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銀行自己制定的征信制度真的要變成一個大笑話嗎?三大因素

作者:觀賞性極強

現在銀行貸款咋這麼難啊?原因就在銀行自己定的那個什麼征信制度,弄得銀行想放貸都放不出去了。按說征信制度不是為了給銀行評估風險用的麼,咋還能反過來給銀行添堵呢?

銀行自己制定的征信制度真的要變成一個大笑話嗎?三大因素

征信體系确實是個神奇的存在。1997年全國鬧三角債鬧得焦頭爛額,大家的經濟信用都快玩完了。人民銀行一看這陣仗不對啊,趕緊在深圳那邊搞了個貸款證,嘗試給各路信用大佬們立檔案。

銀行自己制定的征信制度真的要變成一個大笑話嗎?三大因素

2005年人民銀行終于搞出了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把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資料都籠絡進來了。這一招奠定了大陸征信制度的基石。

2011年10月國家又喊話要加快征信立法和制度建設。這回征信的覆寫面就更廣了,從企業個人一路更新到政務、商務、社會、司法各個領域。

銀行自己制定的征信制度真的要變成一個大笑話嗎?三大因素

同時要建立了覆寫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對失信行為來個大力出奇迹。目的就是要在全社會樹立"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新風尚。是以建立征信體系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懲罰失信者,而是為了建構誠信社會秩序。懲罰隻是手段不是目的。

銀行自己制定的征信制度真的要變成一個大笑話嗎?三大因素

2013年《征信業管理條例》終于出台,給大陸現代征信制度正名地位有了法律保障。中國人民銀行成了征信業的總管家,各路征信機構、資訊提供者、資訊使用者以及資訊主體的權利義務都得到了規範。

銀行自己制定的征信制度真的要變成一個大笑話嗎?三大因素

現在的央行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大陸的金融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已經是全球之最,資料規模、收錄人數、覆寫範圍都傲視群雄。

這個資料庫裡存了33億多條信貸資訊、65億多條公共資訊,為2542萬戶企業組織和9.7億自然人建立了統一的信用檔案。

銀行自己制定的征信制度真的要變成一個大笑話嗎?三大因素

全國各地的放貸機構有3900多家入駐,企業和個人的信用報告日均查詢量分别達到29萬次和477萬次。

在大陸市場經濟騰飛的這二十多年裡征信體系功不可沒。它确立了全國範圍的誠信秩序降低了市場交易成本,為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轉保駕護航。怎麼能說它是個笑話呢?

銀行自己制定的征信制度真的要變成一個大笑話嗎?三大因素

銀行在稽核貸款申請時會優先查征信記錄。如果企業或個人在過去五年裡有過哪怕一次逾期征信上就會留下污點,影響貸款審批。創業失敗的、企業破産的都可能是以背上失信人的标簽,再想從銀行貸款就難上加難。久而久之銀行的客戶群體會不會越來越少?

銀行自己制定的征信制度真的要變成一個大笑話嗎?三大因素

難道因為怕失信就不做征信了?那銀行的壞賬風險豈不是更高?沒有征信體系作為依托,銀行敢放貸嗎?

銀行自己制定的征信制度真的要變成一個大笑話嗎?三大因素

征信不是一棍子打死。如果隻是一兩次無心或者情有可原的逾期銀行還是會通融的。如果完全沒有征信記錄,銀行反而更不敢貿然借錢,因為對方的風險完全無法判斷啊!這不是"甯做雞頭不做鳳尾"的典型案例嗎?

銀行自己制定的征信制度真的要變成一個大笑話嗎?三大因素

未來企業和個人對貸款融資的需求隻會越來越大。如果沒有征信體系護航,這些資金需求如何得到滿足?資金的合理流動如何保證?很多中小微企業和普通個人之是以貸款難,恰恰就是因為他們在銀行那裡是"白闆",沒有信用記錄可查,風險難以評估。

銀行自己制定的征信制度真的要變成一個大笑話嗎?三大因素

征信制度是銀行的立身之本,更是企業和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有了完善的征信體系,守信者才能赢得更多機會,失信者才會付出應有代價,社會的誠信建設才能持續推進。

#頭條創作挑戰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