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爆火的《歌手》,掀開了誰的“遮羞布”?

作者:青島西海岸釋出

《歌手2024》一夜爆火,“霸榜”熱搜。這一集結了國内外嘉賓的音樂競技綜藝,全程“直播無修音”。首期節目排名前兩位的都是國際友人,那英隻排第三。一時間,華語樂壇“炸了鍋”,網友各種“辣評”——“最後一名的競争比第一名還激烈”“播出前看名單以為是‘挑戰那英季’,結果是‘那英曆險記’”“差距太大了,仿佛是草莓音樂節大戰格萊美”。

爆火的《歌手》,掀開了誰的“遮羞布”?

《歌手2024》首發陣容

大家一邊“玩梗”,一邊“奔走相告”,着急“搖人”,尋找能打的踢館選手:張學友、龔琳娜、騰格爾、鄧紫棋、周深……能想到的實力唱将,挨個被點了名。5月12日傍晚,韓紅發文“我是中國歌手韓紅,我請戰”,進一步推高了話題熱度。

為何一檔音樂綜藝節目,會引發如此高的關注?這背後,折射出觀衆怎樣的期盼?

《歌手2024》全開麥、不修音、one take(一遍過)直播的模式革新,像一枚“深水炸彈”,炸出了大衆對“何為歌手”的讨論關注。面對外國歌手強勁的實力,國内觀衆在焦慮中發現,國内“能打的”歌手大部分都年齡50+了,新生代實力歌手明顯“斷層”,影視圈亦有同類現象。

有評論認為,這和近年演藝圈氣氛浮躁、藝人急功近利脫不了關系。

爆火的《歌手》,掀開了誰的“遮羞布”?

電影、電視劇片場

假勞模,演技靠“摳圖”和配音。在一些藝人看來,準時到片場、真唱、背會台詞這些藝人工作的基本職業行為,都被視為“敬業”。“敬業”的标準,一再被降低。這讓那些反複咀嚼台詞、給角色寫人物小傳、深入體驗角色生活、為追求更好的效果而受傷的“真勞模”情何以堪。

為了賺錢,某些流量明星同時“軋戲”多部,這樣的“戲混子”也被營銷為“敬業”,着實荒唐。著名影視劇配音演員沈磊曾披露,一位非常火的男明星,在本該念詩的台詞處,一邊舞劍一邊念着“1234567”,全指望後期配音。

假唱功,高音靠“修音”和後期。曾經風靡全國的“超女”“快男”,以素人質樸、無修音的真實演唱風靡全國。直到“某聲音”靠着後期修音營造出“炸裂”的聽覺效果,配合“轉椅子”“震驚臉”等情緒表演,赢下了收視率,“修音”便成了音樂綜藝難以舍下的“秘籍”。

唱不上去高音,可以修;唱得跑調,可以修;唱破了音,也可以修……隻要有“百萬修音師”,誰都可以是“百靈鳥”。加之各大晚會“假唱”頻現,唱功,似乎不再那麼重要。

爆火的《歌手》,掀開了誰的“遮羞布”?

假顔值,拍照靠“精修”和整容。如今,各類“精修照騙”充斥網絡,某些明星的美隻能在固定角度、依靠固定攝影師才拍得出來。有些人甚至連拍戲都要求隻拍好看的那半張臉,過于矯情地維護外貌形象,不為角色服務,令人咂舌。

如今,越來越多的“整容臉”,靠着資本、靠着粉絲,出現在熒屏上。業内人士表示,這樣的面孔缺乏特點,對角色塑造毫無益處,容易讓人出戲。此外,“半永久妝”“噘嘴、瞪眼、翻白眼”等同質化的表演,也讓觀衆審美疲勞。

演員靠演技,歌手靠唱功,任何職業安身立命都要靠真本事。但在演藝圈,為何一些人專業素養低,依然可以混得“風生水起”?

以為技術可以“遮百醜”。一些從業人員過度依賴“科技與狠活”,覺得唱功、演技這些所謂的“業務能力”都可以靠“包裝”以及後續的營銷遮“醜”。

過度的包裝和營銷,使得藝人在技術的“美化”中迷失,習慣于“技術依賴”,甚至逐漸放棄了對專業技能的修煉和打磨。以至于,真正唱功了得和演技優秀的藝人,成了業内的“稀缺資源”。此次,與國外歌手的競演之是以受到如此高熱度的關注,恰是因為許多網友對國内歌手“技不如人”産生了擔憂。

以為流量可以引導一切。在選秀行業,“偶像+流量+飯圈”是常見的營運模式。近幾年,這一模式被廣泛“複制”到演藝圈的其他行業,包括電影、電視、綜藝節目等。

爆火的《歌手》,掀開了誰的“遮羞布”?

粉絲為給偶像“打投”而大量傾倒乳制品,震驚全國

不少投資方和平台秉持“唯流量論”,以為手持“流量”就能赢了全世界。于是,買個熱門IP做劇本、找個流量明星當主演,哪怕劇本爛、明星演技差都沒關系,把心思全花在“明星營銷”“粉絲打投”“刷點選量”等手段上。

以為“控評”可以“拿捏粉絲”。一些經紀公司利用“粉絲”對明星盲目熱愛的心理,雇傭職業粉絲對普通粉絲進行規勸、管理,驅使他們按要求行事。還有一些職業黑粉,專事編制黑料、惡意罵戰、洗腦路人乃至“網暴”異議者,進而達到為明星“樹形象”“立人設”“吸引粉絲”的目的。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一些所謂明星自恃被“藝能濾鏡”罩着,面對觀衆相當“任性”,擾亂了演藝界生态。但眼下,觀衆越來越“不吃這一套”了。

不追明星,追演技。近兩年,一批配角憑借出色的表演和角色的強大生命力爆火出圈,在口碑、人氣上“碾壓”主角,并在網上掀起了“配角掀桌”“配角上桌”等熱點話題。

爆火的《歌手》,掀開了誰的“遮羞布”?

《花間令》主角隻顧“美美的”,配角因精湛演技“出圈”

這既是對認真演戲的演員們的肯定,也是觀衆對于“劣币驅逐良币”現象的抗議。當下,雖然資本和劇組更看重明星,但觀衆們越來越獨立自主,不再輕易被“明星光環”裹挾。他們很清楚自己想看什麼、要追什麼,“隻有具備真演技的演員才值得追捧”。

不追流量,追口碑。以前,觀衆對流量明星包容度很高,很少發出批評聲。如今則不然。比如,演唱會“流産”,接連幾個流量明星的演唱會門票銷售慘淡,被迫取消;又如,電影“打不過”就玩撤檔。“五一”假期,《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票房一路“腰斬”,上映5天便宣布撤檔。

爆火的《歌手》,掀開了誰的“遮羞布”?

電影《沒有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事》上映5天便宣布撤檔

顯然,對明星的文化消費,觀衆不再一股腦兒埋單,而是有取舍、敢說不,“因為我可以買貴的,但不能買貴了”。

有網友感慨,《歌手2024》打出的直播牌,更多是對綜藝市場和華語樂壇的一記叩問:如果沒有“百萬修音師”的妙手回春,沒有“半開麥”的渾水摸魚,真正能唱的還有幾個?這一問,其實是對演藝圈的提醒。

保有“求真求誠”的專業精神。演唱和拍戲是一種職業、一份工作,專業敬業是本分。老藝術家趙麗蓉雖不識字,但苦練數月,在獨幕喜劇裡用毛筆懸腕寫下“貨真價實”,筆力蒼勁宛如書法大師;“老戲骨”陳道明演劉邦,為了入戲,6個月沒有換戲服;“歌神”張學友又被稱為最勤奮歌手,曾兩年巡演233場,打破世界紀錄,而他的秘訣是“沒有唱得好不好,隻有練得夠不夠”……

爆火的《歌手》,掀開了誰的“遮羞布”?

張學友演唱會賣力而敬業

俗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歌手、演員應該認真對待每一次演出、每一個角色,以真誠專業的态度,不斷提升自己的唱功、演技。最終,每一分努力都會刻進作品中,進而更長遠地赢得觀衆的信任和喜愛。

打造“公開透明”的展示舞台。觀衆的眼睛是雪亮的。“業務能力差”的演員或歌手,必然會被觀衆明裡暗裡嫌棄。但目前,一方面,諸多舞台一味追求效果,大開“濾鏡”,無法展示藝人的真實水準;另一方面,節目流程不夠公開、透明,甚至存在“暗箱操作”,難以讓觀衆信服。

爆火的《歌手》,掀開了誰的“遮羞布”?

《歌手2024》節目中,那英挑起了大梁

參演《歌手2024》的歌手汪蘇泷說得直接:“我們都需要對音綜祛魅。”此前,也曾有演技類綜藝引發質疑。各節目和平台,必須開始學習如何面對觀衆之于真實的訴求。盡管選擇真實、認清差距、接納瑕疵看來有些吃力不讨好,但這才是審美回歸的必經之路。

此外,演藝圈也需要加強對平台、演員的管理和監督,相關部門應該制定更加嚴格的規定和标準,對演藝行為進行規範和限制。

《歌手2024》的“全開麥”“無修音”,雖然大大降低了歌手的容錯率,但作為觀衆,我們樂意接受這種審美的“降級”,畢竟,正視才是“抹平差距”的基礎。我們真心期待能有更多“歌手”上線。

(編輯:L,本文由西海岸釋出制作,來源于青島宣傳,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