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防根本不能動搖,上市軍工企業違法違規案例頻出,引人深思!

作者:于見專欄

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多是行業的翹楚。不過,2024年以來,多位上市公司的掌舵人、高層管理被留置的事件,卻讓人們正在對這一“鐵律”産生懷疑态度,甚至引發了二級資本市場的動蕩。

例如,3月12日晚間,思科瑞、國光電氣公告稱,公司于2024年3月11日收到公司董事長張亞家屬通知,張亞家屬收到永清縣監察委員會簽發的《留置通知書》和《立案通知書》,張亞被實施留置。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思科瑞和國光電氣被留置人員均為實控人張亞。

而就在同一天,同為A股上市公司的環保企業超越科技釋出公告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高志江被實施留置及立案調查。此外,軌道交通領域的A股上市公司天宜上佳于3月14日晚間公告稱,公司于近日收到北京市門頭溝區監察委員會簽發的《留置通知書》和《立案通知書》,對公司實控人吳佩芳個人實施留置。

而就在近日,據紅星資本局報道,5月12日晚,天娛數科釋出公告稱,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徐德偉因涉嫌共同職務違法,已被甯夏回族自治區監察委員會立案調查并實施留置。

「于見專欄」注意到,在上市公司高層管理留置事件層出不窮的同時,軍工行業也成為違法違規被查、核心上司被留置的重災區。

例如,據有關部門官方資料顯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文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相關部門的監察調查。

而幾乎同一時間,A股上市公司睿創微納4月7日釋出公告稱,公司于4月4日收到國家監察委員會簽發的《留置通知書》和《立案通知書》,對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馬宏實施留置。據了解睿創微納上市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海康威視在2016年至2018年曾為睿創微納第一大客戶,銷售額貢獻一度占到睿創微納總營收的40%以上。

此外,4月17日,寶塔實業控股子公司桂林海威船舶電器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以下簡稱“桂林海威”)披露,被暫停參加軍隊采購活動。無獨有偶,此前2023年,媒體也相繼報道了華如科技、新餘國科、航天宏圖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被暫停軍隊采購的消息。

據了解,這些企業被列入軍隊采購暫定名單,原因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地暴露出軍工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或許存在不足,行業規範化經營、公司進行精細化管理已刻不容緩。

軍工上市企業監管趨嚴,難有漏網之魚

據觀察,衆多已上市軍工企業被“卷入”違法違紀的“漩渦”,并非偶然。究其原因,證券市場監管趨嚴,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之一。

媒體報道,近日,為推進《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意見》(新“國九條”)落地,證監會主席吳清帶隊在北京、杭州、上海等地,圍繞落實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服務新質生産力發展等主題,開展調研督導。

而且,吳清态度很堅決地表示:堅決整治政商“旋轉門”、“逃逸式辭職”等問題,打造忠誠幹淨擔當的監管鐵軍。

實際上,上市公司的内部“腐敗”,形式多樣。例如,此前一些上市公司就存在通過股權代持行賄的案件,就屢見不鮮。早在2023年,就有上海信托圈等媒體報道稱,2009年至2014年,北部資産利用高某波擔任吉林信托董事長的職務便利開展項目合作,從吉林信托收取“顧問費”,并按事先約定給予高某波回扣,而被證監會處罰。

相關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證監會對北部資産經營股份有限公司(原大連北部資産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部資産)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行為進行了立案調查、審理,決定對北部資産處以警告;對時任北部資産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王醒處以警告,并處3萬元罰款;撤銷北部資産經營股份有限公司業務資格。由此可見,上市公司的監管趨嚴,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而在軍工行業,各種花樣違規同樣層出不窮,也正在被相關部門嚴厲打擊。以另一家上市公司新餘國科為例,據軍隊采購網釋出的處罰公告,陸軍後勤部采購供應局根據軍隊供應商管理相關規定,決定對公司自2024年4月16 日起 2 年内禁止參加全軍物資工程服務采購活動。

在禁止期内,法定代表人金衛平控股或管理的其他企業禁止參加上述範圍軍隊采購活動,投标代表人侯帥禁止代理其他供應商參加上述範圍軍隊采購活動。

據報道,新餘國科違規的原因是,在參加某項目采購活動中,存在新餘國科和另外兩家公司等3家企業投标檔案雷同,而被認定為互相串通投标,作無效投标處理,該項目廢标。

國防根本不能動搖,上市軍工企業違法違規案例頻出,引人深思!

圖源:江西新餘國科官方公告

而據寶塔實業稱,前文提及的桂林海威被暫停采購,原因是桂林海威在2013年至2014年期間,與該客戶相關資金支付和使用不當造成。

此外,5月10日晚間,星網宇達公告稱,公司因涉嫌存在違規失信行為,2024年5月9日被陸軍後勤部采購供應局“暫停全軍物資工程服務采購活動資格”。如此多的企業密集被暫停采購軍工物資,足以說明軍工行業正在大面積整頓,或将引發行業進入新一輪的洗牌期。

密集反腐行動下,軍工行業将何處何從?

作為關系大陸國防事業的重要行業,軍工行業的大洗牌,無疑會給整個行業的格局、給涉事企業的業績增長帶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對于以軍事類産品與服務為主的企業,甚至可能被“連根拔起”。

以華如科技為例,據了解,華如科技的主營業務為以軍事仿真為主線,軍事仿真應用産品為其公司主要産品。而且,該公司自2023年開始,已經出現業績大幅下滑的局面。

華如科技财報資料顯示,其業績2023年已開始出現轉盈為虧,虧損超過2.4億元(同比下滑近300%)。雖然華如科技被列入軍隊采購暫停名單,是2023年11月的事情,但是由于華如科技對軍隊業務過度依賴,已經凸顯出内憂外患,其眼前的發展甚至陷入危機。

國防根本不能動搖,上市軍工企業違法違規案例頻出,引人深思!

圖源:華如科技2023年财報截圖

事實上,在被軍隊采購網“拉黑”之前的2023年前三季度,華如科技的業績已現縮減之勢,營收淨利規模雙雙下滑,營收同比減少18.85%至3.21億元,歸母淨利潤-0.28億元。

彼時,華如科技解釋道,因報告期内被軍隊采購網列入軍隊采購暫停名單,公司自2023年11月22日起暫停參加軍隊采購活動,受該事項影響,公司新簽訂單減少、項目驗收延緩,進而導緻2023年度主營業務收入降幅較大。

在新浪股吧,甚至有業内人士認為,在其被列入軍隊采購暫停名單後,華如科技雪上加霜,而展鵬科技或許會替代其“江湖地位”。因為資料顯示,展鵬科技公司對自主知識産權作了相應保護,目前已取得專利24項、軟著55項、商标7項。而華如科技公告被暫停采購,利好展鵬科技。

不過,對于部分軍工業務在公司整體營收中占比不高的企業,被暫停采購軍資或許并不緻命。例如,例如,同樣被列入暫停采購名單的新餘國科,2021年至2023年,該公司與軍隊發生的營業收入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每年均未超過1.5%。是以,公司表示,此事對公司的整體經營影響很小。同時,本次處罰決定并不屬于行政處罰,未觸及相關規定的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

「于見專欄」認為,雖然軍工反腐對該類企業的沖擊并不緻命,但是卻足以以儆效尤、對行業其他企業起到警示作用。事實證明,在軍工反腐浪潮沖擊下,軍工企業進行快速轉型,謀求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也成為必然的選擇。

例如,同樣被軍隊采購“拉黑”的軍工企業奧維通信, 在暫時“痛失”軍工業務後不久,就宣布其控股子公司“東和欣新材料”簽訂了一份高達12億的訂貨合同,也被業界視為雪中送炭。

而通過華如科技被軍隊暫停采購業績出現大幅虧損的影響足以看出,嚴重依賴軍工、營收過于單一的企業,或将面臨“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巨大危機,轉型謀求新的增長曲線勢在必行。

上市公司監管仍存隐憂,市場需要什麼樣的軍工企業?

雖然證監會等相關監管部門三令五申,強調上市公司應當嚴格進行内部管理,防止滋生腐敗,同時也在不斷落地一些新的監管政策,加強軍工上市公司的監管、調查。

但是,一些上市公司以“保密”為由,對公司違法違規相關資訊的披露并不及時,甚至是在被處罰資訊公布後,才進行披露,由此将帶來多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對上下遊企業而言:一旦軍工企業突然“暴雷”,上下遊企業必然受到牽連,甚至牽一發而動全身。由此,也将導緻此類企業毫無準備地受到沖擊,甚至波及整個軍工産業鍊。

另一方面,對于二級資本市場的投資者而言:因為監管部門處罰資訊公開的滞後性客觀存在,因為信披原因導緻的投資者損失誰來彌補,未來是否打更新檔?或者采取投資者補償等也引人思考。

國防根本不能動搖,上市軍工企業違法違規案例頻出,引人深思!

綜合來看,在軍工行業腐敗事件層出不窮之時,整個産業鍊也面臨諸多不确定性。而軍工上市公司作為行業的優秀代表,理應肩負起社會責任,進而真正為大陸的國防事業、軍工行業作出貢獻。

而站在市場的角度,市場也呼喚“幹淨、有序”的行業發展環境。在軍工行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企業或許不僅需要以技術為驅動,切實從國家軍隊發展的需求痛點出發,從軍工物資供應的角度,為大陸部隊的戰鬥力加油助力。而且,需要從整個軍工産業鍊健康發展的全局出發,帶動上下遊企業共同進步。

與此同時,作為大陸軍事事業的“後備力量”,維護大陸軍工行業的形象,提升軍工企業的品牌價值,樹立正确的商業價值觀,也是該類企業最基本的社會責任。

「于見專欄」認為,唯有如此,大陸的軍工行業才能更加健康、穩健地發展,并且也是以誕生出更多讓人尊敬的企業。而從更高的高度來看,這也是大陸富國強民、 讓軍隊能夠保家衛國重要保障。

結語

軍工企業是國之重器。如果這個體系也充斥着各種違法違規案例、随處可見A錢腐敗等無底線的商業行為,勢必會讓大陸的國防事業受到侵蝕,輕則損害上下遊企業、投資者的利益,重則讓大陸的國防事業受到侵蝕,甚至危害國家安全。

是以,近期密集出現的軍工企業上市公司高管被查、以及被列入軍隊采購名單的案例,理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更應該讓一些可能存在此類經營風險的企業得到警醒,進而徹底進行治理。期待從事該類事業的企業,能夠回歸愛國擁軍、利國利民的初心,而不是利欲熏心,忘乎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