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中國行 | 看到這件古物,沈從文撲通一聲跪倒

作者:長江雲新聞

每當描寫家鄉,那些深情的字裡行間,有眷戀不已的風景,有回味不盡的美食,有笑意盈盈的親人,有治愈一切的人間煙火。寫家鄉,沒有滿分模闆,隻有滿分的愛。用文字給家鄉打Call,湖北的作家們會怎麼寫?

長江雲新聞聯合湖北省作家協會,邀請湖北籍作家為家鄉寫篇小作文。今天,跟着湖北荊州籍作家菡萏一同走進瑰麗浪漫、充滿靈性的荊州,探尋令世界瞠目的戰國絲綢。

文化中國行 | 看到這件古物,沈從文撲通一聲跪倒

菡萏

原名崔迎春,中國作協會員,中國紅樓夢學會會員,荊州市作協副主席。作品被北京師範大學研究所學生培養創新項目立項研究。散文見諸《作品》《清明》《四川文學》《野草》《山東文學》《安徽文學》《時代文學》《湖南文學》《草原》《西部》《朔方》《山西文學》《滇池》等刊,被《散文選刊(選刊本)》《散文海外版》《人間值一笑(年度30篇)》《年度散文50篇(2022)》《2023年度生态散文榜單》等選。散文集《不開也不落》入選《悄吟文叢》等。中短篇小說見諸《芳草》《天津文學》《莽原》《朔方》等。正常出版有《菡萏說紅樓》《紅樓漫談》《不開也不落》《空翅》《養一朵雪花》,寫有長篇小說等。

走進荊州,讓世界瞠目的“絲綢寶庫”

菡萏的家鄉小作文中寫道,沈從文曾在荊州為絲綢之美而下跪。記者經多方查詢了解到,1982年初,湖北江陵發掘馬山一号楚墓,80歲的沈從文受荊州博物館邀請前往鑒賞出土的極品絲綢。到了荊州,這位耄耊老人在那批無價的戰國瑰寶面前下跪了,他拜服在美之下,為美而下跪,沈從文說:“真是一生僅見精美絲繡,又壯觀又美不可言。”

文化中國行 | 看到這件古物,沈從文撲通一聲跪倒

馬山楚墓出土的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外緣用田獵紋縧,内緣中部和大襟上部内側用龍鳳紋縧,内緣兩側用鳳鳥菱形紋錦。袖和下擺緣均用大菱形紋錦制作,長袍寬大,紋飾優美,被譽為天下第一衣。

沈從文所見的戰國絲綢織造之精,為世人所歎。如織造提花的對稱舞人,高舉衣袖,移動雙腳,輕歌曼舞,妩媚動人。有些象龍、鳳、鹿、麒麟、水鳥、蝴蝶、四腳蛇一類的獸鳥,連鳳毛麟角和動作神态,都清晰可見。

文化中國行 | 看到這件古物,沈從文撲通一聲跪倒

三首鳳繡紋

荊州出土文物衆多,境内屢有重大考古發現,博大精深、獨樹一幟的楚文化在新中國考古學中異軍突起,成為考古學家、曆史學家和文化學者研究的熱點。古代的中國絲織品,被譽為“衣料皇後”,外觀絢麗多彩,色澤柔和,懸垂、飄逸、靈動,摩擦時可以發出特殊的絲鳴聲,是高檔服裝的理想面料。而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裡,古絲綢卻一直“躲藏”在文獻古籍之中,隻是在零零星星的考古發掘中閃爍着那華麗高貴的身影。

文化中國行 | 看到這件古物,沈從文撲通一聲跪倒

馬山楚墓出土服飾複原

直到公元1982年,荊州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從馬山磚瓦廠一号楚墓裡發掘出土了一批距今2300多年的戰國絲綢,這才讓世人真真切切地看到,楚人在2400多年前織造出了連今人用高科技都難以複制出來的絲織物。當年楚國絲織品的生産的确如文獻記載那樣,擁有當時世界一流的紡織技術水準。

文化中國行 | 看到這件古物,沈從文撲通一聲跪倒

馬山一号楚墓出土舞人動物紋錦(荊州博物館藏)

那次考古發掘,荊州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們從馬山磚瓦廠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綿袍、單衣、夾衣、單裙、綿褲、帽、衾(被子)、绨面麻鞋等35件,特别是出土了各類絲織物152件,其中儲存完整的衣物中有21件刺繡品,可以分為絹、绨、紗、羅、绮、錦、縧、編組、刺繡和針織品等十大類,幾乎包羅了先秦時期絲織品的主要品種。

文化中國行 | 看到這件古物,沈從文撲通一聲跪倒

三頭鳳刺繡圖案(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局部)

考古學家發現,這些珍貴的出土文物,有的薄如蟬翼,輕若籠煙;有的刺繡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有的色澤豔麗,五彩紛呈;有的經緯密度,超乎想象,密于今天的降落傘。令人吃驚的是,針織滌的紋飾用肉眼都看不到,現在隻能借助顯微鏡等輔助工具才能一探究竟,而楚人竟然在2300多年前就将絲織工藝打磨到如此地步。由于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絲織品種類衆多、制作精美、儲存完好、年代久遠、工藝高超,均可稱為“中國之最”,因而被中國古代章服文化事業開山鼻祖沈從文先生譽為中國古代的“絲綢寶庫”,因而成為荊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文化中國行 | 看到這件古物,沈從文撲通一聲跪倒

荊州古城

跟随作家菡萏,請你來到荊州,領略浩蕩荊江九百裡的壯麗,感受巍峨楚天三千年的厚重。走進荊州博物館,從巧奪天工的史前玉飾,到完好如新的戰國絲綢,再到光彩奪目的楚漢玉器,引領我們穿越時空,與楚人展開一場千年的對話。探訪楚王車馬陣,在浩蕩陣列中,領略楚人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的霸氣雄風。漫步荊州的古街小巷,感受楚辭、楚繡、楚劇非遺傳承的魅力。

編審:康耀方 鄧國輝

記者:陳亞曦

海報:梁意

通訊員:江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