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作者:清爽清風DSZ

趙一曼,這個名字在中國響亮無比。她是一位為國捐軀的革命英雄,在敵人的屠刀下慷慨就義。然而,她的獨子陳掖賢卻在母親英勇就義多年後,在53歲那年選擇了自缢的悲慘結局。一個烈士之子,拒絕了母親的撫恤金,過着貧困潦倒的生活,最終走向了絕路。這樣一個令人震驚的結局,背後又隐藏着怎樣的緣由?陳掖賢這一生經曆了些什麼,使他做出如此極端的選擇?希望通過追溯他的人生軌迹,能找到些許答案。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一、起源:寄人籬下的孤兒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1905年丹桂飄香之際,巴蜀大地上宜賓名門李氏貴族迎來了一位小姐,便是後世傳誦的英雄烈女趙一曼。她原名李坤泰,小名"端女",家學淵源,生于知識分子家庭。自幼便展現出不同凡響的個性,反對舊習陋俗,追求新思想新生活。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次年赴莫斯科學習,并與丈夫陳達邦結為夫妻。28年趙一曼懷有身孕時,黨組織召喚她回國從事革命工作。她懷着對革命事業的赤誠之心,孤身一人冒着生命危險歸國,在一個隔間狹小破舊的房間裡生下了兒子陳掖賢。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為了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業中,趙一曼将才出生不久的陳掖賢托付給丈夫親妹陳琮英,由陳家人撫養。就這樣,陳掖賢從出生起就失去了母親的懷抱,注定了他将在他人家中寄人籬下、漂泊成長。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幼年時期,陳掖賢便深深感受到了身為"外人"的冷遇和疏離。伯父家雖有子女,卻從未将他真正視為一家人,在日複一日的相處中,他養成了孤僻、内向、自卑的性格。缺失父母的關愛與正确引導,他被迫在悲涼的環境中野蠻生長。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二、蹉跎年華:颠沛流離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陳掖賢的青春歲月注定坎坷多舛。飽受寄人籬下的冷遇,他的人格塑造嚴重扭曲,内心時常被自卑和孤獨籠罩。而更為悲傷的是,在求學期間,他遭遇了一次令他終生難以釋懷的校園暴力。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那是在陳掖賢就讀于上海文華大學期間。一天,一名高年級學生突然闖入他的宿舍,蓄意對他實施猥亵行為。陳掖賢驚恐萬分,拼力反抗,最終勉強避過了這次淩辱。然而,這次事件給他的自尊心帶來了巨大創傷,陰影一直延續至終老。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可歎無人能給予他正确的開解和療傷,缺乏父母的關愛與引導,他的内心創傷無從治愈,反而愈演愈烈。這次經曆如同給他的人生劃下了一道傷疤,将他推向了更加陰郁、孤僻的深淵。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離開校園後,陳掖賢的人生并未就此喘息。他娶了妻,生活拮據,妻子身體千瘡百孔,家中又添了一子一女。為了維持家計,他不得不在各種工作中東拼西湊,颠沛流離。期間,他還一度被懷疑有"反革命"嫌疑,受到監視和騷擾。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這一切的一切,無疑讓陳掖賢的生活雪上加霜。他本就内向孤僻,加之家庭重負和生活窘迫,精神狀态一度惡化,患上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可在那個年代,對于精神疾病的認知和治療手段都十分落後,陳掖賢的病情隻能加重,卻無計可施。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三、拒絕撫恤:理念信仰的延續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在陳掖賢漂泊流離、家境貧困的同時,國家一度向他提供過母親趙一曼的革命撫恤金。但令人費解的是,身陷困境的他選擇了拒絕這筆rescue金。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這背後的原因,似乎可以從趙一曼生前對兒子的囑托中找到一些答案。趙一曼在臨終前給兒子留下的遺言是:"甯兒!母親不用千言萬語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看來,她希望兒子能以她的革命實踐為鏡,追随她的腳步,為崇高理想奮鬥到底。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或許正是基于這種信仰傳承,陳掖賢對母親遺志的欽佩和虔誠,使他拒絕了國家提供的恩惠。他似乎覺得,這樣的方式并不符合母親革命家的氣節,而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哪怕生活再怎麼艱辛。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而對于趙一曼來說,她之是以将兒子托付給他人撫養,放棄了母子相處的機會,正是基于對革命事業的無私奉獻和執着追求。她深知照顧孩子将分散她的注意力,是以才将兒子寄養在外,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業中。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如此看來,母子二人對理想的堅守和信仰的追求不無相通之處。或許正是受到母親革命情操的熏陶,陳掖賢才能在生活陷入絕境時,仍然拒絕國家的救助,選擇了一條更加困苦卻更加符合母親遺志的人生道路。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四、最終選擇:絕望中的釋然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經年累月的磨難,終于在1982年8月,将53歲的陳掖賢推向了生命的絕路。那一年的八月,陳掖賢連續幾天未去上班,同僚們覺得事有蹊跷,前去探視時,便發現他已經在家中自缢身亡。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一個曾經被贊譽為"英雄之子"的人,最終選擇了這樣一種令人痛惜的離世方式,由此可見他内心所經受的煎熬是何等巨大。他一生都在尋找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卻終究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出路。

早年失去雙親的撫養,他的童年就注定了将在他人家中寄人籬下。伯父母對他冷遇疏離,使他内心自卑孤僻,人格扭曲。求學期間遭到暴力侵害,給他帶來了終生難以釋懷的陰影。之後的人生路更是坎坷無比,妻子年歲尚輕就開始身體衰弱,家中又添了兩個孩子。為了維持家計,他在社會上到處打工掙紮,甚至一度被懷疑為"反革命"而受到監視騷擾。

可以說,陳掖賢的一生就像是身陷囹圄,掙紮在黑暗的深淵裡,看不到一絲生的希望。他拒絕領取母親的撫恤金,也許正是出于對母親革命情操的敬重,但在極端的貧困和壓抑環境下,這份信仰也成了他的一大負累。

最終,在精神分裂症的困擾下,陳掖賢再也承受不住人生的重壓,選擇了那條他曾經見證過母親走上的最後一條路——自我了結生命。也許對他來說,自缢是解脫,是對這個世界最後的控訴,也是對母親革命事業的最高敬意。

五、曆史反思:時代的罪與罰

回顧陳掖賢的一生,他的悲慘命運似乎早在出生之初就注定了。作為一個革命烈士之子,他的人生軌迹卻出現了令人遺憾的偏離和曲折。

要追本溯源,最先要從他母親趙一曼的革命抉擇說起。作為一位堅定的共産黨人,趙一曼毅然決然地将年幼的孩子托付他人,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業中。這種英勇sacrifice無疑是值得贊頌的,但也給陳掖賢的一生埋下了苦難的種子。

從小就失去了母親的陪伴,陳掖賢隻能在親戚家寄人籬下長大。伯父母對他冷淡疏遠,使他養成了自卑内向的性格。之後在校園遭受暴力創傷,陰影延續終生。人生的道路也布滿荊棘,家庭貧困、妻子年輕就染重病、自己還一度被懷疑為"反革命分子"......所有的這一切,都像是在羞辱和懲罰着這個革命烈士之子。

也許,這正是一個殘酷的宇宙對于趙一曼革命選擇的報複和懲戒。為了事業,她放棄了母愛;而命運就剝奪了她的兒子獲得正常人生的機會,注定他隻能在苦難的泥淖中掙紮求存。

趙一曼兒子陳掖賢:拒領母親撫恤金,53歲自缢而亡,原因令人惋惜

時代選擇了趙一曼,也同時懲罰了她的兒子。在這個殘酷的年代因果循環中,陳掖賢不過是一顆被母親的理想和信仰犧牲的棋子。他的一生似乎早就在出生時就被賦予了悲劇的主旨,無論他如何掙紮,最後都難逃一個自我了結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