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母覺醒後,才能真正幫助厭學的孩子

作者:百合讀書

之前,我的孩子經常會對我抱怨:你對我要求太高了。

那時,我不以為然,反駁他“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要是将目标定得過于低,那真是啥也沒了。

看似也不錯,但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曲解和運用錯了。尤其是在孩子對自己充滿懷疑和厭學時,要是再以高目标來驅動,隻會讓孩子有種“我做不到”的絕望感以及自責。

讓孩子感覺“我媽對我所有期待”和“我媽對我期待太高了”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前者能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期待,而後者隻會帶來無盡的壓力。

父母覺醒後,才能真正幫助厭學的孩子

或者說同樣一個理念,在孩子不同的抗壓能力以及心力強弱不同下,有些高目标能産生正向的激勵,但有些高目标隻會讓孩子慢慢産生厭學心理。

目标的适配性顯得尤為重要。是以要多去追問自己一個問題:

對孩子的期望是否與孩子對自己的期望産生分化?目标是否适配孩子目前的現狀?

我之前給孩子定的目标很高,讓孩子把年級前20作為自己的對标,後來發現孩子一時根本做不到,就會産生自己很菜的悲戚與無助。

高目标,不僅沒有讓孩子獲得正面回報,反而在不斷挑戰着他的自信。

當我意識到目标太高,反而給孩子造成壓力時,就慢慢放棄了目标,或者說目标再分解得細緻一點,把目标放得低一點,然後關注階段性目标,比如月目标和周目标等。

這樣目标放低之後,就站在了跳一跳,夠得着的邊緣。

父母覺醒後,才能真正幫助厭學的孩子

這麼說吧,要是孩子定了太高的目标,一時又難以達成時,每次即便有進步,也不會達到期待值,這時隻有内疚和質疑,而看不到自己的進步。

當我想明白這些時,再也沒有對孩子幹涉那麼多關于目标的定标,而是從細微的進步中肯定和鼓勵孩子,甚至在失誤中也會找到孩子的閃光點。

比如說,孩子盯着自己丢的分時,我會告訴他:多棒啊。丢了一些不該丢的分後,還能考這麼高,足以證明你的實力了。要是總盯着自己粗心的地方,看不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那不是自虐嘛。

如果我再強調,别說什麼不該丢的分,那就是知識點不牢固。或者說教:我早就說讓你認真仔細,你不聽,或者說一些廢話:下次認真就好了。

父母覺醒後,才能真正幫助厭學的孩子

這些對孩子都隻是無效溝通,并不能激發孩子的自驅力,也并不能讓孩子的内心好過一點。

有時候,父母覺得我也沒有吵孩子,我對孩子也很寬容,也沒有在意過他的成績,可是為什麼孩子還是覺得壓力很大呢?

壓力呢,分為潛在的壓力和無意識的壓力還有可感受的壓力。大部分壓力都是無意識的壓力,而且這些壓力都是父母在不知不覺中投射給孩子的。

像一句不經意的話,不太合适的鼓勵以及不是很同頻的溝通方式,這些都會造成孩子厭學。

直白地說,當孩子做不到或者感覺自己不行時,就失去了前行的信心,失去了對目标的信任,進而變得随波逐流。

父母覺醒後,才能真正幫助厭學的孩子

這時要是父母還不覺醒,還以正确的道理或說教或者憂心忡忡地面對孩子,結果真無解了。

心理學中有一個效應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父母越無條件信任孩子,孩子就會越好。反之,要是總是擔憂和懷疑,孩子就會如你所願。

那父母也會說了,明明孩子已經很厭學和擺爛了,還要讓我怎麼去相信孩子呢?

這時,父母就要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心力,做出更多的心理建設:首先相信孩子已經是盡力了,其次相信孩子總能做得更好,最後堅定的支援和信任孩子。

這些說得容易,做得難。尤其是要做到始終如一的相信,更是難于上青天。

覺醒後的父母不會把目标達成當成一切,而是把沖刺目标的過程與堅定當成一切,拼一把,試一試,不一定非要赢,但一定要有想赢的心與行動。

給孩子傳遞出一種“我信任你”,“做不到也沒關系”,“無論你是否做到,你都是我的驕傲”。

父母的信任傳遞給孩子一種無處不在的安全感和踏實感,孩子不害怕、不擔心、不自責時,他的自驅力和行動力以及爆發力就能做到很好的诠釋。

不過度期待,但也不全無期待,通過積極的語言來陪伴孩子,父母不逼孩子,也不讓孩子逼自己,率性而為,積極驅動。

有了這樣覺醒的父母,孩子一定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