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直擊2023年信托公司年報:信托“虛胖”了嗎?

作者:金融時報

伴随信托公司2023年年報的陸續披露,諸如規模增業績降、增收不增利等問題暴露出來,關于一些信托公司是否“虛胖”的讨論也不絕于耳。

從年報的資訊可見,一些信托公司信托資産規模總量持續增長且增速較快,但與資産規模增長相反的是,其業績呈下降趨勢。

1

規模“穩住陣腳”

《金融時報》記者梳理發現,2023年,信托資産規模超萬億元的信托公司有4家,分别是華潤信托、中信信托、外貿信托和建信信托。

其中,信托資産規模最高的公司為華潤信托。截至2023年末,華潤信托信托資産規模達25984.97億元,較前一年增加接近1萬億元。其信托資産主要投向了證券市場。根據披露,華潤信托投向證券市場的信托資金達到2.28萬億元,占比87.70%。此外,投向實業、基礎産業及房地産業的資金占比分别為6.76%、0.43%、0.25%。緊随其後的是中信信托,資産規模達到20593.35億元,較2022年增加5000億元,其中,資産服務信托規模年末上升至1.19萬億元。

總體來看,58家公司中,有36家資産規模較上年有所增加,不少信托公司2023年受托資管規模大幅增加,如陝國投信托、中糧信托、西藏信托等,規模增速均超過80%。除此之外,西部信托、杭州工商信托、北方信托和華鑫信托等公司的資産規模增長幅度也超過50%。

接受采訪的專家認為,信托資産規模整體企穩是行業轉型發展的關鍵保障,規模實作穩定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信托公司順應了監管要求,并結合自身優勢所在,發展基于信托本源受托服務定位的信托業務。

2

淨利潤基本告别30億元時代

《金融時報》記者梳理年報資料發現,在淨利潤名額方面,按母公司口徑統計,2023年共有27家信托公司實作同比增長,31家公司同比下降。在淨利潤排名前十位的信托公司中,同比增長和下降的各占一半。其中,上海信托實作淨利潤49.52億元,同比增長417.57%;華鑫信托實作淨利潤17.79億元,同比增長39.70%,增幅行業第二,淨利潤排名升至行業第五。

分析認為,2023年上海信托業績增幅較大,主要是因為其出售上投摩根股份帶來的收益增長。若不算排名第一的上海信托,信托公司淨利潤基本告别30億元時代。《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2021年,華能信托、華潤信托淨利潤分别是37.9億元和33.11億元;2022年,中信信托淨利潤30.36億元。2023年,淨利潤排名位居第二位的是江蘇信托,淨利潤25.43億元;淨利潤為30億元至20億元的有3家;淨利潤為20億元至10億元的有9家;淨利潤10億元以上的信托公司合計達13家,比2022年少一家。

行業前十的信托公司在業績方面仍然表現出較強的競争優勢,其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淨利潤市場佔有率分别為45.07%、57.56%和58.75%,同比分别擴大1.64個、4.24個和4.52個百分點。

另據《金融時報》記者統計,2023年,58家信托公司淨利潤平均值約為6億元,與上年相比變化不大。2023年,淨利潤超過行業平均值的有22家;2022年,淨利潤超過行業平均值的有26家。從同比增減情況看,淨利潤同比下降的約31家,約46%的信托公司淨利潤業務收入保持增長。排名前十位的信托公司中,淨利潤增長與利潤總額一緻的信托公司主要包括上海信托、江蘇信托、華鑫信托和英大信托。

3

主營收入延續下降趨勢

2023年,58家信托公司平均實作信托業務收入(手續費及傭金收入)8.95億元,較2022年減少2.20億元,同比下降19.73%;超過行業平均數的有20家。

從中國信托業協會此前披露的資料可見,信托業務收入自2022年以來已開始出現下降趨勢,但收入占比仍超過五成。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信托業務收入規模為387.38億元,占比59.48%,同比下降21.84%。

分析58家信托公司年報資料可見,2023年平均信托業務收入占比為66.11%,較2022年下降14.58個百分點,處于2018年資管新規實施以來的最低水準。從各公司表現來看,逾六成公司信托業務收入同比下降,部分公司降幅較大。2023年,有22家信托公司信托業務收入實作同比增長,與2022年60家信托公司中僅16家同比增長相比,2023年,同比增長的家數有所增加;36家信托公司同比下降,其中,有20家公司同比降幅超過20%,9家公司超過40%。

行業排名前列的信托公司來看,信托業務收入降幅也比較大。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中有4家實作同比增長,6家同比下降,其中5家公司同比降幅超過30%。2023年行業前十信托公司平均實作信托業務收入21.77億元,同比下降22.39%。其中,中誠信托實作信托業務收入同比增幅明顯,達39.10%;此外,陝國投信托、華鑫信托和英大信托實作信托業務收入同比增長分别為17.40%、9.92%和9.04%。

4

業績緣何承壓?

分析2023年信托公司年報可以發現,信托公司持續推進創新轉型,以标品為主的資産管理信托、資産服務信托業務實作快速發展,但轉型業務報酬率較低且市場競争激烈,行業平均信托報酬率連續下行。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個性問題也有共性問題。

從外部環境看,監管政策的調整、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客戶需求的提升等因素,導緻信托公司必須面對轉變發展模式、轉換增長動力等諸多挑戰。

從行業層面分析,造成“雖然有規模效應但報酬率并不高的原因”有三方面:

其一,傳統經營理念的慣性作用。過去粗放式的經營發展模式仍然有一定慣性作用,部分公司仍盲目追求規模,追求大而全、以量取勝的發展路徑,在新分類轉型的新形勢下,這種發展模式和經營理念需盡快摒棄。

其二,新模式建立過程中的短期波動。在新分類背景下,部分信托公司開始探索新的業務門類,新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正在建立中。在這個過程中,特别是一些資産服務信托業務,在起步探索期往往回報率相對較低,信托公司是以自身的服務能力等無形資産來換得有形的收益,這需要時間,需要慢慢地獲得委托人的信任及市場的認可。并且,在起步期,管理傭金标準或者是服務收費标準往往都不是很高。在這個發展階段,雖然資産服務信托的規模增加很快,但是利潤卻沒有同步增長。

其三,少數機構存在“價格戰”等不當競争行為。面對經營和轉型的壓力,少數信托公司在由傳統的信托融資業務,向資産服務信托業務、資産管理信托業務以及公益慈善業務轉型的過程中,沒有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上,而是簡單地通過價格競争來擷取市場佔有率,通過違背市場規律的低收費、少收費甚至不收費來擠占其他同業機構的市場,這樣的方式也會直接導緻其資産規模雖然增長很快,但是盈利卻走低,甚至出現虧損。這其實是一種惡性競争手段,對于行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同業之間的公平競争以及自身長遠可持續發展都是一種傷害,是一種嚴重的短期行為。

業内人士分析認為,就信托公司未來發展而言,掙“快錢”的時代早已遠去,接下來應進一步提升信托主營業務的收入能力,提升自身的資産管理和資産服務能力以支撐信托公司盈利水準穩健增長。

直擊2023年信托公司年報:信托“虛胖”了嗎?

來源:金融時報用戶端

記者:胡萍 張末冬

編輯:段嘉希

郵箱:[email protected]