的學費,他這一生就隻有國中學曆了,後面的人生,不知道有多麼多麼坎坷。

我反複念叨學費問題,是因為當年學費,是真的貴得讓好多人沒法讀書,1997年時,普通人工資一般在200-500元,我爸做過包工頭,他手下工地大猛子每天20元,但一個月别想掙600元,因為刮風下雨就不開工,大夥會窩在一起打字牌,這種重度勞動力,一個月也就450-500元左右。

就算工地大猛子一個月500塊吧,我那一年3800元的學費,還不算上生活費,就是工地大猛子月收入的7.6倍。

2024年幹重體力或有點技術的工地大猛子,瓦工日薪350元、木工400元一天,一個月幹不滿,月收入大概七八千上下。(一年也幹不滿12個月)

而2024年正經點的大學除了藝術類收費貴,一般學費都在4500-6500元上下。

去年我咨詢大學學費時,一個學生說他學校學費之低,低到都讓他有點不好意思。

90後00後羨慕70後80後吃到了時代紅利,其實我們也挺羨慕你們可以好好讀完大學,至少不用為學費發愁。

2024年大學學費,僅僅是一個工地大猛子月收入的70%左右,再也沒人因為交不起學費,哭哭啼啼着被父母從林蔭道領回家了。

大家都有書讀,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國外的大學都不便宜,美國大學一年學費4-8萬美元,法國公立2000-4000歐一年,私立6000-15000歐一年,英國一般是2.5-6.5萬英鎊一年。

中國自己以前也供不起這麼多學生,是财政上來了才供得起,這些年真是讀書人的黃金時間,隻要你肯讀,讀多久都沒多大問題。

1997年中國隻錄取了100萬大學生,2023年中國錄取了1100萬大學生,擔子重了十倍,怎麼學費還便宜了這麼多?

因為中國在教育投入上花了重金,2022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6.13萬億元,教育事業費、基建經費和教育費附加花了3.92萬億元,中央财政教育經費5715億元,财政性教育經費,占到年GDP的4%左右。

2022年,全國幼稚園人均公共預費教育經費是10198元、國小人均是12791元、國中人均是18152元、高中人均是19117元、中等職業學校是17461元、大學是22205元。

說人話就是,大家平時交的那點學費,根本不夠成本的,中國教育便宜,是政府補貼出來的。

但中國政府在宣傳上面,許多事情就是個鐵憨憨,不會講故事,這些年在教育補貼上花這麼多錢,讓這麼多人能接受高等教育,要換在日本,非來一出“天皇絕食辦教育,把甲午戰争清國賠款全部投教育”的感人戲份,能把中國文人哭三天。

中國常常在公共投資上花大量重金,但是對社會公共管理,又要比資本主義國家嚴格一點,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特質,在世界各國裡比較特殊。

這個公共投資範圍,教育隻是其中一小環,另外還包括發電、治安、飲用水、高鐵、高速公路、電信網絡、城市交通、水利設施等等等等,到處都要花錢。

光一個教育都這麼燒錢了,但中國治安良好、水費電費不貴、網絡随處都有、高速公路遍地、高鐵遍布全國、水利設施完善,可見這背後每年承擔着多大的公共投入。

你就是約女朋友出來吃個飯都有成本,優質的公共服務背後,成本更高得可怕,是龐大的國家政财支撐。

許多人去了一趟歐美,計算出中國人的生活品質,大約是人均GDP2-2.5萬美元國家的水準,我自己也在多篇文章說過,成都7000元工資的水準,隻要沒房貸,約等于英國除倫敦外其他城市的生活水準。

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工業國廉價工業品,與廉價優質公共服務雙重基礎上的。

讀書便宜、交通不貴、水電不貴、家電便宜、汽車也便宜,構成了普通中國人相對其他國家的物質優勢。

但是從2020年疫情後,全球爆發大通脹,海外消費國都頹了,外貿總量在增加但分利潤的人少了,中國這種生産國又遇到房地産下滑,内需減少,反而是以進入了大通縮時期。

房子賣不動導緻地方财政緊縮,房産稅遲遲無法推出,地方上沒錢,就隻能減少公共産品開支。

是以從2024年開始,中國陸續出現高鐵、電價、天然氣、公交地鐵等漲價,各地文旅局也變着花樣吸引遊客,什麼麻辣燙啦、爾濱啦、王婆啦、漢服啦,以增加本地政府現金流收入。

這裡面既有“房價落、萬物升(不含工資)”的客觀寫照,也有對抗通縮的不得已路徑依賴。

衣食住行四樣正常開支裡面,能直接動手開源節流的,就是大基建裡的行和住,行方面包括高鐵、高速、公交、地鐵、違章、航空等,住方面就是放寬土地買賣,允許個人獨立或聯合建房,找一些零碎的土地财政回補。

全國各種自然資源,也會越來越多向群眾開放承包租賃。

住和行是通過行政手段進行直接調節,估計衣和食會是間接受到影響,考慮到生存問題,食品和服裝價格會微漲,但不會大漲。

所有一切問題,都是财政問題,所有纾困方案,最終都是為财政服務的。

目前中國尚處在公共服務漲價初期階段,随着整個鍊條向市場化過渡,價格極有可能持續上漲。

同時倒逼各企業提升工資水準(會發生的),以對沖員工面臨基礎生活要素漲價時的生存壓力。

由于中國進入通縮時間太長,急于破除通縮局面,我們也明刀明槍地提前說過會提升價格以提升通脹。

宏觀調整立竿見影,2024年3月cpi下降1%,4月上漲0.1%,“非食品中,飛機票、交通工具、飯店住宿、旅遊價格均由降轉漲,漲幅分别為15.3%、9%、4%、2.7%,合計影響CPI環比上漲約0.12個百分點”。

4月PPI同比也下降2.5%,降幅比3月收窄0.3個百分點。

農副食品、通信、電子裝置制造、石油煤炭均不同程度同比降幅收窄。

最後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1.2024年4月開始,中國物價啟動上漲程式,是一次有計劃、有提前公示的上漲,一是為了開源節流,二是為了對抗通縮。

2.上漲分為直接推動和間接推動,部分産品由行政手段直接推動,部分産品是間接受影響。

3.政府希望上漲是溫和的、可控的,是以上漲幅度預估不會很大,在10-30%範圍内浮動。

4.關乎群眾生存空間的行業輕易不敢上漲,比如食品蔬果行業。

5.漲價像點燃蠟燭的火焰,還會持續推動,直到通脹進入預期值,但如果連大學學費和醫療價格也漲,那才是真的要動核心領域。

最後說一句,那些工資很低的行業,是時候漲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