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下放農村舊居回訪記之二

作者:青煙威文學

作者:李佳桂(安徽合肥)

下放農村舊居回訪記之二

1968年10月,在淮南一中大操場召開的“淮南市首批知識青年廣闊天地煉紅心”歡送大會的鑼鼓聲仿佛還在耳邊;送行的大卡車上,男女生擠坐一團,一路上歡聲笑語,歌聲嘹亮的情景也好像就在昨天。然而,時光如閃電,不知不覺中,已過去56個春秋!

今天,當我懷着半個多世紀的念想,回訪曾經深刻烙下時代印記,度過一段難忘的激情、率真、浪漫歲月的下放農村後的安居點——王家祠堂,已是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下放農村舊居回訪記之二

裝載過我們五人知青小組多少汗水與淚水;懵懂與純情,在一片“幹打壘”土牆茅草頂的村舍中鶴立雞群般矗立的王家祠堂已不見了蹤影,甚至,片瓦未留,連個牆基也似被歲月抹平。 當我面對王家祠堂遺址、高高的黃土高台,一時無語、無限惆怅之時,在由一望無際的稻田揚起的、依然與當年一樣味道的夏日輕風吹拂下,一連串的似模糊、又似清晰的身影在我的眼前閃現:對“城裡來的大學生”關懷備至、慈愛如父的大隊左書記;與我同宗同輩分的大隊民兵營長李家應;溫柔中透着潑辣的大隊婦女主任張大姐;為解我們“鄉愁”,帶我們步行15裡地,去三河鎮下館子、吃紅泥爐炭火鍋的大隊團支部胡書記;身體壯實、态度威嚴的井南生産隊王良社隊長……

哦,還有鄰隊的玩伴、借我的确涼衣褲去相親的張大哥;聰明好學,常向我借書的梁小弟……你們現在哪裡?

哦,還有同在一個祠堂屋檐下,帶着一至三年級複式班學生,朝夕相處了兩年的金老師、邵老師,你們現在哪裡?哦,還有我的二十幾位公社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的“戰友”們,你們現在哪裡?

下放農村舊居回訪記之二

——你們還記得那個破天荒的将村裡、社裡的好人好事寫成稿子,登在《皖西報》上的“筆杆子”嗎?你們還記得那個拎着紅油柒桶在大隊部牆上刷下“農業學大寨”“鬥大的字”;在祠堂迎面粉牆上“龍飛鳳舞”,寫下一牆“毛體”的毛主席詩詞《紅軍不怕遠征》的“書法家”嗎?你們還記得被你們引以為豪,被抽調公社,能和公社書記一塊吃食堂的“編戲文”的“作家”嗎?我今天看你們來啦!你們都在哪裡啊?

然而,當年的“第二故鄉”,已是滄海桑田。放眼展望,稻田平疇,碧浪連天,一如記憶中的圖畫。而原來一片片低矮的茅草屋已變化為星羅棋布的瓦房和“小洋樓”。村村通的水泥路,平坦如鏡,四通八達。不遠處杭埠鎮的工業園和周邊的經濟開發區高樓大廈林立,擡眼可見,如同一艘艘巨輪在碧波連天的稻田大洋中揚帆遠航!

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許多古人感歎歲月不居、時移世變的詩句來:“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作爛柯人”(唐 劉禹錫)。“閑潭雲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唐 王勃)。“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唐 趙嘏)。“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宋 歐陽修)。“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己惘然”(唐 李商隐)。……

下放農村舊居回訪記之二

吟罷,一時間情驅筆端,竟不揣淺陋,書就一首俚詩,是為“回訪記”之二。

青蔥歲月随世風,王家祠堂曾遺夢。

黃土高台今猶在,粉牆黛瓦竟無蹤!

故交舊雨呼不應,空餘老屋迓老翁。

心語錦素憑誰寄?蛙鼓舊池見落紅。

(2024年5月12日于合肥“榆木柴房”)

下放農村舊居回訪記之二

李佳桂簡介:李佳桂,男,号“榆木”,1951年生人。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在一央企從事管理工作至退休。現居合肥市。有多種企業管理著作和論文出版和發表。業餘創作詩歌、散文、文藝評論散見報刋、文集。

編輯:李家文/李勳修《青煙威文學》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