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塊一杯,喜茶急了

作者:市界Pro
4塊一杯,喜茶急了

01、喜茶比蜜雪冰城還便宜了

沒想到,有一天喜茶居然賣得比蜜雪冰城還便宜了。

5月6日,五一假期剛上班,北京消費者鄭娟就在喜茶的微信社群裡收到一條連結,點開一看,是喜茶的買一送一券。拿經典産品“芝芝金鳳茶王”來講,原價15元,買一送一折合7.5元一杯,而原價8元的“純綠茶妍後”,用券後隻要4元一杯,比蜜雪冰城還便宜。

作為喜茶的忠實使用者,鄭娟當機立斷,“火速搶了。”搶完就下單,直奔樓下商場取貨。

問過店員後,她得知,這次是喜茶為12周年慶做的限時活動。「市界」發現,喜茶用券說明中寫道,茗茶、輕乳茶、厚乳茶系列的10餘款産品,都能參加買一送一活動。對比也在進行大降價的瑞幸,9塊9專區中隻有5款。

4塊一杯,喜茶急了

▲(喜茶門店宣傳買一送一。圖源/市界)

其實,喜茶降價早已不是新鮮事。最初,它是高端茶飲的典型代表。根據沙利文釋出的《中國新茶飲行業發展白皮書》,2020年,喜茶客單價達到52元-56元,遠超行業35元的平均客單價水準。

2022年初,“喜茶告别30元”的話題登上熱搜。有消費者回報,喜茶開始了全面價格下調。調價幅度在1-10元不等,單品調價最高達10元,降價後,主流門店的飲品已全面告别30元時代。其中,純綠妍茶後和美式咖啡調價後僅為9元。

在那次降價營銷中,喜茶對外強調稱,“喜茶從來不是高價茶飲。”言語中透露着要與過去的自己告别的意思。

從30元,降到10元,再到幾元一杯,喜茶徹底脫掉高貴的外衣。這讓鄭娟這些第一批粉絲,很是震驚,她忘不了在三裡屯喜茶門店排隊40分鐘,隻為拿到奶茶後拍照發個朋友圈的經曆,也忘不了斥資36元搶購一杯多肉車厘子的日子。

據悉,當時還催生出一批月入過萬的代購黃牛黨,喜茶送給媒體的伴手禮,直接是一張喜茶免排隊券。

随後,鄭娟感覺到,喜茶高品質的特征在變弱,之前喜柿多多剛上市,她興沖沖買回來一嘗,感覺兌水有點多,柿子肉不如滿記甜品的同類飲品多。“現在它又加入了買一送一陣營,有一種高冷女神淪落成村花的感覺。”

對于喜茶口感的變化,浙商證券在一份報告中對個中原因給出分析,2022年初喜茶大幅降價系人工+原材料端的成本有所壓縮,如店内員工現做的栗子泥、芋泥轉變為由工廠負責制作的罐裝栗子泥、冷凍芋泥;而使用罐頭代替鮮果更是可以節省約30%的成本。

一位前喜茶員工也在知乎上揭秘稱,喜茶以前所有茶飲的茶底都是現淬的,口感比較好,後來則是用大鍋煮了以後把茶葉濾掉,并且用冰塊急速冷卻,然後放入冰箱儲存。“如果你是經常喝喜茶的人,且喝過2016年的喜茶和現在的喜茶,你應該會感覺到口感的變化。”

“早些年,辦公室花幾百元請喝一頓喜茶,都是上司籠絡人心的标配。”北京白領楊梅稱,去年,喜茶和芬迪聯名火出圈,她和同僚們還贊歎兩家門當戶對。沒想到僅僅一年後,喜茶就賣到個位數一杯。

4塊一杯,喜茶急了

楊梅不禁感慨,在一衆茶飲中,喜茶終究被卷成了“普通人”。

02、向營收和規模進軍

在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喜茶降價是一種迎合市場變化的降維打擊,在新茶飲行業,它在品牌營運、市場營運、推新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競争力。

“喜茶的高端形象已經樹立住了,逐漸将價格調整得更加親⺠,可以擷取一大批從前向往它卻舍不得喝它的使用者。”餐飲觀察人士林軍告訴「市界」。

事實上,2022年,喜茶降價僅隔一個月後,另兩大高端新茶飲品牌也開啟降價模式。奈雪的茶宣布經典産品大幅降價10元,部分産品最低9元起。樂樂茶将部分飲品價格控制在20元以下,其中價格最低的純茶類鮮萃茉莉綠售價8元。

三家不約而同降價旨在為自家門店拓展更多客群。據餐寶典一份新茶飲行業報告,2021年大陸新式茶飲單價20元以下市場占比高出8成。奈雪的茶在2021年财報裡直言,“我們感受到消費者把手中的錢袋子握得更緊”。顯然,相比以往,低端消費市場更具吸引力。

對于喜茶來說,這種試圖用降價換營收的欲望就更強烈了。

喜茶未上市,無公開的銷售額資料。據創業邦估算,2018年,喜茶銷售額為16億元,2019年為35億元,2020年和2021年漲到42億元和53.53億元。2021年,年僅30歲的創始人聶雲宸還以100億元财富入選《胡潤百富榜》。

4塊一杯,喜茶急了

但2022年,情況變得不再樂觀,喜茶銷售額隻有46.94億元。而一直走成本效益路線的蜜雪冰城,招股書一披露就顯示出強大的賺錢能力。僅2022年,蜜雪冰城就賣出了136億元,是喜茶的3倍多,同期淨利潤也達到20.13億元。

更令喜茶煩惱的,是門店規模遭遇瓶頸。2018年,喜茶有163家門店,2019年為390家,2020年喜茶進入狂奔模式,一口氣開出了近300家門店,年底達到695家。然而,在接下來的2021年和2022年,喜茶的門店數量停滞在800多家。原因在于,對直營理念的堅持限制了它的發展。

東北證券在一則報告中,将喜茶和競争對手奈雪的茶做過博弈對比,并借此解構了喜茶後期降價措施及開放加盟的動機。

報告寫道,2020年喜茶門店規模遙遙領先,作為高端茶飲老二的奈雪的茶抓住新消費熱潮最後的視窗期于2021年選擇上市,率先打破平衡。在充足的現金流支撐下,奈雪的茶加速拓店,迅速縮小與喜茶間的差距,并于2022年5月完成門店數量的反超。

在奈雪的茶高速拓店的同時,喜茶囿于現金流壓力,2022年開店步伐陷入停滞,門店數差距被逐漸拉開。在此背景下,2022年2月喜茶率先宣布降價,并在同年11月宣布開放加盟,進行品牌和供應商價值的變現。并于2023年4月再次将奈雪的茶甩在後面。

4塊一杯,喜茶急了

窄門餐眼顯示,截至目前,喜茶門店數量為3676家,光是2022年一年,喜茶就猛開了2396家店,是前三年開店數量的4倍。奈雪的茶雖然後來也跟進了加盟政策,但門店數量不及喜茶,為1855家。人均消費上,喜茶為17.51元,比奈雪的茶20.38元更接地氣。

且在門店分布上,喜茶不再拘泥于北上廣及新一線城市,二線及以下城市門店占比合計已達近六成。

降價、加盟、下沉,一系列組合拳下,喜茶又能前進了。然而,自第一批喜茶加盟店試水後,據界面新聞報道,聶雲宸就頻繁在社交媒體上刷到關于“加盟門店變醜”“降價之後變難喝”和“加盟營運混亂”等吐槽。為此,聶雲宸還讓部分加盟商把門店的招牌換了一遍。

在楊梅看來,這兩年喜茶有點自亂陣腳,為了走量進行一而再,再而三的降價,是一種掉價行為。而開放加盟,可能造成産品品質、管控問題,進而對其造成“反噬”。但在增長面前,這些問題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03、留給喜茶的時間不多了

一些消費者對喜茶由敬仰轉為失望。在資本市場,圍繞喜茶身上的光環也漸漸消失。

回想2016年,喜茶開局便拿到包括IDG在内的億元級别融資。此後喜茶又完成4輪融資,背後不乏紅杉、騰訊、高瓴、黑蟻等知名資本。2021年7月,喜茶以5億美元重新整理了中國新茶飲行業的融資紀錄,投後估值達到驚人的600億元。

當時不少業内人士認為,這可能是喜茶上市前的最後一波融資了。結果,最後一輪猜對了,上市卻遲遲不見動靜。期間,喜茶多次傳出上市傳言,均被公司予以否認。反而是諸如奈雪的茶、茶百道這些同行們先IPO,沒上市的,像蜜雪冰城、古茗、滬上阿姨、霸王茶姬也都遞交了招股書。

反觀喜茶這個最被看好的品牌,似乎成了最落寞的一個。據林軍觀察,2022年開放加盟前的年度報告中,喜茶隻提單店最高銷售額,卻沒有提平均資料。“這或許說明喜茶公司的直營店已經過了高利潤時代,造血能力不足,這樣的局面無法給投資人合理的交代。而加盟業務貢獻的現金流能為直營業務持續輸血。”

4塊一杯,喜茶急了

超級奶爸聯合創始人、天使投資人劉輝告訴「市界」,投資人投了喜茶以後,沒有預料到會有疫情這個黑天鵝,是以還沒上市估值就推至600億。

高端品牌的老二、被市場認證了的競品奈雪的茶,上市後市值從200多億港元降到100多億港元,現在隻有50億港元。那麼投資人的問題來了,喜茶縱然實力再強,在上市後市值不變的情況下,能做到奈雪的茶的10倍嗎?

這就不難了解,為什麼市面上多數聲音認為,喜茶轉向規模導向,很有可能是想提高自身估值,為上市做準備。“受資本壓力影響,直營已經受限的情況下,喜茶必須開放加盟。”劉輝稱。

事實上,追溯茶飲上市潮,正是茶飲行業開始走下坡路的分水嶺階段。天眼查App顯示,2019年和2020年,新茶飲融資頻次分别為40次、50次,2021年增加到89次,對應融資金額達到178.19億元巅峰。此後開始降溫,2023年發生31起融資,公開披露金額為13.5億元,不及2021年的十分之一。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釋出的《2021新茶飲研究報告》,也佐證了新茶飲市場正在經曆階段性放緩,2020年該市場增速為26.1%,2022年下降為19%左右。且在接下來的2-3年,增速可能會降至10%-15%。

“許多茶飲品牌都寄希望于紅利最好的時候,完成上市使命。”林軍感慨,“喜茶始終端着身段,錯過了最該擴張和沖刺資本市場的時機。等到驚醒時,為時已晚。”

目前,奶茶賽道的競争有多誇張?窄門餐眼顯示,奶茶飲品賽道已充斥着3169個品牌,門店總數達到418403家,并且還在繼續增長。按14億人口算,每3300人就擁有一家奶茶店。

用劉輝的話說,“茶飲是一個沒有核心壁壘的行業。産品很難講出差異化,不僅喜茶面臨這個問題,全行業都面臨這個問題。”喜茶如何從紅海中沖出重圍?公司何時上市?喜茶始終沒有給到外界确切答案,但留給它的時間恐怕不多了。

更何況,擺在喜茶面前的,是奈雪的茶、茶百道上市後股價表現差強人意的事實。劉輝表示,連鎖類的企業根基還是門店,一是新開店的速度,另一個是老店的經營能力,後者更考驗品牌力與系統支撐能力,而兩家企業上市後都沒交出一個好的答案。朱丹蓬稱,從現在整個市場環境來看,資本更喜歡追逐科技股。

(文中鄭娟、楊梅、林軍為化名)

作者 | 陳暢

編輯 | 陳芳

營運 | 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