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似浮雲長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

作者:藝境

如今社會,人人都在追求“有為”。

希望自己才華橫溢,希望自己名利雙收。

結果往往是用力過猛,導緻現實中事與願違。

早在2000年以前,老子就曾勸誡我們: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他認為,人生最好的狀态,不是強求有為,而是順勢而為。

慢一點,靜一點,柔一點,你才能從無為的狀态中,獲得最進階的生命能量。

心似浮雲長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

01

慢,能積聚能量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唐·劉禹錫《浪淘沙·其八》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裡之行,始于足下。”

任何高大的事物,都是需要時間來慢慢造就的。

參天大樹,是從樹苗開始拔高,高樓大廈,也必須在平地打好基礎。

物如此,人猶是。

善用無為的力量,不對抗,不妄為。

随着時間慢慢走,時機到了,你自會得到滿意的答案。

提起“唐朝八大家”,最沒有存在感的,莫過于蘇洵了。

他的名号雖然沒有兒子蘇轼和蘇轍響亮,但他的文學成就卻一點也不低。

這得益于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更是因為他從不急躁,在自己的時區緩慢進取。

蘇洵年少時,資質平庸,18歲第一次參加科考失敗,便不願再參加考試。

雖然他對應試教育嗤之以鼻,但在科考之外,他卻沒有放棄閱讀。

27歲那年,蘇轼出生,蘇洵心中的理想再一次被激發。

他燒掉了之前寫的幾百篇文章,取出《論語》《孟子》等經典書籍從頭再讀。

還給自己立下了“不成熟時不寫文”的規矩,在苦讀的過程中默默積蓄着能量。

20年後,蘇洵的文學達到了“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的境界。

他的文章被天下人競相傳閱,他也受到了文人學士的熱烈追捧。

歐陽修非常欣賞他的政治觀點,更是盛贊他為“具有堪比賈誼的王佐之才”。

而正是蘇洵的慢,讓他能潛心學習,最終成就了自己。

老子曾說:

“大器晚成。”

越是“大器”,需要的時間越長越慢。

所謂“晚成”,也不過是積攢了足夠的能量,才使其成為了耀眼的存在。

普通人的無為,往往就是從慢中開始。

順應時間的規律,不拔苗助長,不急于求成。

踏踏實實地往前走,你總能到達你想要的目的地。

心似浮雲長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

02

靜,能淨化能量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唐·王維《積雨辋川莊作》

随着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每天周旋在各種名利場中,人就容易被負能量纏身,緻使人身心俱疲。

但老子說: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想要讓渾濁的水變清澈,靜靜等待就可以。

而人想要保持心靈的純淨,也需善用安靜的力量。

不驕不躁,靜下來,沉下去,人才能真正接納萬物,活出無為的境界。

陶淵明是田園山水詩的創始人,被譽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歸宿。

他生逢亂世,在廟堂渾濁時依然潔身自好,不肯為五鬥米折腰。

他幾番為官,卻始終心系山林,在内心為自己留有一片淨土。

厭倦了官場浮沉,他索性歸隐,去尋求向往的恬靜。

哪怕不善耕種,田間“草盛豆苗稀”,他也不改初心,用自己的樂觀影響着無數人。

有人問他,放棄仕途,是否會感到後悔?

他卻隻是笑着回答:

“但使願無違。”

幾間屋,幾畝田,在向往的生活中,他終于收獲了内心的平靜,過得悠然自得。

道家有個很重要的思想,叫清靜無為。

心靜了,人就能集中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學會無為,不再刻意追求結果,一切反而會水到渠成。

在這浮躁的世間,與其對抗世界,不如靜下心來去實作自己的追求。

沉浸式地做自己,你也能活得潇灑自由。

心似浮雲長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

03

柔,能強化能量

剛者不堅牢,柔者難摧挫。

不信張開口角看,舌在牙先堕。

——宋·辛棄疾《蔔算子·齒落》

人活于世,凡事剛強,不過是在損耗能量,讓自己深受其害。

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會硬碰硬,而是選擇柔和處世。

看似是無為,他卻能在無形之中赢得别人的尊重。

善待了别人,其實也是在成就你。

清代有兩位著名的畫師,一個叫金冬心,一個叫王铮。

金冬心畫技高超,為人卻十分謙和,王铮覺得他惺惺作态,很是看不慣他。

每次見面,王铮都會出言諷刺,可金冬心仍然态度溫和,從不反擊。

有一次,兩人同時出席了一場宴會。

酒過三巡,有人提議以“柳絮”為題作詩。

王铮有意争先,想要給金冬心難堪,脫口便說:

“飛來柳絮片片紅。”

衆人聽後,面露譏諷之色,因為柳絮分明是白色的。

王铮自知失言,頓時酒醒,内心尴尬不已。

可金冬心卻沒有借機嘲諷,而是對出:

“夕陽返照桃花渡。”

此句一出,不僅巧妙地化解了這場危機,還升華了詩的意境。

王铮心中佩服,此後再也沒有中傷過金冬心。

老子曾說:

“水至柔卻至堅,人無為則有益。”

水是至柔之物,卻可以滴穿頑石,人信奉無為,同樣益處無窮。

内心柔軟的人,其實就如水一般。

看似無骨,卻比誰都堅定,看似不争,最終卻能赢得所有。

人生在世,凡事都溫柔以待,擁有無為的心态,你最終就一定能大有作為。

莊子說:

“無為,則靜,無為,則無所不為。”

在如今越來越内卷的環境下,一心追求結果的人,往往得不到好結果。

反而是不顯山不露水、隻想過好當下的那部分人,最終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這世間,不動聲色的力量才能潤物于無聲。

心似浮雲長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

當你悟透了無為,方能無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