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作者:閣說

最近,廣西河池有個視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視訊中,一個“85後”的男人,帶着22個孩子在擺攤。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當路人問他這些孩子都是他的小孩嗎時,他理直氣壯地接話:“都是我小孩呀。”

然而路人向其中一個孩子确認時,孩子卻表示:“他不是我爸。”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他是騙子或人販子?

視訊拍攝者不放心,跟着他們回家後才了解到,這22個孩子裡,竟然有20個孩子不是他親生的!是他在13年的扶貧工作中,陸續收養的孤殘兒童。

對此,他的回應特别質樸:“沒有人照顧了,那我來照顧吧。”

01

帶着10個孩子結婚的“單親爸爸”

這個自稱是22個孩子父親的男人叫陳永富,1985年出生在廣西河池巴馬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中。

家境貧寒的他,從小就感受到生活的冷暖,是以早早就下定決心,要靠讀書改變命運。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10年,陳永富考進了巴馬縣檢察院,成為一名司法警察。

這一年,他被派往該縣所略鄉坡晚村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時,得知9歲的國小生楊勝,在救助兩名落水的同伴時溺亡。

楊勝的父母在承受失子之痛時,也承受着巨大的經濟壓力。

為了撫慰小英雄父母的心,他花掉半年的工資,多方奔走4個月,為他們辦下了25萬元的最高賠付。這也是廣西提高見義勇為保險賠付金額後的首例賠付。

看着感動的楊勝父母,陳永富第一次感受到個人的熱心堅持,能為那些被生活困住的人們帶來光明和希望,也是以走上了一條讓無數人感動的“公益路”。

2011年,他陸續發現了缺人照看的2名貧困重病兒童和8個孤兒。看着本該如花骨朵般嬌嫩的孩子,卻頂着生存的壓力而雙眼無光時,他的心被狠狠觸動。

他不想隻做路過孩子風雨人生中的短暫路人。他開始盡己所能,自費帶着孩子四處求醫。

但剛工作不久的他,薪水微薄,實在無法支撐2個孩子的醫療支出。但看着病弱無力的孩子,他也說不出放棄的話。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一人力短,衆人力長。抱着試一試的心态,他決定在網絡上發起衆籌。

他将孩子們的情況如實記錄,寫了一篇《生死大營救,呼籲援助貧困重症兒童》的求助日志,在QQ空間裡被網友大量轉發,并收到了來自天南海北網友的愛心援助。

2個貧困的重病孩子,是以得到了及時的治療,恢複了健康。

在這個過程中,他做了一個讓旁人都訝異的決定,就是把這10個沒人照顧的孩子,接到自己的身邊照顧。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就這樣,他從一個連女朋友都沒有的單身漢,變成了有着10個孩子的“單親爸爸”。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這10個仿佛被時間遺忘的可憐孩子,從此以後,有了一個沒有血緣,卻比親人更能守護他們的家人,也有了可以守望相助的手足。

隻是,成就了孩子們的幸福後,他的幸福卻遲遲未來。在相親市場上,很多女孩一聽他帶着10個孩子,吓得連面都不敢見。

就在他以為自己要單身一輩子時,他遇到了現在的妻子——何韋雙。

雖然一開始,她也并不是很了解他。但随着和孩子們的接觸,或許是孩子們的天真熱忱打動了身為醫務工作者的她。她從質疑到了解,最終成為一家人。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2013年,陳永富帶着10個孩子,向他們心中最美、最善良、最勇敢的何韋雙求婚成功。從此,孩子們有了疼惜他們的爸爸媽媽。

婚後,何韋雙踐行了結婚時那句“互相扶持、相濡以沫”的誓言。她辭去工作,和丈夫一起回到巴馬,夫唱婦随一起擔負起養育孩子們的重擔。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02

用每月七八千的工資,撐起22個孩子的生活

一個普通的家庭,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有多大?

《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給出結論: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53.8萬元。

陳永福,卻養了22個孩子!

婚後,夫妻倆生育了兩個孩子,又陸續收養了10個同樣需要幫助的孤殘兒童,組建起了一個24人的大家庭。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雖然他們在經濟上壓力山大,但陳永富卻說:“一看到孩子們無助的眼神,還是忍不住想上前幫一把。能幫一個是一個。”

“沒有人照顧了,那我來照顧吧。”這句承諾,說起來簡單,堅持做下來卻很難。

這22個孩子,年齡相差較大,身體、智力狀态也不同。相對應的,各自對生活的需求也不同。陳永富對他們,并不是簡單的養活下來的照顧。他想盡己所能,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普通家庭孩子都會走的道路。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但他也明白,自己不可能養他們一輩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他開始針對孩子們自身的情況,為他們量身定制各種教育。

對于那些智力、身體有缺陷的孩子,他教他們獨自生活的各種基本技能,教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養成讀書學習的習慣。期待他們長大成年後,能用雙手為自己撐起一片天。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對于那些健康的孩子,他又多了份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期待。期待他們能像自己一樣,憑借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

盡管夫妻倆天天精打細算,但想要實作這些目标,在這個有着22個孩子要養育的大家庭裡,每月正常的開銷最少也要兩萬塊。而身為普通的基層公務員,夫妻倆每月的工資加起來也隻有七八千。

入不敷出,捉襟見肘,是家裡的常态。

怎樣提高收入,保證孩子們的生活品質?是夫妻倆每天睜開眼就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在沒有得到社會的幫扶前,他想盡辦法開拓副業,努力開源節流。

下班後,帶着妻子兒女一起開荒種地,養雞養鴨,盡量通過勞動,換取全家的口糧。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晚上,在集市正熱鬧的時候,帶着孩子一起出門擺攤,掙些生活費。不能出攤的時候,就和孩子們一起在街頭巷尾撿廢品去賣。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有人問他:“作為一個工作體面的公務員,你這樣去撿廢品、出小攤,不會覺得丢人、難為情嗎?”

他坦然表示:“靠自己的雙手合法補貼家用,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有什麼丢人的?”

這種另類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們知道了一蔬一飯、一分一毫的來之不易。明白了“人窮志不短”不僅僅是一句成語,更能體會到生活是由自己雙手創造的真理。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之是以要這樣教育孩子,陳永富說,是因為“我們家孩子病的、殘的、智障的……都是人家不要的。我們也不可能養他們一輩子,得教會他獨立生活。重點是要教他不要對自己放棄,要勇敢地面對自身的缺陷,勇敢地走向社會。”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03

總有人在縫縫補補

令人欣慰的是,在得知他家的真實情況後,相關部門給孩子們批了兩套租金優惠的廉租房,解決了他們的住房問題。教育部門也特事特辦,解決了孩子們到縣城讀書的問題,讓适齡的孩子們有書可讀,有學可上。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都說最好的學區房,是家裡的書房。

雖然陳永富家沒有專門的書房,但不大的客廳兩邊,堆放了書本,讓孩子們可以随取随讀。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在這種讀書氛圍的熏陶下,家裡2歲的孩子都會捧着書跟着哥哥姐姐們一起誦讀。平時出去遊玩,也會熟練地跟在哥哥姐姐身後,在書店裡挑選自己喜歡的書。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在這種濃郁的學習氣氛中,在2014年,家裡出了第一個大學生。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們,沒有忘記家裡的兄弟姐妹,他們把薪水反哺到家庭中,希望能減輕養父母肩上的擔子。

随着陳永富事迹的傳播,不少愛心人士也紛紛前來獻上愛心。資金寬裕的,會給孩子們寄幫扶金;場地寬裕的,會為孩子們提供活動場地;有知識技能的,會義務為孩子們補課……

四面八方的愛心彙聚,讓陳永富肩上的擔子輕了很多。但他并沒有是以就心安理得地享受這些幫扶照顧,還是一如既往地帶着孩子們去種菜、養畜、擺攤、撿廢品。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他們還定期把多餘的物資送給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情。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陳永富還帶着孩子們義務為租住的廉租房小區樓道打掃衛生。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讓孩子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這個樸素的期許,讓孩子們天真熱誠地感受着生活帶給自己的雨露和陽光,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如今,陳爸爸也開設了自己的短視訊賬号,會拍攝些孩子們的日常。

他也會在評論區接受愛心人士的捐贈,仔細記錄好每一筆開支,并在賬号中公示。詳細到自己3元錢的早餐費也會分開說明。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對于那些質疑他的聲音,他表示:“這些都無所謂,關鍵是自己想把這些小孩養好……心裡就踏實了。畢竟,作秀可能隻能堅持很短的時間,而我這樣已經生活了13年。”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這些年,人們的愛心被各種“消費”後,似乎越來越冷漠。但總有熱血未涼的人願意挺身而出,為那些需要庇佑的弱者提供幫助。在他們以身入局的帶動下,融化人們心中防備的薄冰。讓那些需要被幫助的人,得到黑暗中救贖的光亮。

85後村幹部帶22個子女擺攤,孩子卻說“他不是我爸”

雖然每個普通人的力量有限,但涓滴之水,可以彙成海洋。單顆愛心也能連在一起,照亮一方希望。隻要這些愛心不滅,即便世界再破爛不堪,也總會在這些有心人的縫補中,迎來春暖花開的那一天。

就像陳永富期待的那樣:“隻要我們志願者存在,被幫到的人,生活總會得到一些改善,将來他們一定會回饋社會,幫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