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作者:說事小李

(注:現在3000字以上的文章,會有廣告。但廣告是免費的。

廣告解鎖的辦法:

1、看完廣告後,點選右上角的叉号。不點叉号,是沒法自動跳到文章的。

2、注意,廣告打開後,不要點裡面其他的東西,幾秒鐘之後,廣告播放完,你點選右上角的叉号,就可以了。感謝您的了解支援。)

鹹豐十一年,一個令人唏噓不已的消息傳遍了大清上下。太平天國北伐軍主将林鳳祥敗于清軍之手,被押解進京,鹹豐帝親自"接見"了這位曾令他寝食難安的敵方猛将。

十餘年來,太平軍的銳氣令滿清王朝膽寒。自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太平天國便在南方如雷貫耳。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1853年3月,太平軍攻克南京,建都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國政權。随後,太平軍主力分兩路北伐,直逼北京城下,企圖一舉推翻岌岌可危的清王朝。

北伐路上,兩位身經百戰的太平軍将領林鳳祥和李開芳,率領兩萬精兵,所向披靡,令清軍聞風喪膽。

他們來自貧苦農民家庭,對腐朽的封建統治恨之入骨。投身太平天國,他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留京不留心,留心在天京",這是太平軍将士們的共同信念。

平京就在眼前,隻要拿下北京,推翻昏庸無道的滿清王朝,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天國盛世,這便是他們的理想和追求。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北伐軍寡不敵衆,最終遭遇潰敗。

林鳳祥被押解進京時,依然目光炯炯,氣宇軒昂。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看着眼前這位身材瘦小、滿身瘡痍的敵将,鹹豐帝百感交集。

這就是那個讓他寝食難安的林鳳祥?清軍十倍百倍的兵力,居然拿他們束手無策?

鹹豐似乎想說些什麼,卻欲言又止。

他想問問林鳳祥,為何非要颠覆大清江山?你們究竟有何訴求?

可最終,皇帝陛下什麼也沒說,隻是長歎一口氣。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在這個動蕩的年代,一個迂腐頑固的帝王,一個壯懷激烈的革命者,就這樣無言對視着,仿佛已看到了時代洪流滾滾而來,誰也無法阻擋曆史前進的步伐。

林鳳祥最後慘死在淩遲之下,臨刑前,據說他的目光仍充滿不屈的光芒。

而他的好友李開芳也難逃厄運,最終和部下一起慷慨赴義。

"大清必亡!"李開芳和他的将士們高喊着這句話走向刑場。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信仰,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慷慨悲壯的革命贊歌。

鹹豐帝的一聲長歎,似乎已預見了大清江山風雨飄搖。

太平天國雖然最終失敗了,但革命的火種已經播撒。随後數十年,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踵而至,"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深遠的事件。作為一次農民起義,它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根基。作為一個政權,它進行了諸多革新嘗試。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林鳳祥、李開芳這樣的太平軍将領雖然英勇就義,但他們的精神永垂青史。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再現那段跌宕起伏的往事。歲月煙雲,難掩英雄本色;時代變遷,革命先驅的身影依舊熠熠生輝

鹹豐帝與林鳳祥的這次"邂逅",實在是大清王朝和太平天國這場曠日持久對決的一個縮影。雙方勢如水火,針鋒相對。

然而誰曾想到,曾令京城戰戰兢兢的"逆賊"首領,最後竟以瘦小憔悴的面容示人。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其實林鳳祥何嘗不是個悲劇式的英雄人物。他胸懷壯志,卻終困于亂世之中。

林鳳祥和他的好友李開芳一樣,都出身貧寒。鹹豐年間,天災不斷,加之統治者的苛捐雜稅,令百姓民不聊生。

饑寒交迫之際,他們聽聞了一個叫洪秀全的人聚衆"拜上帝",倡導人人平等,反抗滿清暴政。這對"雙俠"義無反顧的投身其中。

很快林鳳祥和李開芳憑借英勇善戰,在太平軍中平步青雲,成為衆望所歸的猛将。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尤其是在"天京事變"中,兩人力挽狂瀾,成為洪秀全的心腹愛将。

1860年冬天,天京面臨危機,糧草、軍饷皆告罄。危急關頭,洪秀全與幕僚商議,決定放手一搏——派遣林鳳祥、李開芳率軍北伐,直搗黃龍。

洪秀全的思路很簡單:與其在天京坐以待斃,不如主動進攻,攻入北京,生擒鹹豐,以解天京之危。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于是乎,這支僅兩萬人的太平軍北伐先鋒浩浩蕩蕩上路了,指揮官林鳳祥和李開芳沒有詳盡的作戰圖,沒有充足的糧草辎重,更沒有源源不斷的援軍接應。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居然一路過關斬将,勢如破竹,殺到了大清的心髒地帶。

林鳳祥果然是個善打運動戰的奇才,他察敵審勢,見招拆招,打得清軍頭破血流。"拿下保定,直逼京畿",這口号一時間響徹北伐軍陣中。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可惜好景不長,清軍畢竟占盡優勢,僧格林沁、奕䜣等人調集重兵,分路圍剿。原本就是孤軍深入的北伐軍寡不敵衆,難以持久。

天津、保定相繼失守,兵源斷絕,北伐軍陷入四面楚歌的絕境。

李開芳率殘部突圍,卻不慎落入埋伏。林鳳祥這邊孤立無援,最終也難逃覆滅的命運。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大破大立,天下歸心,這是太平軍當年的壯志豪情。林鳳祥、李開芳是将這股"革命豪情"發揮到了極緻的典型代表。

但是,單單豪情是遠遠不夠的。在那個兵強馬壯的時代,沒有強大的物質基礎、穩固的後方,任何空想終歸是鏡花水月。

這也許就是曆史的必然。太平天國雖然雄踞半壁江山達14年之久,雖然進行了許多進步嘗試,但終究還是一場失敗的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而恰恰是這場起義,将大清帝國的積弊和潰爛展露無遺。

北伐失敗後,天京很快也陷落了,洪秀全自缢于乾元殿,太平天國就此覆滅。

但是,中國人的反抗鬥争卻沒有就此終止。後來者接過了太平軍的接力棒。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從太平天國到義和團,從辛亥革命到北伐戰争,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後繼,終于在1949年建立起新中國。這是林鳳祥、李開芳輩當年難以想象的。

鹹豐帝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曆史的天平最終向何方傾斜,早已昭然若揭。

林鳳祥、李開芳,這兩位太平天國的悲情英雄,他們的故事注定被曆史銘記。

太平天國運動雖以失敗告終,但卻為中國近代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這場農民起義是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沖突激化的産物,1840年鴉片戰争後,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打破了中國人"天朝上國"的迷夢。

内憂外患之下,清王朝的統治日趨衰敗。鹹豐年間,鴉片泛濫,官吏腐敗,土地兼并,災荒不斷,民不聊生。

正所謂"逼上梁山",在這種情況下,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應運而生。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從金田起義到天京建都,太平軍的壯舉震撼了清廷統治根基。

他們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口号,建立了一整套"天朝田畝制度",進行了土地革命的嘗試,這在當時具有相當的進步意義。

然而,太平天國畢竟隻是一次農民自發的革命,其局限性也十分明顯。

上司人迷信宗教,對于國家的管理缺乏經驗;軍事上沒有建立完整的指揮體系和後勤保障,過于依賴個人英雄主義;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沖突也日益尖銳。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北伐軍的悲壯失敗,正是這種局限性的集中反映,那個時代,中國還缺乏一個成熟的革命階級,缺乏科學的革命理論指導,太平天國注定隻能是一次未完成的革命。

不過,太平軍将領們的英勇善戰和革命鬥志,永遠值得後人敬仰。

那個年代雖然沒能出現中國的華盛頓和拿破侖,但林鳳祥、李開芳等人的事迹,堪稱一段可歌可泣的傳奇。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正如李開芳臨刑前所言:"大清不亡,我誓不休!"這句話道出了太平軍将士的铮铮鐵骨和視死如歸的決心。

誰說農民起義隻是一盤散沙,誰說中國人민隻能忍氣吞聲?太平軍不屈不撓的抗争,向世人昭示着中華兒女不畏強暴的民族氣節。

林鳳祥之死,李開芳之死,以及無數太平軍将士的犧牲,絕不是毫無意義的。

他們的鮮血染紅了那個苦難深重的年代,他們的身影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的史冊上。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16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緬懷先烈,更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光榮傳統。

在我黨的上司下,億萬人民意氣風發,正在向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奮勇前進。

曆史長河奔騰不息,精神火炬代代相傳。太平天國諸将雖已作古,但革命先烈抛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江山,我輩當自珍惜和捍衛。

讓我們銘記林鳳祥、李開芳等先賢先烈,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以他們為榜樣,以昂揚的鬥志投身偉大事業,收複失地,奮發圖強,續寫中華民族的輝煌篇章。

曆史的滾滾洪流奔湧向前,誰也無法阻擋,太平天國雖然失敗了,但革命的火種已在神州大地播撒。中國的先進分子從此開始了反封建反殖民的漫漫征程。

160多年後,當我們回望這段峥嵘歲月,依然為先賢們的英雄氣概所感動和鼓舞。

太平天國名将林鳳祥被押回京,鹹豐呆坐許久寸字未說,長歎一口氣

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北伐戰争到新中國成立,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後繼,終于實作了民族複習和人民解放的夙願。

今天,中國已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既要緬懷先烈,更要繼往開來,在我黨的上司下,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這才是對無數先輩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