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葉成業,興農富民

作者:求是網

  “七星關區現存古茶樹30餘萬株,挂牌的近7萬株,茶齡最高達1000多年,其中亮岩鎮太極村就擁有古茶樹7萬多株。”一見面,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區委書記李勰就向記者抛出了一組亮眼的數字。帶着強烈的好奇心,我們走進了七星關區亮岩鎮太極村的茶山。

  一夜新雨,雨後的茶山薄霧缭繞、青蔥翠郁、生機勃勃,沿着山路起起伏伏,滿目茶樹。

  位于烏蒙山腹地的太極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水充沛,獨有的“馬血泥”富含鈣、鋅、硒,是高山生态有機茶生長的絕佳土質,孕育出了獨具特色的古茶樹,當地飲茶文化也極為興盛。

  “然而多年前,這裡發展條件落後,村民采摘古茶樹的茶青制成的幹茶賣不上價,多留為自家飲用。有的村民甚至把茶樹砍了當柴燒。想把茶葉變成‘茶業’,變成村民口袋裡的錢,困難太多了。”曾在太極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的七星關區信訪部門幹部李德亮回憶道。

一葉成業,興農富民
  •   圖為2024年4月,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亮岩鎮太極村村民在采摘古樹茶。七星關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為了幫助村民打開茶路,發展茶業,20世紀80年代,當地農業部門給太極村謀劃了制茶産業,并提供了一批制茶裝置,但是太極村位置偏遠,隻有泥路,遇到下雨,進村運貨的車輛可能被困好幾天也出不去,“出行難”給第一次發展計劃潑了冷水。“要想富,先修路”。2013年,太極村有了通村公路,引進茶商流轉土地經營了500畝茶園,村民們似乎看到了小小茶葉即将給山村帶來的改變。然而由于管理水準有限,茶園管護效果欠佳,村裡的“茶業夢”再次落空。

  2014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特别叮囑要“把扶貧開發工作抓緊抓緊再抓緊、做實做實再做實,真正使貧困地區群衆不斷得到真實惠。”總書記關心貴州的茶産業,還問起貴州茶葉有沒有自己的品牌。

  總書記的惦念就是前行的動力和指南。2015年,太極村在各級黨委政府和部門幫助下,成立了七星關區太極茶葉種植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帶領茶農保護古茶樹,再次走上發展茶産業的道路。2016年11月,畢節七星太極古樹茶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公司以科技促産業,進一步引導古樹茶産業向集約化、标準化、品牌化轉變,七星關的古茶也有了自己的品牌——七星太極古茶。公司還與當地村級合作社簽訂合作協定,鼓勵村民在保護古茶樹的同時合理采摘茶青,公司除正常支付茶青收購款外,再以全年收購茶青總額按比例給予獎勵,村集體獎勵5%、一般農戶獎勵8%、脫貧戶獎勵12%。“公司+合作社+農戶”利益連接配接模式逐漸顯現優勢,帶動茶農走上增收緻富之路。

  現任畢節七星太極古樹茶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謝濤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太極村人,大學畢業後外出務工,在福建武夷山接觸到當地的“大紅袍”茶,不由想起了家鄉的古茶樹。“自然生長的古茶樹是大自然對太極村人的饋贈,我們村的古茶完全可以好好發展!”如今,謝濤的願望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公司目前有固定員工26人,同時輻射帶動太極村以及周邊村寨4000多戶20000餘人從事古茶産業。”謝濤說,“能見證并參與家鄉古茶産業發展壯大,由衷地感到幸福。”

一葉成業,興農富民
  •   4月19日,2024年貴州省“太極古茶杯”第七屆古樹茶加工技能大賽在畢節市七星關區亮岩鎮太極村舉行。來自貴州各地13個代表隊上百名選手同台切磋技藝,傳承茶葉傳統加工工藝,打造古樹茶加工交流學習平台,進一步助推全省茶産業高品質發展。圖為2024年4月19日,參賽選手參加綠茶加工項目比賽。人民圖檔 陳曦/攝

  茶産業的發展給整個亮岩鎮帶來的第一個變化,就是山更綠了,村民們不但不再瞧不起生長在大山上石縫間的古茶樹、不再砍樹燒火取暖做飯,還主動保護古茶樹,培育茶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村民們一下子就懂了。

  “以前炒好的幹茶隻能賣10元左右一斤,現在明前茶青收購價一斤就達60—120元,夏秋茶青收購價一斤也有30一60元。”說起自家古茶樹價值的前後對比,太極村茶農陸春權感慨萬分。“我家有3畝左右古茶樹,兒女在外工作,平常就我和老伴負責管理,每年靠着這些古茶樹能有3萬多元的收入。”陸春權樂呵呵地說,“公司不僅指導我們如何對古茶樹進行精細化管理,還免費給我們發放肥料呢。”

  2024年2月6日春節前夕,亮岩鎮幾百名村民更是迎來了一件大喜事:領“年終獎”啦!當天天氣雖然很冷,但村民們三五成群,笑容和激動在臉上洋溢,有說有笑地在從業人員引導下,簽到、按手印、領獎金……本次獎金發放是畢節七星太極古樹茶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結合2023年茶廠經濟收益情況,為激勵茶農們繼續把古茶樹保護好、管理好和利用好,按照2023年茶農采摘茶青的情況,對涉及古茶樹種植的村集體以及種茶群衆給予的現金獎勵。橋頭村的劉啟貴這些年靠着養植古茶樹,一家人順利脫貧,過上了小康生活。“我家有30多畝茶樹,今天領到了公司發的1580元獎金。”劉啟貴說,“賣了茶青,不僅得了茶青的錢,還能額外領到獎金,真的很開心,來年更有信心和底氣把古茶樹管好、用好。”“我們村去年茶青賣了40餘萬元,按照5%比例的獎勵,村集體得到了2萬元的獎金。”橋頭村黨支部書記葉世雙說,“有了這筆獎金,來年村裡将繼續聘請技術人員進行茶樹管護和指導教育訓練,把茶産業繼續發展壯大,不斷促進村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本次獎金共計發放130餘萬元,4個鄉鎮13個村900餘戶群衆和9個村集體領到了獎勵。

一葉成業,興農富民
  •   圖為2024年4月,在畢節七星太極古樹茶開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制茶工廠中的房間,勞工在進行茶葉加工。七星關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依托太極古茶樹基地、開發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當地茶農,七星關區不斷探索綠色發展、和諧共生、共同富裕新模式,不斷完善“基地+企業+合作社+茶農”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群衆“抱團”發展茶産業,茶葉産值從2020年不足300萬元增加到2023年的4000萬元,實作了産業發展促農增收、農民發展促企增效。如今,太極古茶已形成四大系列近30款産品,銷售範圍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區,沉寂千百年的古茶樹煥發出新生機。

  綠色是七星關的底色,茶葉是綠色七星關的珍寶。為了更好保護古茶樹資源,2023年底,在七星關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等機構推動下,畢節市釋出古茶樹司法保護令,明令禁止在七星關區範圍内實施砍伐、移植、掘根等破壞古茶樹資源的行為,以司法屏障守護“古茶綠”,如今在七星關,綠色發展深入人心。2023年,七星關區亮岩鎮被命名為貴州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記者:蔡春玲 稽核:李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