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作者:永不消逝的電波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作 者 | 郭斌、葉超傑

淩晨1點,連長李柱桂第2次巡視營區。

西風卷着黃沙,呼嘯着吹進院子。當李柱桂剛推開樓前大門,就差點被外面的大風拽了出去,門“嘭”的一聲拍在牆上,傳出巨大聲響。他心頭一緊,輕聲關上了門。

李柱桂巡視着營區裡的一切,當他看到角落中的大黃時,指導員江遠剛好也拿着手電筒過來。“今晚這沙塵暴真大。”江遠說着給李柱桂遞過去一個口罩。“你怎麼下來了?剛好,你把營門看一下。”李柱桂接過口罩,拉着大黃去了老煤房。這樣的默契他倆已經持續了近8年。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穿過無邊無際的戈壁,回到2015年的深秋。偌大的陸軍工程大學校園裡,李柱桂和同學江遠第一次站巡邏崗。“柱子,學科競賽你準備怎樣麼了?”“今天下午那個問題,現在還沒解決好,唉……”“初賽而已,決賽時候咱倆組個隊!”巡邏途中,兩人聊起了學科競賽。

李柱桂基礎紮實、肯下苦功夫,江遠思維活躍、總能從不同角度看出問題。兩人組隊,屬于是強強聯合。

經過選拔,他倆代表學員大隊參與比賽。過程中,兩人經常在一起讨論,分工明确又能優勢互補,最終在決賽中摘得桂冠。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2016年底,在陸軍院校統一考試中,李柱桂獲得全軍實體科目一等獎。

2017年秋,江遠在“精武—2017”軍事訓練比武中,與多家機關同台競技并取得觀察報知科目第一名。

……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在陸工大的3年多時間,他們無數次在競争中合作,獲得各種榮譽。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連長,你們畢業選機關是商量好的嗎?”連隊的人好奇問。

“大四剛開學不久分流,我去了武漢他去了西安。快到實習的時候,大家都一腔熱血要去支援邊防建設,我就選了西部,江遠那家夥到了西安就失蹤了,也沒想着會分到一個機關。”李柱桂說。

“血口噴人,也不知道誰去了武漢就忘了‘舊愛’,我可是一本正經的在做‘畢設’。說到去西部,我和他一樣,也是一腔熱血。”江遠說。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茫茫戈壁,黃沙萬裡。繁華的茶馬古道旁,風沙正侵蝕着遍地的碎石。而彼時滿懷熱忱,要建功軍營的李柱桂和江遠,正乘着火車駛向河西走廊的腹地。

到基層後,他倆暗自比試。李柱桂率先從機關“老資曆”下筆,通過請教各位骨幹,在共商共建中實作齊抓共管。而江遠則另辟蹊徑,以官兵輪流當負責人,同樣實作了共建。

一年後,兩人同時被表彰為“四有”優秀軍官。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2023年初,李柱桂和江遠先後到該連任連長和指導員。

起初,李柱桂按照在以前連隊的經驗抓管理,雖然沒有出問題,但對于連隊正規化建設,卻久不見起色。等江遠到位後,兩人讨論後認為,先凝聚起機關的力量,制定一個目标去奮鬥。

在軍人大會上,江遠叫闆正規化建設先進機關,他實事求是地分析了兩個點位的優劣,提出了相關整改措施,激起大家一片掌聲。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那段時間,李柱桂抓軍事,帶頭搞練兵。體能訓練,他永遠是排頭兵,業務訓練,他跟着骨幹和義務兵一起練,自上而下掀起一股練兵之風。

“壓力大啊,怎麼能說沒壓力呢?但要幹就一定得幹好!”李柱桂在受訪時說。

江遠抓管理,明面上與另一個先進點位競争,私下卻經常向該友鄰機關負責人周李取經。從營區整治開始,江遠和李柱桂白天帶着大家幹,夜裡還要完成各自的“任務”。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經過一年的努力,在年底評功評獎中,該連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獲得了“四鐵”先進機關,一人榮獲個人三等功,一個班取得集體嘉獎,一個班取得集體三等功。

“那段時間,所有人都在為機關建設出力。翻新文化活動室、學習室,建設“絲綢之路主題”文化長廊……這都是同志們的功勞。”江遠在受訪時說。

去年年底,李柱桂在軍人大會上提出了2024年的奮鬥目标:在2023年的基礎上再奮鬥一年,争取再獲得一次“四鐵”先進機關,進一步推動機關正規化建設。

恰同學少年:連隊兩主官竟是當年同窗

午夜時分,狂風裹挾着黃沙拍得窗戶沙沙作響,李柱桂從江遠辦公桌上拿過手電筒。

“起沙塵了,小心點。”江遠細心提醒道……

編 審 | 張大鵬

主 編 | 陳一凡

校 對 | 王曦丹

編 輯 | 滕梓安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投稿電話 | 010-66-896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